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雒晓东 ?(广州 510120) ? ? ?[ ?雒 ?luo ]
主题词:伤寒论 ? ? ? ?六经
摘要:通过阐述《伤寒论》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开阖枢学说),六经气化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六经气血多少及阴阳盛微及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认为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应从整体上去揭示六经生理。
六经学说来源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张仲景将其发展后使之成为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学说不仅对外感伤寒,对温病及内伤杂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大家柯韵伯曾讲“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1] 临床大多医家对伤寒六经生理缺乏透彻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笔者不揣卑陋而试论之,或可有益于同道。
1、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
笔者体会六经将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分为六个系统,每一经以其直接所属的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依据,联系气血精津液、五体九窍而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反映六经的气化特点、主从关系及联系方式;用开阖枢理论反映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用六经的气血多少、阴阳盛微反映其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的相对定量关系;用脏腑经络和经气相统一的观点反映人体六经气化的有机联系;以“元真”、“胃气”、“相火”三大系统阐述六经表里相合三大系统的作用特点。人体六经联系的渠道和实质就在于经络和三焦气化,实现其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就是经气。故六经生理应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总体上加以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六经系统包括脏腑经络及其标本中气、开阖枢的气化理论两大部分内容,但其核心仍在于脏腑,特别是五脏,经络形层、五体九窍从属于脏腑,六经标本中气、开阖枢之机也本于脏腑。唐容川言:“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 [2] 。六经系统众多的层次结构和机能性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在于‘经气’的作用,不可不深究之。
表1 ? ?六经生理系统简表
六经 ? ? 脏腑 ? ? ? ? ? ?十二经 ? ? ? ? ? ? ? ? 形层 ? ? ? ? ? 内部所主 ? ?本气 ? ?中气 ? ?标气 ? ?从化 ? ? ? ?经气转输 ? ?气血多少
太阳 ? ? 膀胱小肠 ? 足太阳手太阳 ? ? 肤表皮毛 ? ? 胸中 ? ? ? ? ? ?寒 ? ? ? 少阴 ? ?三阳 ? ?从本从标 ? ?开 ? ? ? ? ? ?多血少气
阳明 ? ?胃大肠 ? ? ? ?足阳明手阳明 ? ? 肌肉 ? ? ? ? ? ? 胃脘 ? ? ? ? ? ?燥 ? ? ? 太阴 ? ?二阳 ? ?从中 ? ? ? ? ? ?阖 ? ? ? ? ? ?多血多气
少阳 ? ?胆三焦 ? ? ? ?足少阳手少阳 ? ? 腠理 ? ? ? ? ? ? 膈胁 ? ? ? ? ? ?火 ? ? ? 厥阴 ? ?一阳 ? ?从本 ? ? ? ? ? ?枢 ? ? ? ? ? ? 少血多气
太阴 ? ?脾肺 ? ? ? ? ? ?足太阴手太阴 ? ? 肢末 ? ? ? ? ? ?大腹 ? ? ? ? ? ? 湿 ? ? ? 阳明 ? ?三阴 ? ?从本 ? ? ? ? ? ?开 ? ? ? ? ? ?少血多气
少阴 ? ?肾心 ? ? ? ? ? ?足少阴手少阴 ? ? 血脉 ? ? ? ? ? ?小腹 ? ? ? ? ? ? 热 ? ? ? 太阳 ? ?二阴 ? ?从本从标 ? ?枢 ? ? ? ? ? ? 少血多气
厥阴 ? ?肝心包 ? ? ? 足厥阴手厥阴 ? ? 筋膜 ? ? ? ? ? ?少腹 ? ? ? ? ? ? 风 ? ? ? 少阳 ? ? 一阴 ? ?从中 ? ? ? ? ? ?阖 ? ? ? ? ? ? 多血少气
注:肺主宣发,以宣太阳之气,外合皮毛,通于口鼻,六淫外感初起必定要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故将肺在外感初起以宣发功能障碍的一类病证也归入太阳讨论 ?
