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我们都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热爱的工作,过自己渴望的人生,却总被身边人左右着想法。往往因为我们没有力量做出改变,做出内心想要的选择。这篇文章,教你过上你想要的人生。
8小时之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8小时之外,和心爱的人一起腻歪。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
然而现实往往是:
?
你真心喜欢的事情,很难当作事业来经营,不仅看不到赚钱的希望,还会招致亲朋好友强烈反对和鄙夷;
?
你心心念念的那个人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你每一次的主动,都像是一场以自尊心和安全感为筹码的生死赌博。
?
或者更糟。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人。混得久了,心也木了。
?
就这样,带着起起伏伏的不甘,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偶尔畅想奇迹发生,撞上了从天而降的机遇或真命天子,瞬间打破这无聊、无力、无助的境遇。
?
这样的人生,还有没有自救的希望?
01
你的人生,到底该听谁的?
当一个乖孩子第一次决定尝试走自己的路时,即使表面态度无比坚定,其实内心都是没多少底气的。
?
我就是这样。
?
3年前,我强行压抑住内心的忐忑向导师和父母宣布:抱歉,我不会继续考博了,我要去找工作。
?
他们不约而同用一种怜悯又担忧的眼光上下打量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正打算辍学出去混社会。
?
现在社会这么复杂,你哪应付得来?
你除了读书,还会什么?
好好读个学位,以后当个大学老师,每年还有寒暑假,多安稳。
等你以后知道了利害,一定会后悔的。
?
在学术之路一走到底,然后躲在象牙塔里过完一生的静好岁月,每天读读书,写写论文,这是他们早早为我规划好的康庄大道。
?
只要继续走下去就好,即使中途遇到些沟沟坎坎,他们也有能力帮助我顺利渡过。何况那时形势正一片大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那篇论文,足以敲开国内任何一所高校的大门。
?
去找工作?说实话,毫无胜算。20多年来,校园和家构成了我的全部世界,社会是怎样,我几乎一无所知。
?
象牙塔里狭窄到无法呼吸,而外面的世界前路混沌,一片茫然。如果说不怕,肯定是撒谎。
抱着笨鸟先飞的想法,前后花了好几个月,认认真真地准备简历和面试,只要和专业沾边的职位,一个不漏地都投了简历。不出所料,依然四处碰壁,能拿到的都是不靠谱的offer。
?
而且,再也不能向任何人抱怨,因为回应一定会是:早就说了,你适合继续读书,瞎折腾什么啊?
?
孤军奋战的状态下熬了半年,安全感即将消耗殆尽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国企的工作,专业对口,安全、稳定,于是一拍即合。
?
然后呢?
?
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安全感带来了两个微不足道的副产品——沉闷和麻木。不幸的是,它们恰好是我无法接受的。
于是,继续动荡,半年内经历了两次忍无可忍的跳槽,才勉强走上正轨。
?
说是正轨,也还是与公认的理想状态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份朝九晚五的“正经”工作,加上若干“非主流”的副业,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严格的分水岭。
?
直到现在,仍然没多少底气说,之前的选择都是完全正确的;仍然没十足的把握说,人生从此将扶摇直上;也仍然无法断言,脚下这条路一定比原本该走的那条更顺利,更平坦。
?
真正可测量的,不过是几个看得见的改变。比如,性格不再那么孤僻内向,甚至能在众人面前演讲自如;比如,学会了“没出息地"满足现状,享受当下,而不是焦虑未来如何;又比如,读研时因情绪压力而爆发的满脸痘痘,迅速地消失不见。
?
但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拒绝了外界强加的身份定义和人生道路之后,我的生命从狭窄的单行道,被拓展成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02
若能回到过去,你就会听从内心的声音吗?
?
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自性化。所谓“自性”,指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内在自我,而不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建立起来的、理所当然的自我认知。
?
而“自性化”,则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就像神话里的英雄人物踏上漫长的旅途,披荆斩棘,九死一生,为的就是找到“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适合什么”“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以此解决千姿百态的人生课题。
?
这些问题的答案连缀到一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命运”或“人生”。
?
为什么自性化会成为一个艰难的旅程?
因为在这之前,还存在着一个“客体化”的过程,很少有人可以幸免。
当你被教育,刻苦努力好好学习,以后才有出息;
当你被要求,走最稳妥的路,找最稳定的工作;
当你被劝告,在28岁前赶紧找个可靠的人结婚,30岁前一定要把娃生了……
?
这一系列硬性规定都会催化我们的“客体化”过程。于是,我们机械地做着理所应当该做的事,却如同机器一样没有自我意志,严重缺乏自主性和自发性,只剩下了“自动”。
客体化过程,日积月累地筑起了一堵高墙,将我们与自我相互隔离。我们习惯了一丝不苟地做好那些“指定动作”,却很少再关注和尊重自己真实的渴望。
?
最悲伤的场景,莫过于举目四顾,苦笑一声:“我现在拥有的,没有一样是我想要的啊。”
?
