编辑:ddayh.cn
一、剂型简介
1、药物对剂型的选择
2、病症对剂型的选择
二、膏剂简介
膏剂是临床常用的27种剂型之一,也是汤、丸、散、膏、丹五大剂型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该剂型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后制成的制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以煎膏最为常用。
1、流浸膏: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使每毫升相当于原材料1克的液体浸出制剂。
2、浸膏: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余部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的粉状或膏状制剂。
3、煎膏:是指将药材加水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等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的制剂。
三、应用举例
对于膏方的服用季节,大多数人将其定位在冬季。实际上膏方四季均可服用。针对一些体质偏颇的亚健康人群以及一些慢性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肠炎,哮喘等病症的患者,夏季给予膏方干预治疗,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或预防作用。
秦伯末在《膏方大全》中提出膏方非单纯补剂,即可用于平日保健养生以纠偏,又可在医师指导下用于各科疾患治疗,以祛病。毛水泉,运用膏方治未病,针对亚健康群体,慢性病患者,急慢性病恢复期人群。强调,膏方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变病愈后防复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结合四季气候、气运变化,实时制定前瞻性、个体化的养生方案。一年四季均应养生,但不同的季节、个体、地域、年运等需区别对待。前人有关 “时病论”发病的认识,最能说明提前干预的重要性。《灵枢论疾诊尺篇》曰: “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张志聪注释为: “人之阴阳血气,应四时之寒暑往来,而有寒热阴阳之变”。
如慢性脾胃系统疾病患者。因长期脾胃功能虚衰,饮食水谷不能充养五脏六腑至气血亏虚“大骨枯槁,大肉下陷”。寒暑变异,饮食起居的因素的影响非常敏感,四季均应注意防治以补偏救弊,否则日渐羸弱。更难病愈。养生是个系统工程,应持之以恒,只注重“三九”“三伏”无异于一曝十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部分患者。我的经验是四时。均可进补,要点在于相时而动。
1、膏方在春季中的运用
时令春季,天地之间的升发之气已发动。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使人体尽量从自然界中汲取生气。并动员机体的阳气,化生气血、津液等物质以补充冬季的消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说明了春天自然界的变化特点。春季五行属木,脾胃五行属土。木克土,所以春季是脾胃病的高发季节,因此要加强防病。
自拟疏肝健脾方处方如下:
柴胡350g,桂枝225g,干姜150g,
天花粉225g,黄芩90g,牡蛎450,
炙甘草150,大枣225,地黄750,
砂仁75,白芍450,紫石英225,
肉桂150,山茱萸450,山药600,
泽泻175,丹皮150,龟板胶225,
鹿角胶350,红参225,茯苓225,
枸杞子450,半夏450,厚朴255,
生姜225,苏梗175,紫河车150,
麦芽450,茵陈350,红糖150收膏。
本方以柴胡桂枝干姜为底方加减。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针对少阳兼里虚寒之症,即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阳之寒,本方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重在驱寒逐於,温下寒而清上热,适用于厥阴病之半表半里阴证。春季生发之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本季节重在调理肝脾。疏理肝气的同时,勿忘润燥加用熟地,山药,枸杞子已达少阳病有阴症“机转”之相。
2、膏方在夏季中的运用
《黄帝内经》经文:“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体现了夏季的养生方法。入夏之后。自然界中阳气渐盛,万物貌美,开花结果,此时进补,可以顺应阳气之生发,疗效更佳。自拟安神益智健脾方。
拟安神益智健脾方处方如下:
白术350g,茯神450g,黄芪600g,
龙眼肉350g,酸枣仁450g,党参450g,
木香225g,当归120g,远志150g,
炙甘草225g,姜黄225g,菟丝子450g,
半夏350g,薏苡仁450g,干姜225g,
炒白术450g,山茱萸450g,熟地750g,
鸡内金350g,牛膝350g,淮山药750g,
生牡蛎450g,麦冬350g,五味子225g,
生龙骨450g,黄连45g,黄柏90g,
饴糖150g收膏。