2、人体六经经气及其转输规律
“经气”的概念,来源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言:“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篇》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即是说,经气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受由肺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难经》言:“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即是说元气、谷气、清气在三焦汇合,输布于五脏六腑,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笔者体会,此种在三焦汇合以后之气,即人身经气(也可叫精气)。三气相合,通汇于周身,为各经所用,然各经的物质及功能发挥,即经气特性又有所不同。布达于太阳之表的经气为营阴和卫阳,游行于三焦腠理的称为气液,运行于经络之中的往往称为血气,在阳明为胃气,在少阴为阴阳,其功用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标本气化的不同性质。但其来源不外于元气、谷气和清气。其经气随三焦和经络气化布散于周身,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包括气、血、精、津,液五种人体生命所必须的基础物质。经气分为阴阳两类,阳气代表功能发挥状态的基础物质,无形而有质,有温煦动力作用。阴精指相对静态的基础物质,有形而有质,有濡润、滋养作用。阴精有精、血、津、液之分,阳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别,阳气为之帅、阴血津液为其母,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离。这些基础物质的生化、转输和代谢过程,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 ? ? ? 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界处于同步运动状态。因此,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作用和气血精津液的生化、转输、代谢过程都表现为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篇》以门户开阖转枢之情态说明了人体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
太阳、太阴为开,言营阴卫阳之出表卫外。人身经气,发源于肾.升发于肝,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而敷布却在于上焦心肺。在六经经气的升发致用过程中,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是最重要的,太阳经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在上焦肺脏的宣发功能推动下布散于周身肤表皮毛的,这主要通过三焦气化的途径来实现。太阴所生的营血津液的转输敷布,主要是通过心脏的运行布散血气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故《灵枢·决气篇》言:“上焦(主要指心肺)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柯韵伯也言:“营卫行于表而实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 [3]。
阳明为阖,言其维护阳热于肠胃,完成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属燥金,赖肺气清肃下行,脾可以转输津液助阳明之燥化,“脾为胃行其津液’故也。
厥阴为阖,言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相火蕴含其内,受其疏泄调节,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要。肾主闭藏,以助厥阴之阖。
少阳、少阴为枢,少阳为阳枢,以三焦为主输转气液;少阴为阴枢,以血脉为主流通运行血气。二者以君相之火为主持,内外交贯,环转流行不息,肝主藏血、疏泄,合心包调节促进少阳相火的潜蓄升发,又为少阴精血的流行周布起调节气机的作用。少阳为枢,外以助太阳之开,内以助阳明之阖,故《伤寒论》有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论述。少阴为枢,通过心血的运行,外以助太阴之开,转输营血津液于周身,内以助厥阴之阖,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
人体有十二经脉顺次相接的经气循环运行规律,但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人体一身之阴,行于身之前后。阳维脉维系诸阳,阴维脉维系诸阴,冲脉为人体经脉之海,带脉加强一身的横向联系,阴跷阳跷,使阳入阴,阴出阳,阴阳相交。这样,人体的经络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类似网状联系的整体,再加上经气在经络内外的出入,经络和三焦气化的统一,使人体的经气输布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整体的,类似门户开阖枢似的转输方式,或上升外出而为开,或下降内入而为阖,或在出入升降之间,游行于三焦腠理,流通于经脉之中。人体六经经气,一方面沿经络运行,一方面通过三焦敷布,仅此二种途径,而开阖枢式的经气转输规律是三焦和经络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气运行的关键,仍在于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
? ? 3、六经经气的气化
