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讲者简介
张驰,男,1985年8月生,吉林长春人,民革党员,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师,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联盟理事。师承海外中医师沈谦益先生,传承伤寒气化学派理论。
主要从事《伤寒论》理论教学及临床应用,临床主攻方向: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著有《新刊四海同春疏注》,学苑出版社,2012;《伤寒论钱塘章句疏要》,学苑出版社,2017。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晋朝高秀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道出了《本经》《伤寒》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张驰老师将逐句逐字剖析《伤寒》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味《本经》药物,并以《伤寒》条文方药为佐证,淋漓尽致地印证了《本经》作为经典的真实不虚。
▽ 讲稿实录 ▽
一、《本经》的学习是有层次的
各位老师、同道,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及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的邀请。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已,本人张驰,现就任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伤寒的教学和临证的工作。这次受姜老师的邀请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神农本草经》学习心得的汇报。
提到《神农本草经》,实际上我对它非常有感情,因为在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遇到了我的恩师沈谦益先生,那个时候恩师给我开蒙就是用的这部《神农本草经》。但是师父跟我讲,实际我们学习《本经》要经过几次学习的过程才行。当时我比较年轻,说心里话,虽然知道师父说得对,但是具体怎么去做,没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可以说体会不是非常的透彻。直到后来我做了伤寒的教员,在经过了教学和临床的积淀后,才渐渐地明白,原来《本经》的学习确实是有层次的。
二、从病例印证麻黄“破癥坚积聚”
去年我记得接了一个病例,我在门诊可能侧重于治疗肿瘤疾病,当时有一位脑胶质瘤的患者到我这来,留给我的印象挺深。这个患者有点特点,因为我门诊上一般都是放化疗都结束了,或者有的很坚决就是要中医治疗,这个患者既没放疗也没化疗,家庭条件非常贫困,基本上家里没多少钱,条件不好。到我这来的时候,他的这个脑胶质瘤一个月之内可能指甲盖这么大长到了拳头那么大,然后每天会发作数次突然之间的昏厥,抽搐之后倒地。到我这来了之后,那么咱们平脉辨证,仲师告诉我们平脉辨证嘛,开了一张方子,两个方子合起来,乌梅丸合上一个谁?麻黄附子细辛汤。
讲到麻黄附子细辛汤,那就有点意思了。《神农本草经》里讲麻黄,怎么说?“麻黄,味苦平,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从“中风伤寒”到“发表出汗”,我们学《本经》学《伤寒》很常用,后面有一句话,很多学者有一定程度的质疑,“破癥坚积聚”怎么体现?
那么用了一周药之后,据患者描述,以前是每天要发作几次,用了一周药之后这一周就发作了一回。我问他为什么发作的?他说觉得没病了,身体好了,出去遛弯,跟人吵架打起来,然后发作了。就发作一回。后来断断续续的来过一段时间,我挺担心他的这个问题,我说你最好还是坚持治疗,没来。过这么一年没来了,我觉得这人是不是不在了?结果有一回他的亲戚到我这儿来看病,说这人活得挺好。我说拜托你让他到我这来一趟,我不是很放心。后面他来了,来了之后跟我说,他母亲突然之间得了肝癌,他要在家里照顾老太太,家庭条件也不好,要照顾老太太尽孝。我说要这样的话你不来也行,后来检查过没有?他告诉我查过,这个瘤体明显缩小,算是控制住了。
我们说这个例子,那么大家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早期的时候认为《神农本草经》里面好多东西跟我们今天的中药是切合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东西貌似不太切合,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麻黄的“破癥坚积聚”。但是否真的不切合?这个我们要打一个问号。
实际上我对庄子说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庄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们就先搁在这儿,不要去急着讨论它。但是很遗憾的是,当代的这个学术界有一种风气我觉得有点不是很理想,就是对我们理解了的,那好了,你这个东西是合理的,而对于我们尚且不理解的,有的时候不是去反求诸己地去考虑问题,而是觉得这个理论是错的。那么,《伤寒论》里头大量的用《本经》,《本经》究竟是就拣我们会用的向我们展示,还是说里面有好多东西可能是我们没有发掘出来?出于这种发心,那么我备了这么一堂课。
三、《伤寒》印证《本经》真实不虚
当然,我在备课的时候,诚意正心地讲,我不能说挑我觉得这个东西跟《本经》跟《伤寒》合上了,那样的话我觉得对大家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我做了一个工作,把《伤寒论》中出现最多次数的《本经》药物,按照出现次数多少的顺序,从排位第1的一直排到第12的,这样摘取了12味药,把它们中间的每一句,哪怕是细节到每一个字,根据临证、读书的体会,作为了一个整理。实际上,这个排序工作不是我做的。是谁?是咱们已故的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任老在一部著作里头,给它们排了序,那么在这儿我坐享其成把这个东西拿来。非常感谢任老!