夏季阳气升发过多。肾失藏精。精血内耗。普遍出现失眠状态。方中党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白芍,黄芪,炙甘草,生姜,大枣,鸡内金,半夏,薏苡仁,益气健脾。当归,熟地,山药,养血滋阴。麦冬,清心除烦安神。茯神,酸枣仁,柏子仁,养心血。益肝血,从而宁清心安神。龙眼肉,补益心脾,益气血。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五味子,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酸收而不滋腻。木香,芳香行气使补而不滞。全方共奏,补益气血,滋阴安神功效。
3、膏方在秋季中的运用
秋季是从立秋至立冬三个月。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秋季养生立足于脾胃,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益气润燥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益气清润,甘酸为治疗大法,以防肺气太过胜肝,使湿肝气郁结。
自拟益气健脾养阴方处方如下:
炙黄芪450g,红参225g,炒白术360g,
炙甘草150g,当归350g,炒白芍375g,
陈皮225g,柴胡75g,升麻120g,
龟板胶350g,鹿角胶225g,阿胶90g,
肉桂45g,熟地450g,砂仁350g,
红花120g,桃仁225g,黄精225g,
牛膝225g,杜仲150g,紫河车150g,
淮山药320g,枸杞子120g,川芎150g,
桑寄生150g,决明子150g,炒枳壳120g,桑白皮225g,麦冬270g,山楂120g,
沙参150g,冰糖150g,收膏。
脾胃居中。功主纳运。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胃中痰饮寒湿胶结,胃失和降,寒湿中阻,精血不足,不能上承于心,故方中选补中益气汤为底方意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蜜制黄芪,红参,炒白术,炒白芍,猪苓,砂仁、淮山药、炙甘草、健脾补气。龟鹿二仙胶、桑寄生、肉桂、熟地、黄精、牛膝、杜仲、益智仁补肾增智以补肾精之阴阳。秋季。燥邪伤肺,麦冬、沙参、桑白皮、滋养肺阴。紫河车、阿胶、红花、川芎、补肾益精,益气养血活血。制首乌、决明子、桃仁、润肠通便。枣仁、丹参宁心安神,陈皮、炒枳壳、山楂消食和中。诸药同用,共奏扶中助运,补养脾肾,疏肝健脾之功效。
4、膏方在冬季中的运用
时入冬季。阳气深伏于内,万物的生机潜藏起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拟方,滋阴补肾,补肝健脾为主。处方如下:
生地黄350g,麦冬350g,北沙参350g,
丹参350g,枸杞子350g,川楝子90g,
延胡索90g,当归175g,檀香90g,
砂仁120g,黄柏225g,知母150g,
天冬225g,石斛175g,麦芽225g,
黄连30g,蒲公英90g,黄精450g,
牛膝225g,熟地450g,肉桂45g,
白芍350g,乌梅150g,陈皮225g,
龟板胶350g,鹿角胶150g,蜂蜜150g收膏。
本方以一贯煎和滋肾丸为底方加减。方中地黄、沙参、麦冬、石斛。柔肝润胃。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散瘀止痛,蒲公英、黄连清解肝胃郁热。乌梅、白芍酸甘化阴,既增加胃阴又敛肝气横逆而缓解止痛。麦芽能疏肝和胃,补气健脾初用太子参乃取补而不温燥之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固护阴精的最好时期。而脾胃在养阴中占主导地位。《慎斋遗书》云: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多。四时调理,应重视脾胃。选药上考虑补益药的同时不乏运脾之品。如檀香,陈皮等行气助运。冬季选方药性平和每获良效。
5、膏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膏方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调理与治疗作用,在运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时认为应注意:
①治上病、初病,方宜轻灵,不宜过分滋补,适合于肺气虚,藩篱不密,卫外不固。平素易感冒、鼻塞流涕、打嚏咳嗽、水肿喘息、皮肤瘙痒等。
②重视中土脾胃之气,对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咯痰量多,神疲乏力,自汗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的肺脾气虚证,君子汤加味。
?③肺肾同病宜峻补:对久咳致喘,动则为甚,甚则不能平卧,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口唇紫绀的肺肾两亏证,以补肺汤,参蛤散加味运用,
(1)哮喘膏方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肾亏虚。其中尤以脾肾阳虚为主,基本贯穿哮喘的整个病程,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为风寒或风热之邪,同时哮喘发作的宿根为痰,肾阳不足、脾虚不运则伏痰不去。治疗以温肾健脾为根本治法,同时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辨证使用温阳抗寒化痰平喘之剂。
