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人类的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中医把人分成不同的体质类型,分法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按照《黄帝内经》的分法,是从五行的道理来分的,分为25种人。五行各五种,五五二十五种。
但我更倾向于按照三阳三阴六经的层次来区分不同的体质。六经的观点是从《伤寒论》一书来的,六经学说历来为医家所崇。简单地说,就是三阳与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包括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这样分,我认为这样可以更明确地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群可能会发生的疾病,并能理解病理的发展过程,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了解疾病的变化进程与预后结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 ?
什么是六经体质呢?
我认为,所谓的六经体质,就是把人群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对于邪气的抵抗程度会有不同。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预后也有所不同。这样便于医生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行治疗,以便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外感杂病以及各种慢性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优势。并且这种体质分类方式可以更精确地预测疾病的转归,对于垂危病人如何挽救其生命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看看邪气侵入人体的过程。一般来说,只要是有生命,就会有防病的能力。简单来说,当邪气侵入人体时,体内正气势必起来抗争。而这个抵抗能力是由体内的元气所产生的。根据邪势和正气的盛衰变化,必然会出现各种复杂多变的证候。由于元气的状态不同,其抵抗邪气的过程与方式也不同。由此而生了不同的抵抗特点。
伤寒六经,就是从整体出发,根据所产生的各种证候特点,正气强弱,受邪轻重,病位深浅,以及病情的缓急,进行分析归纳,组成六个不同的证候类型。而这六种抵抗类型是由其体质不同所决定的。这个体质的不同就是六经体质。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正气的旺盛取决于人体气、血、精、津、液的充沛和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与相互协调。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是六经体质的生理基础,而六经体质的实质是由于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盛衰而形成的个体特征。所以说,六经体质的本质反映了正气的盛衰,也决定于正气的盛衰。由于个体的差异,对各种病邪有不同的反应性和易感性,其发病倾向也不相同。关系到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既病之后的发病倾向与证候。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六经体质的不同抵抗能力。
六经体质是对应于六经病而言的。一般来说,三阳体质的人正气比较充实,抗病能力较强;三阴体质的人正气已衰,抗病机能减退。所以三阳体质的人感受外邪生病后,病位多在表层,病证多为实证、热证;而三阴体质的人感受外邪生病后,病证多为虚证、寒证。
太阳体质
太阳体质为元气充足,抵抗力足够强。邪气侵犯到太阳经的层面时,即遇到太阳经元气的正面强烈抵抗,邪气很难继续深入。这种体质的病人,一般如果感受了邪气,多患太阳病。
一般太阳病的症状包括:感冒、发烧,而且是高烧,恶寒、头痛、身痛、有汗或者无汗、咳嗽、喘、干呕等等。脉一般是浮缓或者浮紧的,舌苔是正常的薄白苔。