我列了这么六个字,经文、疏注、经方。很简单,首先是经文,咱们《本经》里面有若干个条目在《伤寒》里是存在的,刚才我们说《本经》要读好几遍,那么第一遍我们得知道经文说的什么,这是第一点。当然了,读了经文之后,实际上有好多问题我们很难直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离我们现在比较久远,那么就需要对于疏注的学习。本人那个时候,记得师父是让我读清代一位医家的《本经疏证》,所以在这部书上算是着力是比较多的。当然,着力这本书上是有特别好处的,就是它把经方和《神农本草经》的运用切合的非常非常好,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
1
甘 草
首先说第一味药甘草,这个药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那么据任老的统计,在整部《伤寒论》里面甘草出现的次数是70次,我们知道《伤寒论》113方,这里头70方就用甘草。其条文放在这儿,我不复述,“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下头我加了一个后人的引述,我觉得陈修园的这句话说的很好,“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什么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甜不过甘草。甘草为甘味为土德,因此甘草得土之精,那么后续它的若干个条文,“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创,尰,解毒”,实际上无非是一个味甘的作用,因为甘才能有这个作用。
讲到这个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要对一个问题引起注意,那就是学本草其实有一点不得不思考,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个药有什么用,这样不够,还得知道为什么?它的性味、它的喜恶……本身这个东西的生长物性造成了它有这个作用,因此也造成了在用这味药的时候,它需要的条件以及给患者产生的代价。就像刚才我们说麻黄,为什么它能“破癥坚积聚”?为什么能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实际上我们从麻黄的这个性味上就知道,古人讲“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冬天的时候种麻黄的地儿怎么样?没有积雪。说明它能怎么样?能散寒结,对吧?它把寒气的这种凝结散掉了。因此,寒结凝于表的时候,中风伤寒者是也,寒结凝于有形之物,凝于痰,凝于水,凝于血,癥坚积聚都出现了,就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逐一地看一看仲景先师对于这个《本经》的甘草是怎么看的。
1
五脏六腑寒
首先它说这么一件事,“五脏六腑寒热”,按照《本经》的原意是这么讲的,这个比较确切,但是我把它拆开了,拆得更细一点。为什么?寒和热毕竟有所不同。主“五脏六腑寒”作用的基础其实特别简单,《内经》中记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因此甘草在诸多药里面都有辛甘化合的作用。打一个比方,伤寒发汗之后,由于发汗发得多会导致“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我们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方子,桂枝甘草汤,几乎是所有治疗心阳虚的祖方,不管是后面的桂甘龙牡汤还是救逆汤等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那么桂枝甘草汤,你光用桂枝能行吗?单味药固然有作用,但是加一味甘草以后,它治疗五脏六腑寒的时候才能尽其性。
我举一个条文,就这个所说的甘草干姜汤,它的原文其实挺有意思,我们简单看一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讲什么?说这么件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按理说很多人一看这个,“我认识,桂枝汤证!”,但是它后头还有一个事,桂枝汤证没有小便数,没有心烦,对吧?说明什么问题?太阳为表,那么少阴为里,如果少阴这个时候虚了、不足了,那么过开太阳之表,此时就会造成什么?耗竭人的阳气。就变成这个事了,“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那么怎么办?甘草干姜汤。
