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至于中西医学资料平台
—1—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 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2—
中药的服药方法
宜饭前服用类
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
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
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3—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4—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5—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6—
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
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
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7—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治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8—
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9—
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
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包煎』▼
1、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2、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3、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
—10—
煎煮后如何服用?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11—
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12—
附:常用药引子
俗话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具体来说,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增强药物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会用到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达病处。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
缓解“毒性”。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应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缓解毒性。
常见药引子的用法用量
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亦或是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另外,蜂蜜还能减少中药苦味,使中药更好入口。
大枣汤:常用于送服益脾胃、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取汁,送服药物即可。
淡盐水:常用于送服补肾药,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一般取食盐1~2克,加温水300毫升左右,溶于水后送服药物。
葱白水:常用于送服治风寒感冒、鼻炎,痘疹类病的药物。多以大葱白1~2段切碎,煎水取汁送服药物,或入汤剂同煎。
竹叶水:常用于送服清热利尿的中成药,如导赤丸、萆分清丸等。一般取竹叶6克,加水煎煮取汁,待温送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