太阳病的治疗方式是解表法。包括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等。太阳体质的人如果患病,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之类的方子,效果明显,是明显到效若桴鼓。中医最喜欢治的就是这种体质的病人,因为太阳体质的病人非常容易康复,而且,不容易变生其他病症。
太阳体质的人一般健康程度相当不错,往往感冒后很快即会痊愈,不太容易导致心肌炎,肾炎,哮喘等等。
甚至于邪气稍强一些,太阳体质的人也能发挥充分的抵抗力,而且抵抗力会恰到好处,这叫适度抵抗。按中医的说法,叫太阳伤寒证。
一般来说,从未看过西医的孩子以及从不吃西药的部分成年人属于太阳体质。但这种体质在现实中是越来越少了。
太阳体质的人也不可能患的全是太阳病,如果邪气太强,人体元气能力不足以完全排邪外出,就会出现抵抗的断断续续,未能完成其任务,这就叫太阳少阳证。至于太阳经的抵抗超越正常自卫的目的,邪气机转而激化,正气为之扰乱,这时就叫太阳阳明证。也就是说,太阳体质的人也可能会有三阳经兼证的发生。但不管如何,绝对进不入三阴层次。
少阳体质
少阳体质为元气略显不足,抵抗力不如太阳体质之强。这时,邪气入侵后,由于太阳经的抵抗不能完全把邪气驱除出去,外邪可能会经过太阳经后,进一步地深入到少阳经的层次上。这种体质的人如果感受了邪气,多患少阳病。
包括常见的口苦、咽干、眼睛发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减退、心烦、呕吐、恶心等等。另外,妇女在经期感受外邪后,也多产生少阳病,再有疟疾、黄疸以及一些内伤杂病也多是少阳体质易生的疾病。少阳病其脉多是弦的,舌苔是薄白的。因为邪气尚没有深入到脾胃的层次,因此,舌苔不受影响。
产生少阳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少阳体质的人受邪后发病,其人体本身元气不是非常充足,正气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另一种可能是太阳体质的人,但由于庸医不该用清法而妄清之,导致正气受损,其抵抗不济,产生少阳病。这是外来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抵抗能力。所以有句话说:太阳偏清,则为少阳。反过来,如果太阳偏温,不该补而补,就可能导致抵抗太过,可能会转为阳明病。到了阳明病,就可以用清法了,但太阳病却不可以清。
治疗的方法是用和解法。因为是少阳经的层次,用开表法只能把太阳经的层次打开,用清热法又会深入到阳明层次上,因此,只有和解法才是少阳经层次的正确治疗大法。和者,和协之气;解者,解除其障碍。一般用柴胡类的方子。包括大小柴胡汤,正柴胡汤,四逆散,蒿芩清胆汤,柴胡枳桔汤,柴胡达原饮,柴胡疏肝散等等。
柴胡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是少阳经去除阻滞,和解正气的专药。再结合其它各药,辨证治疗,以纠正人体正气的偏用。比如少阳伤寒,正气未能充分协调,应该和解少阳,直接用小柴胡汤。如果太阳表层正气应充而不充,汗出不畅,就要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等诱导气血充实体表。如果溏泻、口渴、尿多,这是少阳正气的抵抗力偏下,要配合葛根升提气血上行。
少阳病是邪气进入机体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治疗起来也非常容易。如果辨证准确,用方得方,往往也是一两付药就可以取得明显效果,再几付药就能完全治愈。
这个层次的体质虽然正气略显不足,但至少仍然是把邪气抵抗在三阳的层次上。也就是说,仍然可以阻止邪气向三阴经的层次深入。少阳体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可以慢慢地变成太阳体质,这是体质增强的过程。
阳明体质
阳明体质的人如果感受外邪,正气反应太大,抵抗过猛,产生了明显的抵抗过度。
阳明体质一般是体实气盛之人。往往声高气粗,脸色红,肌肉健壮而结实,气血旺盛,这是标准的阳明体质。一般农村的劳动人民往往有这种体质。