? ? 用于阐述六经经气气化的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内经》的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属于运气学说的内容,用以推测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万物的影响。自清代张自聪始,运气学说的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被用来说明伤寒之理,成为了《伤寒论》的六经经气气化学说。中医历来重视人体生命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有“人身一小宇宙”的观点。那么,天有此六气阴阳,人与天地相应,自然也有此六气阴阳,这也是现代全息理论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的运气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六经生理病理的根据。
就人体而言:六经配六气,六气为本,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其相互表里者为中气。本气是人体经气在六经中的具体体现,为本经气化的依据,更是对本经气化特性的概括。中气是本经中可以见到的相表里之经的经气,主要是通过经络气化其经气相互联系渗透来实现的。它决定了阴阳表里两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特殊联系,是六经表里相合成为三大系统的内在根据。标气也是六经气化特性的反映,特别是能量和性质方面的标识。
人体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在每经中各有所指的具体内容。太阳本寒主要指布达于表的营血津液(营阴),标气三阳主要指在表的卫阳之气,且和肺的宣发功能联系密切。太阳本寒而标阳,言其卫阳以营阴为基础。中见少阴,指少阴心肾阴阳是太阳之气的根基,也有标本之分。少阴本热标阴,本热言其心阳命火的主宰作用,标阴言其心血肾精,少阴与太阳组成一大系统,皆为本标两从。阳明本燥标阳,以本概标,反映大肠、胃的燥化功能,但其体阳而用阴,从其中气,离不开太阴脾肺转输津液的作用。太阴本湿标阴,以本概标,从其本气,重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少阳本火标阳,以本概标,从其本气,主要对其相火的升发致用而言,重在三焦的功能,中见厥阴,以阴血为基。厥阴本风,言心包的敷布火气和肝脏的疏泄调节机能,标阴指其收蓄潜藏的阴血而言,厥阴从中,言其是少阳相火潜蓄调节、升发致用的基础。
? ? 标本中见及其从化理论,反映了六经生理的一般特性,但标本有气虚气盛,从化有太过不及,是为六经病理改变的重要本质,临床宜详审之。
? ? 4、六经经气的气血多少和阴阳盛微
六经气血多少,《内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以《素问·血气形志篇》为准,六经气血多少,主要着眼于经气的质和量上的特点。太阳多血少气,以其太阳的营血津液而言,成为化生标气三阳的雄厚物质基础。厥阴多血少气,以其藏血、畜血的功能而言。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故多血多气。少阴心主神明,统血运。少阴肾推动激发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皆以阳气为主。少阳相火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完成具体的气液转输过程,也以阳气为主。太阴脾主运化之能,肺为气之大主,故皆少血多气。
六经的阴阳盛微,主要反映人体经气的性质及其量的大略差别,病理上主要反映外感热病过程中阳气和阴液损伤的不同层次及外感热病演进的大体过程。
? ? 太阳统营卫、司气立,内通于六经,外应于六气,时时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阳气量盛。病理上反映外邪初犯,邪尚在表,正气尚盛的阶段。阳明为其燥化之能,也有强盛的阳气为基础,但从量上不如太阳的阳气强大,故为二阳,病理过程中,若邪入阳明,随其气机内阖,阳郁不散,蓄积转增,则多为高热烦渴之症。少阳以厥阴阴血为基,阳气由微渐盛,故为一阳。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人体阳气受抑以至不足,邪气入于腠理,正邪交争,互有进退的阶段。太阴主持一身之津液,其阴气最盛,故为三阴。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邪入三阴,以中气损伤为主,但此时阴液损伤却不甚严重。少阴为一身阳气阴液之根基,且阳根于阴,以心血肾精为基,但量上较太阴主持的津液为少,故为二阴。病入少阴,说明人体阳气阴液已损伤到严重程度,已动摇了人身之根本。厥阴为一阴,重在蓄藏之阴血,以助少阳相火之成化,为阴尽阳生之地。病理过程中往往反映人体阳气内郁或上逆的证候或外感热病的转化向愈阶段。
5、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
? ? 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相互渗透、融合,因此,二者常常做为一个整体,完成具体的功能活动。依据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和机能上的联系,可将六经分为三大系统。
? ? 5.1元真系统
? ? 元真系统包括太阳、少阴两经,分主表里.少阴为太阳之基,太阳统营卫、司气立,为六经之蕃蓠.少阴司神机、统水火,为一身阴阳之大主,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其所统,一身相火,皆其所用。肾精心血在少阴阳气的蒸化下统率小肠膀胱气化。故此系统是主持人体表里内外的两大支柱,也为六经之核心。
? ? 5.2胃气系统
