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觉得免费的就是最好的,殊不知免费的
编辑:ddayh.cn
人人都觉得免费的就是最好的,殊不知免费的可能是最不应的。英国皇家国立骨科医院骨科医生万博就讲述了这么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几年来,我每日每夜接受患友和来访者的免费咨询,以为自己在帮助患者,而实际上,这个看似「利他」的行为,却深深伤害着社会。
我们撇开网络咨询的种种局限性不谈,作为半个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我,先来这个看似「利他」的行为是否为社会制造了本应有价值?
在我接受免费咨询的几年里,工作量一路飙升,直到 2016 年 1 月,除电话和会面,平均每天还会接到 23 条文字咨询。每天,我要花费超过两小时回答这些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娱乐,休息,学习常常因此被打断。
一周前,我将咨询起价定在 30 元(心理咨询 80 元)。一周以来,咨询数锐减为每天 3 个。问题来了,原本每天该有 23 个问题,那么其他的 20 个问题去哪了?
让我们阐述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访者愿意为某次咨询支付的价格,叫做「支付意愿」。也就是说,以往我每日接到 23 个问题里,只有 3 个问题的支付意愿在 30 元或以上。
惊人的真相是,还有 20 个问题,在来访者看来,还不值 30 元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在这每天的 20 个人看来:
这问题没啥要紧的,我宁可拿这 30 块钱买一个肯德基麦辣鸡腿堡套餐,我宁可请室友去街边理发店洗剪吹,我宁可去买几注彩票,问这货的问题跟这些比起来都没那么重要。
于是我骤然发现,我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经历解决的问题,不过是别人「随口问一句」的而已。
再往后分析,为什么来访者会追着我问这些「没那么重要的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免费啊,因为咱俩关系好啊。
免费咨询到此为止
是的,就像医疗改革后花费全由政府买单的英国,在一夜之间就诊人数翻了好几倍。难道是人们更容易生病了?不是的,这是人们面对激励时作出的反应。价格消失极大促进了需求,但这其中,有许多是无效的需求。
于是,有不少人愿意打断我的生活,愿意消耗我的时间精力,去解决他们的,或他们三姑六婆的「没那么重要的问题」。而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尽管这些问题甚至不值 30 元,但他们也愿意因此消费我们之间的感情。在他心中,我的劳动,我们的感情,还不值这根本不到 30 元的小问题。
我心寒地发现:
我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这些认为我的劳动不重要、认为我们的感情不重要的人,提出的,在他们自己看来也不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