一般来说,气盛血旺的阳明体质的人如果感受热邪,其正气反应过猛,往往会产生抵抗过度,造成邪机益亢。但阳明病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阳明体质引起的,也有医生失治造成。比如有的是太阳体质的人感受寒邪,但郁而发热,产生阳明病。再有一些太阳或者少阳之人突然发生的急暴病,气壅血乱,庸医误用补法,造成邪机益张。或者太阳病本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但却用了寒凉药物,造成汗出不畅,邪气内闭,气机闭遏,里热不宣,形成阳明病。甚至于还有大便秘结,应该用泻下的方法,却被误用补法,造成大便积滞于肠道,郁蒸大肠,也会形成阳明病。所以说,不仅仅是阳明体质的人会生阳明病,其他太阳、少阳体质的人都有可能因为误治而成阳明病。
阳明病一般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之分。
正阳阳明,是标准的阳明体质。一阳为明,如果两阳合明,是阳气过于充盛了,就容易产生抵抗过度,产生两阳合病。阳用太过,不能自制,亢则为害。这时,病人往往表现为高热,非常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而实,用白虎汤清之即愈。
太阳阳明,是邪气刚刚侵入人体,但抵抗有余。比如太阳伤寒,正气比较充实,邪从火化,机能兴奋,抵抗力太过,出现高热,非常口渴,脉洪大滑数。因为是太阳证,如果不能开表,热证更是亢越。如果平时就有些精神异常,这里就会出现精神亢奋、谵语、妄言,甚至于脱了衣服满大街跑。这里就要抑制其兴奋,并且宣通其壅塞。太阳证表闭用辛,比如生姜、桂枝、麻黄等,气盛用凉,象菊花、薄荷、淡竹叶等。表亢用甘,比如大枣、炙甘草、粳米等,气亢用寒,比如生石膏、知母等。辛甘理表,寒凉制亢。但是这些药都有所偏性,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少阳阳明,元气有所不足,但抵抗太过。不足的原因是元气的阻滞,原因不一,在阳明者多为腑实。腑实就是胃肠道有积滞。但这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以元气的阻滞为少阳,元气的有余为阳明。《伤寒论》有许多寒凉攻下的方子,比如象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大柴胡汤、大小承气以及调胃承气汤等等,都是为元气充足但运行有阻滞而抵抗太过设计的。这些方子稍用气通邪退即可,过度就会伤害正气。治病要在了解其体质,不能知病不知人,知邪不知正,人与病,不可偏废。
阳明体质的人需要两味常用的中药。一是大黄,这是通下的药,可以把瘀滞的浊气泻下来。另一味是生石膏,这是清解的药,可以把郁住的热邪清解掉。能用好这两味药,就算是完全理解了阳明体质的特点。但如果滥用这两味药,就可能伤害元气,导致疾病加重。但事实上,当前的中医好象对这两种中药情有独钟,滥用不休。所以,病人的元气慢慢地也就不多了。
阳明体质目前也不太多见了。现在的人,一般多显示为明显的三阴体质。能产生阳明体质的抵抗,需要很强的元气,但目前由于不知节制地消耗以及西药、寒凉中药的砍伐,我们的元气都变虚了,也很难产生抵抗过度了。
太阴体质的人元气已经明显地不如三阳体质的人了,其对邪气的抵抗也不足。但至少还能把邪气抵抗在太阴的层次上,也就是说,由于元气在太阴层次上的抵抗,邪气尚不能深入到少阴层面。
太阴体质的人一般容易腹泻,或者长期慢性腹泻,其面色显苍白无华,气力也不太足,不能耐受久劳。这种人一般皮肤颜色略白一些,似乎是长期见阳光不足一样。一般科技工作者多是太阴体质。
太阴体质的人,正气已显懦怯,在全体或局部部位的抵抗已经不足。太阴体质主要有两个类型,一种是素来形体虚弱,另一种是伤于寒凉药物。形体虚弱的人是标准的太阴体质,这种体质的人从邪气刚刚侵入机体时就有明显的抵抗不足,那时的病证当属太阳太阴全病,应该用麻黄理中汤。
如果是素体阳气尚足,但由于久服寒凉、滥用攻下,或发汗太过、生冷无节等造成元气大伤,导致正气抵抗不足,形成了太阴证。如果是外邪刚刚侵入,就要一边开表,一边加温壮之品以扶助太阴层次的阳气。
所以说,太阴体质的伤寒证,本质就在于正气的不足。其治疗之法,始终宜温,宜养,千万不可滥用寒凉。如果太阴脾阴不足,可佐以滋养之品,比如山药、大枣、白术等等;如果是在表的正气不足,就要温补卫气,如黄芪、桂枝、甘草等;如果是太阴本身的阳气不足,那就直接温养太阴之阳了,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是正合适的方子。如果病人乏力,明显的是正气不足,要用温养元气的方法,如保元汤之类的方子;如果是精血的不足,要用血肉有情之品来补充精血,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等。所谓温法,就是用温性的中药以加强元气的方法,非用温法不足以振奋元气的衰惫,非用温法不足以加强元气的气化功能。所以《黄帝内经》说:“劳者温之,怯者温之。”这是这个意思。