本病的病理因素以痰浊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而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表现为邪实之证;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俱虚,又表现为正虚的情况。遵循“既发以攻邪为主,未发以扶正为主”的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攻邪治标,治本时当分清阴阳气血及具体脏腑,各有侧重,且不能忽略消痰顺气。
发作期属寒哮者,可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咳吐稀痰,面色苍白或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膏方:
射干45克,麻黄60克,干姜45克,
细辛45克,制半夏90克,紫菀90克,
陈皮90克,瓜蒌90克,附子30克,
茯苓100克,杏仁90克,大贝母90克,
厚朴60克,款冬花90克,甘草45克,
紫苏子60克,白芥子60克,葶苈子90克, 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白文冰500克收膏。
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热哮者,可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不利,痰黄黏稠,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不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取定喘汤加减。
常用膏方:
白果90克,麻黄90克,紫苏子60克,甘草30克,款冬花100克,杏仁90克,桑白皮90克,黄芩90克,制半夏100克,葶苈子90克,冬瓜子100克,车前子(包煎)120克,枇杷叶(包煎)90克,黛蛤散(包煎)45克,薏苡仁100克,牛蒡子45克,炒枳壳100克,海浮石100克,广地龙90克,芒硝(包煎)3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白文冰500克收膏。
缓解期属肺虚者,可见自汗,怕风,咳嗽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恍白,常易感冒,神疲乏力,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肺固卫,益气补虚。方取玉屏风散加味。
常用膏方:
黄芪250克,白术120克,防风90克,
党参150克,五味子60克,桂枝60克,
白芍药90克,陈皮90克,炒黄精100克,
升麻90克,柴胡90克,炙甘草45克,
当归120克,茯苓120克,龙骨150克,
牡蛎150克,生姜30克,大枣45克;
痰少、口干、舌红者,加北沙参150克,玉竹15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属脾虚者,可见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短气,语言低微,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治以健脾益气,行气化痰。方取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膏方:
党参150克,生黄芪250克,苍术90克,
白术、白芍药各120克,茯苓120克,
陈皮90克,佛手90克,制半夏90克,
山药120克,扁豆100克,葛根90克,
炒枳壳90克,荷叶45克,莲子肉100克,
升麻90克,薏苡仁120克,谷麦芽各90克,炙甘草45克,桂枝9克,干姜6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鹿角胶90克、阿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属肾虚者,可见短气息促,动则益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耳鸣眩晕,畏寒,劳累后易发作,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或颧红,烦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补阴温阳,补肾纳气。偏肾阳虚者,方取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膏方:
生晒参(另炖,冲)120克,熟地黄250克,山药150克,山茱萸90克,泽泻90克,茯苓120克,党参150克,黄芪250克,牡丹皮90克,菟丝子120克,枸杞子120克,桂枝60克,附子60克,补骨脂90克,杜仲150克,淫羊藿90克,巴戟天120克,陈皮60克,半夏90克,胡桃肉120克,脐带45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偏阴虚者,方取七味都气加减。
常用膏方:
生地黄、熟地黄各250克,山药150克,山茱萸90克,泽泻90克,茯苓150克,牡丹皮90克,党参150克,麦门冬150克,五味子6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90克,南沙参、北沙参各120克,白术、白芍药各120克,当归120克,炙甘草3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20克,杏仁90克,陈皮60克,川贝母、象贝母各45克,胡桃肉120克,脐带45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出处:叶品良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