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方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妙招。
关于多汗症,很多人并不理解,认为出汗也需要治疗吗?当然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正常生理反应而且可以帮助人体排出一部分的代谢产物,当然不需要治疗,但是对于多汗症的人,多汗却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有的人在天气比较凉快的时候周围人都不出汗,自己确大汗淋漓,有的严重的多汗症朋友一天甚至需要换十几件衣服,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且出汗过多会导致人体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导致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手脚心出汗,对于手心出汗的朋友,经常手心潮湿,严重者写字的时候连笔的抓不紧,经常写几个字纸就湿了,对于当老师的朋友会打湿黑板;而且手心经常出汗,导致部分人不敢和别人握手,这个对于做生意的朋友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有的人由于手心多汗不敢和恋人牵手。而且手脚心出汗多,容易导致细菌、真菌的滋生,导致手癣、脚癣或脚臭。所以对于多汗症比较严重的还是需要及时的治疗,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多汗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将手足多汗症主要分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和继发性手足多汗症,关于继发性多汗症有哪些疾病导致前面的文章已经详细的论述,常见的有甲亢、糖尿病、结核等,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现代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继发性多汗症主要是控制原发病,本文主要讲的是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对于原发性手足汗症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①局部应用止汗药:氯化铝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止汗药,通过堵塞毛孔达到止汗的目的,副作用包括汗腺的闭塞甚至萎缩,还可能造成皮肤的刺激出现皮肤不适,不适合长期使用。
②口服抗胆碱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毒蕈碱受体,达到止汗的作用,本药副作用较多,不建议长期使用,包括口干、血压下降、头晕、心动过速、胃肠道功能紊乱、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便秘等。
③电离子渗透疗法: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也是通过堵塞毛孔起作用,常见副作用口干、还可见心慌、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等。
④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通过神经毒素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排汗。本方法有效率较高,但疗效一般持续时间只有半年至1年,可反复注射。主要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肌无力、长期多次注射可能产生免疫耐受。
保守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不过疗效均不持久,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手足多汗症的疗效肯定,有效率一般在90%以上,且疗效持久,主要通过胸腔镜切除相应的交感神经到达止汗的目的,不过手术治疗多为不可逆的(不过目前也有用肽夹夹闭的方法治疗,取出肽夹后效果是可逆的),手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其他部位的代偿性多汗,还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气胸等,随着手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副作用产生几率越来越小。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西医常用的治疗手足多汗症的方法,西医治疗手足多汗症的疗效比较肯定,不过相对来说副作用也比较明显,而且西医一般只是单纯止汗,对于身体的体质没有调理的作用,中药止汗虽然一般止汗的效果没有西药这么快速,不过对全身的状况可以有一定的调理作用,比如是病后体虚导致的多汗,中药在止汗的同时可以改善体虚的情况,当然中医和西医没有孰优孰劣,具体看病情选用。
中医对于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以医圣张仲景的论述和方药为基础,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认为手足多汗症多属于阳明病所致,后世医家多在仲景的论述和基础上进行继承和丰富。
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第 220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2条都是阳明腑实证导致的手足汗出,通过大承气汤泻热通便,阳明实热得清,则手足汗出愈。
大承气汤方:酒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0g、芒硝8g。本方煎煮方法也有讲究,先煮厚朴、枳实,然后再煮大黄,煮好之前再加芒硝。具体剂量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此方泻下之力较猛,体虚、大便稀、大便次数多、小儿、孕妇及备孕女性慎用。
后世很多医家对仲景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丰富,如金代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中记载: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阳明内热会导致手足出汗,因为脾胃主四肢,所以阳明内热破津液外泄而为汗。清代名医何梦瑶在《医碥》中记载: “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也提到了脾胃有热会导致手足汗出,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中记载: “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也提出了胃热导致手足汗,当用下法治疗,代表方也是仲景的承气汤,还有很多后世的名医都支持仲景的观点,认为阳明胃经内热是导致手足出汗的重要原因。
以上论述的主要是胃热导致的手足出汗,脾胃虚寒也可以导致手足心出汗的,如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提出了脾胃虚寒也可以导致手足心汗出,《吴中医集·汗》中记载: “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也提出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导致手足出汗,而此出汗与胃热出汗的不同点在于,脾胃虚寒的出汗多是出汗而手冷。当然除了冷汗和热汗的区别外,脾胃内热和脾胃虚寒在大便状况、精神状态、口中感觉、怕冷怕热、舌苔脉象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清代名医王燕昌在《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中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也提出脾虚则手足汗,虽然上篇文章中提到了头汗的有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心虚所致,不过王燕昌提出的五脏虚导致的不同地方的出汗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手足汗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治疗,具体需要根据病情加减。
《简明中医词典》对于手足出汗的总结非常的全面,我觉得可以作为手足出汗的总纲,文中记载: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提出了除了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之外,阴血亏虚也可导致手足心汗,且典型的表现有手足心发热,当然阴血虚一般会兼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的表现。对于阴血亏虚所致的手足汗出可以用麦味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治疗;如果阴虚内热的可以用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等治疗。
以上提到的是手足出汗的常见原因,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原因,如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肝脏的病变常会导致脾胃的受损,也会导致手足出汗,治疗以疏肝理气,清泻肝火,调理脾胃为主,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为主方加减。“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脾两虚可以导致手心出汗,可以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除了上述原因,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从手臂到达手掌,且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循臑内...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所以心包经的病变也可出现手心热甚至出汗。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入足心,《黄帝内经》记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足下热而痛”,足所以肾经病变可以导致足心热、足痛,甚至出汗。
以上提到了手足心出汗的常见原因和相对少见的原因,常见原因是脾胃阳明经有热,其次是脾胃虚寒,再就是阴血亏虚,相对少见有肝火肝郁、心包经和肾经的病变。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手足多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手足多汗证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