太阴体质的人要经常服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而且要服大蜜丸的那种。慢慢地可以改变体质。这种体质目前非常常见。这也与当前人们普遍的阳气不足有关,而更与不知节制的消耗以及滥用西药、寒凉中药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少阴体质的元气也与太阴体质一样,是不足的,其所产生的抵抗邪气的能力也是不足的。但这种体质比太阴体质的元气更显不足,所以邪气得以能深入到少阴的层面上。这个层面的抵抗几乎是在为生命而抵抗了。
少阴体质的病人在初感外邪时,从太阳层面的开始抵抗之时,就有不足,这是太阳少阴合病。治法是一边按太阳伤寒之法开太阳,一边加温补强壮之品,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方子。另外,象麻黄汤配合四逆汤也可以应用。总是要兼顾到少阴阳虚以及太阳开表两个方面。这样的病例特别地多,不少少阴体质的人如果感冒了,都要如此治疗,否则其治疗就会不彻底,也会导致邪气内陷少阴。
少阴不足,重在扶阳。这句话是治疗少阴病的总纲,也是改变少阴体质的总纲。少阴体质,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阳虚。表现出各种阳虚的症状出来,可以参考一下“何为何虚”一章,其中大部分表现都可归纳为少阴证,也多是少阴体质的常规表现。
临床上,少阴体质的人最容易出现感冒后猝死。古人有句话说“伤寒偏死下虚人”,这种下虚人就是少阴体质的人。经常见到有人感冒后挂水出现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甚至于猝死,这都是少阴体质所特有的。因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二者一个管表层,一个管里层。而如果少阴阳虚,就会导致太阳的邪气不按六经的顺序深入,而是直接陷入少阴。而手少阴是心经,足不阴是肾经。邪气内陷于少阴,或是心病,或是肾病,都是因为少阴层面的阳气不足所造成的。
少阴体质的人,平时就要常服四逆汤,或者附子汤,或者真武汤这一类的方子。这些方子可以把少阴层面的阳气补充起来,这样遇到外邪入侵时,就可产生有力的抵抗。否则,外邪深入少阴,疾病往往比较重,如果光是治标,也难以完全治愈。
临床上常见的中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肾病、肿瘤等等多属于少阴病,这些病人也多是少阴体质。也只有少阴体质的人才会得大量的慢性病、难治病。比如,低热不退,西医说是免疫系统低下,按中医理论就是明显的少阴病。要用扶少阴的方法才可能治愈。再如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尿毒症、脑炎等等,这些都是少阴病。一般来说,大凡西医久治不愈的病人,或者久服寒凉中药后,多数都成了少阴体质,其所患的疾病也多是少阴病。
理解其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治疗少阴病却不容易。因为机体在少阴层面的阳气非常虚弱,如果不能补足阳气,就不可能把少阴病治好。如果要补少阴阳气,就非要用到附子不可。可以说,附子是少阴病的主药。如果能用好这味中药,往往可以救治不少大病、重病、垂危病、疑难病症。临床上附子可以用数克,数十克,也常常需要用到数百克。我就曾经用到过500克,这是每天的用量,但病人效果明显,并持续用了近两个月。甚至于有时要用到生附子。虽然其毒性更大,但回阳救逆,救人性命的效果也更好。不会用附子的医生,就不可能会治疗少阴病。
少阴体质是可以改变的。经过医生的正确治疗,这类体质的病人往往可以向太阴体质转变。最明显的症状是从明显的少阴症状转变为腹泻等太阴层面的排毒反应。这是少阴阳气足了,把邪气向外赶到了太阴的层面上。这里医生要有定见,病人也要相信医生,配合医生的治疗。慢慢地就可能把一个大病重病治好。
我认为,当前的社会,由于过度地阳气消耗以及药物滥用,人们的体质普遍地下降了。从三阳体质向三阴体质转化,而最常用的就是少阴体质。可以说,少阴体质的人生了慢性病,如果不能积极地重视健康,去找到正确的治疗,而滥用西药,滥用寒凉中药,则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于恶化。