? ? 胃气系统包括阳明、太阴两经。阳明重在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太阴重在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此系统燥湿相济,燥从湿化,由阳化阴,功能变物质,重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其水谷精气包括阳气和阴液两个方面,其气液上升外出以助太阳之气化,下降内入以滋养元阴元阳。人禀先天之气以生,但受后天水谷精气以长、以成、以用,故人在禀生之后,以胃气为第一紧要关键,这也是李东垣《脾胃论》的立论根据。
? ? 5.3相火系统
? ? 相火系统包括少阳、厥阴两经,风从火化,统血脉、司相火,阴中生阳,物质变功能。重在肝脏的疏泄调节机能,收蓄阴血,旺盛生机,从而推动机体的一切生化过程。实是一身相火的概括。所谓相火,是在君主神明的主持下,具体完成、促进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气化活动的阳热之气。
? ? 这三大系统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元真系统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为先天之本,肇物之始,水火之基,分主全身表里。故此系统为“胃气”、“相火”两大系统的基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且元真系统主司神机,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胃气系统为水谷精气的补充来源,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先后两天之精气相合为一身气化的基础,经气的源泉,相火系统重在主持一身经气的潜蓄、升发、致用过程及气机调摄作用。元阴元阳的升发致用,水谷精气的生成敷布,均离不开此系统的作用。这三大系统在生理上各有偏重,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 ? 由于阴阳表里两经在结构上、机能上的特殊联系,其经气互为一体,相互融合,其气化特性也多相一致,故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又各有寒热。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又各有风火。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又各有燥湿。但每经又往往代表其一个矛盾的侧面,有主有次,因此需要通过从化的方式解决其矛盾。太阳、少阴分主寒热,而少阴为太阳之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少阴阴阳的偏盛偏衰,往往决定着太阳病的从化。阳明,太阴分主燥湿,而太阴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燥从湿化,故阳明也多湿热为病,而太阴病发生燥化的则较少。少阳、厥阴分主风火,而少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多风从火化,故厥阴也多阳热病证。
? ? 6、小结
总之,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六经理论将人体生命从结构到机能分为六个系统,又有标本中气、开阖枢的六经气化理论以说明其每经的气化特点,联系方式及经气转输规律等,即每经均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机能。且表里两经相合成为三大系统,在生理上有其正常的从化规律,发病则有从化太过或不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三阳经看,则其经气有其特定的输转规律,重在三焦气液的表里出入之机,其中阳明胃气为其基础,胃气不衰,邪断不至入三阴。从三阴来看,以少阴的阴阳为其根本,太阴禀其气而能开,厥阴禀其气而能阖,也即是说阳明的胃气为三阳的基础,少阴的阴阳为三阴的根本,也为一身之根本,其较阳明的基础更深一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身经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滋养于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的清气,根据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功用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六经气化特性的区别。但其经气是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发挥作用的。如太阳的营阴、卫阳以阳明胃气(包括气、液二部分)和少阴阴精阳气为根基,通过三焦和经络气化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离不开五脏的激发、推动作用。从而完成其护表拒邪,维持内外环境间协调统一的作用。其它各经也同样是在六经整体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其具体功用的,因此,我们决不可以丢弃了这种整体有机联系去探讨人体六经的生理病理,这才是六经理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 ? ? ?柯韵伯 ? ? ? ?[伤寒来苏集] ? ? ? ?伤寒论翼.自序.P2 ? ? ? ? ? ? ? ? ? ?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 ? ?1959.
[2] ? ? ? ?唐容川 ? ? ? ?[唐容川医学全书] ? ? ? ?P27-28 ? ? ? ? ? ? ? ? ? ?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3] ? ? ? ?柯韵伯 ? ? ? ?[伤寒来苏集] ? ? ? ?伤寒论翼.P27 ? ? ? ? ? ? ? ? ? ?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 ? ?1959.