小萝结婚两周年纪念日那晚,她对着餐桌上的玫瑰、巧克力和项链,默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想要例行公事的庆祝,不想要沉闷无味的生活,不想要木讷冷漠的老公。两年的婚姻生活如同一杯温吞的水,喝到胃里,似冷非冷地不舒服。
?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一定会坚守当初那段轰轰烈烈的异地恋,绝不会勉为其难听从父母的安排、亲友的劝告,抱着求稳定的心态,和这位看起来靠谱沉稳的相亲对象闪婚。
?
可就算时光倒流,你就真的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吗?
事实上,如果没有完成从客体化过程到自性化过程的转变,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更大的可能性会是重蹈覆辙。
?
能改变你人生走向的,并不是某个偶然的决策。即使在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上,你选了谁,不过是你内在观念的外在显化。决定你婚姻生活是否称心如意的,还是自己。
?
在婚姻的第三个年头,小萝终于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狠狠地把所有的“不想要”,向老公一一倾倒出来。
?
不管了,难道还能比现在更糟糕吗?
?
意外的是,面瘫老公第一次露出了如此丰富的表情:惊讶、生气、悲伤、担忧、不甘、沉思……然后,弱弱地说:“要不,以后你直接告诉我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省得我猜得这么累了。”
?
是啊,你若不说,对方怎么猜得到你的需要?同理,如果连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凭什么要求别人了如指掌呢?
?
从那之后,小萝越来越凶,越来越直接,和老公的互动反而顺畅很多。这个性格温和的男人,其实很乐意配合她,一起认真地经营婚姻。只是,她之前发出的信号一直是“我要安全感”,他只好用比较“闷”的方式去回应。
?
想活得尽兴,你得先把自己当回事,一层一层地清理掉那些被规定好的“必须”,重新连接到心底的渴求。即使害怕,也试着去把它们表达出来。
03
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
长期深陷于不如意的人生状态中,如何科学自救?在这场实现自我的“英雄之旅”中,困境有两种:
1.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2.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做不到。
?
处于第一种困境中的人,可以尝试用排除法来缩小选择范围,一点点剥离那些“不想要”,直到锚定目标。
?
比如,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象牙塔生活;不想为了求生存、求安全而放弃更大的世界;不想在所谓稳固的亲密关系中失去激情和生命力……
?
从这些“不想要”中,很容易反推出“想要”:想过精彩、有挑战性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的世界;想在亲密关系中,能够兼得安全感和活力。
?
另一种方法,是多花一点时间陪伴自己,跟着感觉来。走过一段或几段弯路之后,自然会懂得想要的是什么。
?
图片
当第一种困境被打破时,我们就落入了第二种困境——我做不到。兴趣当不了饭吃,男神也不会变成老公。
?
这是最痛苦的情境。就像《爱乐之城》中那对追梦的男女主角,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中做出抉择。
?
现在怎么办?
?
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接受。就像接受惨败的考试,突如其来的情感背叛一样,接受幻灭和丧失的事实。接受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深度的诚实。
?
但注意,无论是“我考试失败”“我应聘落选”还是“我遭遇亲密关系危机”,都只是一件具体的事情,无法导出“我是一个Loser”的概括性结论。
接受丧失的目的是真实地看清现状,而不是寻找自我攻击、自我否定的借口。
?
第二件重要的事,叫作觉察。也就是弄清楚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为什么做不到?
?
也许是单纯的能力问题。例如,想成为自由插画师,却疏于练习画技,缺乏足够的输入,灵感枯竭。这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能力即可。
?
也许是心理情结作祟。例如,原生家庭不幸福,当自己沉浸在幸福满足的亲密关系中时,潜意识里会对父母产生内疚感,认为享受幸福是一种背弃父母的行为。
?
这时,可以尝试梳理自己的信念。一个很简单的梳理方式是书写,准备一张A4纸和一支笔,然后以这句话作为开头:
?
如果我_____(填写“想要的”)的愿景实现了,我最害怕……
?
接着,写出自己害怕的各种可能性,然后对其中隐含的心理情结进行检视。
?
你对自己的接受和觉察越深入,就越有可能获得安全感,你会发现,那些无名的恐惧本来面目也不过如此,由此破除心魔,解锁封印已久的内在力量。
而在自性化的过程中,安全感与力量正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支点。
?
有了充足的安全感,才能避免出于恐惧做出不尊重自己意愿的决定,把人生变成一个凑合的过程;有了强大的力量,才能在时机来临时奋起直追,逆转乾坤,做出那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抉择。
?
自救麻烦吗?
是的。
?
自救痛苦吗?
是的。
?
那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
要终其一生压抑着内心的渴望,缩在温暖安全却黑暗狭窄的保险箱里,还是要走出来,享受动荡世界中的自由与美好?
?
能困住你的,只有你自己;能解救你的,也仍是你自己。大千世界,万般风景,愿你欣然悦纳。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