少阴多死证。如果病人死亡了,那么大多数都是死于少阴病。邪气到了少阴层次,如果继续用错误的治疗伤害少阴阳气,则病情往往会恶化,恶化就可能死亡。其他五经都不太有死证,独是少阴,死证最多。而死亡的最关键原因就是少阴阳气虚脱。所以说,如果少阴阳气足了,就可以极大地预防死证,回阳救逆也多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的。好的中医擅长挽救垂危的病人,就是掌握了少阴病的阳衰欲脱这个根本。
厥阴体质的人元气已经非常虚弱,当外邪侵入时,存亡危急关头,正邪相搏,是人体正气的最后反抗。在厥阴这个层次的抵抗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正复邪退,病情机转。一个是正虚邪盛,病重而亡。
产生最后抵抗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因为元气得到药助。所谓药助,即医生用兴奋回苏之药,比如激素、强心剂、中药附子等扶阳剂等应用于病势危急之时,这会帮助病人元气进行最后的抵抗,这个层次就是厥阴。此时,病人命在旦夕,元气接续不力,非要扶危救急不可,可给病人带来一丝生机,于病人有利。
其二是因于药误。所谓药误,是因为病在少阴层面时,医生误用了清法伤了元气,导致邪气内陷,转入厥阴。如生命之火,日益浇漓,以至湮没而不彰。
其三是病人元气的自复。所谓自复,是病人久患少阴病,元气得不到补充,迁延日久,阴极出阳,转为厥阴。这不是正气自己的恢复,是邪气自己退出,是邪退而正复。
所以说,厥阴伤寒病也不全是死证,应该说是生死各半。厥阴的逆转即是阳面,从阴出阳,可能会是三阳病变。而且,临床上厥阴会逆转到三阳的每一个层面。
三阳的第一个就是太阳。如果能逆转太阳,往往可以不药而自愈,这就叫正气来复。此时病人会突然出现太阳伤寒的症状,象感冒一样,头痛、恶寒、发热、咳嗽、汗出或不汗出等等,但病人会说,最近没有感冒呀。这是邪气从厥阴透发到了太阳层面。此时就当成太阳病来治即可。甚至于不治也行。只有太阳体质的人才可能出现这种转机。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阳气暂时被药物所损,邪气陷入厥阴而成厥阴病。但过一段时间阳气恢复了,就会奋起抗邪,直接把邪气从厥阴赶到太阳层面上。
如果逆转阳明,病人出现高热惊厥,这里需要用清法,清去邪热而病人自安。如果温补就会误事。因为病人本来是阳明体质,元气素强。由于误药伤正而使阳气虚弱,邪气得以进入厥阴层次。此时病人体力未伤,只被药物郁住。郁久必扬,药误越久,暴动越是强烈。此时由于邪气的激发,元气暴厉,不转则已,转则气亢而势张,如虎下山,如马脱缰,要赶紧用清热之品,如水牛角、生石膏等寒凉药,如冷水灌顶,顿时清凉,可以恢复原来理智,从事正常抵抗,则病可愈。
如果逆转少阳,那一定是元气的运行有所阻滞,原来的阻滞因素没有完全除掉。阻滞的因素一般包括血瘀和痰浊。比如胸中有痰饮,血络中有凝滞的血瘀,都可能导致元气调节功能失畅,出现烦乱不解,四肢厥逆,或者低热不退。这时就要分析原因,去除其阻滞因素,则病即向愈。所以说,逆转到少阳这个层面时,病能不能痊愈全在于阻滞的血瘀痰浊能否清除出去。
厥阴体质的人,其元气不足之极。因此,其患病极容易出现厥阴证。如果元气尚足,则或能转出生机,如果元气暴脱,就可能是死证。关键还在于能不能出现逆转。一般来说,厥阴病逆转之后,出现阳症的多能好转,比如高烧、四肢暖和、面色红润等等。而如果出现的是阴症,比如四肢冰冷、昏迷不醒而面色转白,此时容易出现死证。
因为厥阴病有寒有热两种可能,因此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就要寒热错杂。最合适的莫过于乌梅丸。通过大量的乌梅把寒和热的两种力量引入厥阴,去扶助元气,清除郁热。
厥阴体质的人,平时往往多易生肝病。而且其面色略青、两面颊不华、鼻梁高耸、身体细瘦而高长。人群中也每每可见。相学里说的阴损小人多是此类体质。这种体质平时需要常服元气,可以用治疗少阴病的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方子。平时厥阴体质的人也可以服一些带乌梅的方子,比如乌梅冰糖汤,用乌梅15克,冰糖30克,黄豆30克,以机转厥阴升发功能,收藏元气下归丹田,会有不错的效果。乌梅是治疗厥阴体质的人的主药。这是味极酸之品,酸属木,木入肝。而厥阴正是肝与心包的层次。
体质的转化
体质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阴体质可以变成三阳体质,这是体质增强了。相反,三阳体质也可以变成三阴体质,这是体质下降了。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衰老,人体的元气逐渐衰退,原来的三阳体质会慢慢地转化为三阴体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年轻时身体比较健康,到老了就会生出不少慢性病,象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等,这都是三阴体质所可能生的疾病。