太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雒晓东
太阳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人体太阳本寒标阳,标本两从,寒热两化,以少阴为基,统营卫,司气立,包罗六经,主一身之表,经气从开。太阳之腑膀胱、小肠在心肾阳气的蒸化下完成其气化排尿,分清泌浊及敷布太阳经气(主要通过经络气化实现)的作用。肺合皮毛,宣太阳经气以达表(主要通过三焦气化实现)。总之,脏腑是太阳经气产生布散的核心,经络、胸中是太阳经气游行出入的径路,肤表皮毛为太阳经气所敷布。人体六经经气通过太阳外应于自然界的六气变化,与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协调统一,这是人体的有机调节机能。
太阳以表证为主,柯琴言:“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风寒温热燥湿之邪从外而受,肤表口鼻皆为邪入之途,肤表内合于肺,口鼻内通于肺,六淫犯表,肺为必累之脏。太阳病中,邪从口鼻而人为主,还是邪犯肤表皮毛为主,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争执之必要,重要的在于据证而辨,以营卫失调为主,还是以肺气不畅为主。从太阳病这两大病机上着眼,我们就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风寒犯表,寒性收引凝滞,其营卫郁闭较重,同时损伤卫阳。燥热犯表,也闭卫郁营,其闭郁程度较轻,重在耗伤营阴。湿邪犯表,其性粘滞,重在闭遏太阳气机,且大多兼有脾胃和肌肉之湿见证。也有表虚外感或误汗表虚者,宜详分阴阳气血以兼治其虚。太阳重在邪实,故其治疗以祛邪为主,宜汗,以宜胸表之阳,畅太阳之气。辨寒热燥湿而分治之,麻黄汤开表以散寒,重在宣胸表之阳,桂枝汤解肌以和营,重在滋营以助卫,皆为辛温。银翘散,桑菊饮为疏表利肺之剂,亦调营卫之剂也。俾其营卫和调,经气畅达,法用辛凉,其宣肺疏表之中尚可清热顾津。肺气不畅为主者,宜以桑菊饮直畅肺气,营卫失和为主者,应以银翘散辛凉疏表,和其营卫.从伤寒、温病不同治法中可见救阳救阴之异也。薛生白芳散表湿汤宣表以化湿,桑杏汤疏表宜肺以润燥,凡太阳表证,治之皆以疏表宣肺为主,所谓因势利导而从其开也。故疏表宣肺,为太阳治法之纲领,六淫犯表,基本治法皆同。但要注意太阳方药决不可过于寒凉滋腻,寒凉滋腻则气机凝滞阻塞,使表气郁闭,胃阳受伤,闭邪之出路。温邪犯表往往少佐辛徽温之品以助其宣散,如银翘散中荆芥穗即是此意。湿邪犯表,更以闭遏气机为主,故薛氏芳散表湿汤,主以辛微温宣散之品,亦重在调畅气机。六淫犯表,有正虚者,有兼夹者,宜审其阴阳气血、水火痰食而治之。
太阳腑证,不外蓄水、蓄血之类,或邪自表循经传入,或先有内伤。蓄水证为小肠泌别失职,膀胱气化不行,总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渴为特征。治以淡渗利湿为主,在伤寒则少佐桂枝通阳化气,在湿热则但利其湿,湿去则其阳自复,此亦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也.若湿热蓄水而阴血有亏,则宜以猪苓汤渗利湿热,兼以育阴养血为治。蓄血证,或在膀胱,或在小肠,或在胞宫,总为邪热入于下焦血分,宜以逐瘀泄热为主。
太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 ? ? ? 太阴为湿土之脏,本湿标阴,从其本气,主持津液代谢,统脾、肺两脏。其病则多脾虚寒湿证,腹满吐利,不欲食,时腹自痛为常见症。但有偏于阳虚的,有偏于湿阻的,有偏于气滞的,可酌情选用理中汤、胃苓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仲景《伤寒论》的太阴病出方甚简,后世多有发挥。藿香正气散为太阴伤寒之剂,我的导师张斌先生甚喜用之,其宣上导下,升清降浊与健运脾胃并用,兼治表里,实为太阴太阳两感之良剂。吴鞠通《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苦辛淡法及苦辛温法的加减正气散,治三焦湿郁而重在中焦者,也主要从太阴上着眼,仿叶氏而用分消走泄之法。以藿朴陈苓为主药,藿香芳香宣化上焦之湿,朴、陈以燥中焦之湿,茯苓以利下焦之湿。
? ? ①加麦芽、神曲以升降脾胃之气。茵陈以宣湿郁,杏仁以利肺及大肠。
? ? ②加防己、豆卷以走经络之湿郁,通草、薏苡仁淡渗小便以实大便。
? ? ⑧加杏仁以利肺气,滑石以泄湿中之热。
? ? ④加草果以开发脾阳,楂、曲以运中消滞。
? ? ③加苍术以燥脾湿,大腹皮以宽肠气,谷芽以升胃气。
太阴虽以阳虚寒湿多见,但也有湿热证,宜与阳明病互参。