但在现在,不少年轻人也会患上各种慢性病,那是由于过度地消耗或者西药以及寒凉中药的滥用,把人体的元气过早地伤害了,结果人还没有完全衰老,体质已经下降了。这样的病人就要开始警醒了,再不注意健康,结果是疾病会越来越重,以致于永远也治不好了。具体的表现如下:下肢开始变冷了,甚至于整个晚上都是冷的。手指甲的小太阳慢慢地减少了,或者一个也没有了。面色开始苍白了,人也变得怕冷怕风了。精力也慢慢地下降了,体力往往也不如前了。
药物能伤害元气,也能补充元气。如果人体的元气得到休息和补充,就可能产生积极的抗病力。这时,原来的三阴体质也可能转化为三阳体质。这是体质向好的方向转化了。表现为:面色红润了起来,手指甲的小太阳也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手脚变得不冷了,也不怕风寒了,精神大振,精力也更加充沛了。这些表现都是元气恢复的反应。伴随着元气的充足,原来的各种疾病也就慢慢地不见了。
下面谈一下改变体质的方法。
按照以上的分析,元气越是充足,越能对邪气产生积极的抵抗,其体质越是偏于三阳。相反,元气如果不足了,对邪气的抵抗能力也下降了,其体质则偏于三阴。因此,如果想改变三阴体质,唯一方法就是补充身体的元气。
根据体质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证候,用中药可以扶足元气,祛除邪气。在伴随着治疗的过程中,体质也将慢慢地改变。吃中药是改变体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开方子,而且,需要病人的配合。因为在三阴体质向三阳体质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少反应,这些反应大多是元气修复反应,也可能是排邪反应,这时就需要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生的经验与定见。
我给个小方子,各位三阴体质的病人可以常服,必有一定的效果。
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水煎服,日一剂。这个方子叫回阳饮,是可以让三阴体质恢复阳气的有效方子。千万不要因为它太简单而忽视了。
除了服中药之外,病人自己也要注意减少无畏地消耗元气的错误行为与习惯。比如,晚睡是消耗元气的坏习惯之一,一定要改正。尽量少吃或不吃寒凉性食物,适度性生活,少用或不用西药以及寒凉中药,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等等。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都可以帮助补充元气,从而慢慢地改变体质。
气功、体操也是有效的提高元气的途径。特别是对于三阴体质的人来说,如果能经常地刺激足三阴经,可以增加三阴层次的元气的抵抗力。这里推荐两个动作,一是经常地压腿,向两大腿尽量地分开,比如象舞蹈演员那样大劈叉。这个动作可以拉伸足三阴经,反复的拉伸即可以让足三阴经气血通畅,对于三阴病的恢复极有好处。第二个动作是踢键子。踢键子时小腿与脚向内收,可以刺激小腿部位的足三阴经,其道理与压腿一样,可以让足三阴经的气血旺盛起来。特别是踢时如果能让脚高过膝盖,更有效果。这个动作不仅可以增加三阴层次的阳气,还可以促使督脉气血通畅,治疗痔疮效果极为明显。有这种病的朋友不妨一试,一周就可以见效。
对于小儿来说,推拿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父母愿意辛苦一下,坚持每天给自己的孩子做做捏脊,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完全地改变孩子的体质,并且对于孩子的各种疾病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方法是从屁股根部开始,大人用双手拇食二指捏住皮肤,边搓边提,逐渐上移,一直到脖子根部的大椎穴。第一遍只是直接搓上去,第二遍与第三遍可以搓三次,向上提一下,这样可以产生更大的刺激。如果每天能做三次捏脊,每次三遍。日久自然见成效,而且小儿也非常舒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