少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少阴本热标阴,标本两从,寒热两化,为三阴的基础,一身之根基。统心肾两赃,水升火降,交互既济。其寒化证多由三阳或太阴病久,迁延而来,或由胃肾阳虚,外寒直中少阴。其在上多汗伤心阳,心悸欲按,或有烦燥惊狂,可用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之类。甚则心脏阴阳气血俱虚。“脉结代,心动悸”,与炙甘草汤治之。其在下多命火衰虚,四肢逆冷,畏寒卷卧,下利清谷,脉沉微欲绝等等,宜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的温热病证,多属血分,其在上多血热扰心或血热妄行,此时虽有一定的阴血损耗,但仍偏于实热,这似乎不合仲景少阴病以正虚为主的提纲,但若从温病营血分病证的邪热扰心和血热阴伤的主要病机上考虑,其病理改变主要在心,故从这一角度考虑仍将温病的营血分证候归入少阴系统探讨,虽突破仲景少阴以虚为主的提纲也无多大不可,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是中医学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其在下多肾阴亏耗,甚则水不函木,累及厥阴,虚风内动,或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宜以黄连阿胶汤之类育阴清热治之。
? ? 少阴寒化证以虚为主,但也有本虚标实之证,如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阳虚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喻昌的《医门法律》详论了救治阴证之难,以四逆汤为基本方,其阳衰戴阳者,宜加葱白宣通上下阴寒之凝滞,其格拒不能受药者,加人尿、猪胆汁防其格拒,少阴阳衰,其极必兼厥阴,厥阴疏泄太过,汗多淋漓,可予山茱萸、五味子、龙牡之类以收浮越之阳气,面助厥阴之阖。张锡纯言:“人之元气将脱,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即此理也。
厥阴病理及其治法方药 雒晓东
厥阴本风标阴,从其中气,多相火郁逆之证。故柯琴言“厥阴偏于热实”。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若相火郁逆从化太过则病热,胃肾阳虚,厥阴脏寒,从化不及则病寒,若心包之热在上,肝寒在下,则为寒热错杂之证。总为厥阴疏泄失职,阳气郁逆所致。
厥阴之寒,多由胃肾阳虚,从三阳病演变而来,或外寒直中,寒闭其阳,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出现肝寒上逆的“于呕、吐涎沫、头痛”的吴茱萸汤证,或寒闭其经,血虚寒厥的“手足厥寒,脉细”的当归四逆汤证,或经脏皆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治之。厥阴之热,多由阳明少阳传来,或由少阴累及,或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阳亢风动之证,或水不函木,阳扰风旋而成虚风内动,若火热内盛,炼津成痰,内闭心包,则窍闭神昏,急与“三宝”、清宫汤之类治之。若湿热内犯,湿裹热郁,也多机窍闭塞之证,在心包则宜苏合香丸、菖蒲郁金汤之类。若热盛而不能外达的热深厥甚之证,可酌情使用白虎、承气汤之类,但此时仍以阳明为主要矛盾。若水、血、痰、食累及厥阴而致气机闭塞之证,多属杂病范畴,宜逐邪以开郁。若寒热错杂,肝失疏泄之职,心包之火不得敷布,则宜调其气机,散寒清热。
总之,厥阴以疏泄敷布为其职,其病则以疏泄失职,阳气郁逆为主。厥阴治法,或开其郁,或镇其逆,审寒热虚实而治之。乌梅丸清热散寒、泄相火、扶正气,为厥阴之主方,对厥阴的寒证、热证均可加减运用,但总宜加入开郁或镇逆之品。后世温病学派对厥阴病证治多有发挥,热闭心包,神昏、肢厥、舌蹇者,宜“三宝”、清宫汤之属,以清热开窍醒神。若痰闭心包者则宜豁痰开窍,但心包郁闭之证,始终应注意宣畅气机,不可过用滋腻寒凉,若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病及厥阴者,则宜以羚羊钩藤汤、大定风珠之类。厥阴的温热病证,多阴亏阳亢,气机不畅,治疗多用滋腻寒凉,但必须加入透气之品,使邪有外达之机,如叶天士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吴鞠通的清营汤、清宫汤仍用银花、连翘等宣气之品,即是此意,切不可一派寒凉,以闭其邪。
来自:紫香 ?> 《李可》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