我治过这么一个患者,六个月不来例假,那个时候我不搞妇科专科,对所谓的多囊卵巢这种病没有特别深的感触。那么六个月不来例假怎么办?医院上激素。上了激素之后好了,挺了俩月,又不来了,再上激素,最后上激素也不来。小女孩不大,上研究生,吓坏了,这怎么办?到我这来看看。我也没给她摸脉,一看这样,阳气大伤了。实际上各位同仁,我们长期都在临床上,都知道一个问题,现代临床上《伤寒论》的很多误治,我们并不一定能见到,打一比方,在《伤寒伦》的时候,大量的人在外感之后过度地发汗、过度地火针,乃至攻下,对吧?我们不一定能见到。但是其实想一想,虽然这些我们没见到,但见没见过例假不来之后过度用激素?见没见过伤寒之后挂吊瓶挂一个月以上?实际上伤寒条文里的这些误治并没有死掉,反而都依然坚强的活着,有人那天就有误治。
那么,我们任何治疗方法的过度、不当地使用,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个激素的问题,都是误治,对吧?那么,最后导致一个什么问题?我都没给她看脉,直接一看这个人,阳气大虚之貌。怎么办?听仲景的话,甘草干姜汤复其阳。五副药,例假自己就来了。就两味药,甘草、干姜,我相信古人不骗我,那么用了就好使了。前提是我们对它的这个道理是真的懂了,你不能强迫古人按照我们的意思来办事,得顺应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规律。那么,这个时候用甘草干姜辛甘可以化阳,就是以复其阳,实际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大量的用在精气过度透散的这一类的疾病上。有它做类比,那么当然就有后头的芍药甘草汤。
2
热邪气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那当然包括这个热邪。“热邪气”这个举了一个甘草汤,“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这里用甘草其实道理特别简单,我个人在里面加了一句评注,“脾气复位,阴火退散”。因为阴火属土,对吧?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会产生阴火?那么很简单,脾的这个阳气不能当位,则阴火产生,这个时候用甘草,甘则缓之。
我的爷爷曾经是吃过国民党军粮的老兵,他给我讲一个事儿,当年战争的年景儿,实际上老百姓不怕国民党兵,但是怕啥?这个兵一旦打败了退下来,怕这个。其实你看我们人体上,营卫是人的兵粮,对吧?那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者为兵,营者为辎重,它俩是这么一层关系。如果卫气被苦寒直折或者被损伤之后,就如同败兵一般溃退产生阴火。好多小孩,包括成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以东垣先生补脾胃泻阴火的思路,无非是朝这个方向去运用。
咽痛,我们看仲景《伤寒论》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运用方法。为什么咽痛?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内经》说了一句话,“少阴之脉,起于涌泉,结于廉泉”,因此说少阴病里头有若干个治咽痛的方子,比如猪肤汤、半夏煮散,比如我们这个甘草汤,但是它的一个前提是脾虚之后有阴火。
3
坚筋骨,长肌肉
“坚筋骨,长肌肉”,在这儿我举了这么一个条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其实字面意思,“坚筋骨,长肌肉”,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我觉得用条文说事儿更加生动一点。
条文说这么一事儿,伤寒中风,医生误用了下法,其实正常来说,中风误用下法不见得都变成甘草泻心汤证,因人而异。打一比方,可能这儿有个老爷子,都不敢随便上街,上街之后还拉裤子,我们门诊上有好多这样的,对吧?那这种人如果不小心误用攻下会怎么样?本身脾就不足,那么最后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那么其实有一个问题很难逾越,就是服汤药能不能吸收?有学生问我说,那你看下利下成这样了,为什么仲景没有倍人参?没有用赤石脂、禹余粮?倍干姜都没有,就甘草变成四两?我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你不要忘了陈修园说的那句话,甘草甘味之极,对吧?那么甘则缓之,虽然这个人易泻,下泻之势非常强,但是只要有甘草在他的身体之中,那么下泻的速度哪怕暂缓这么半分钟,他也就有这半分钟的吸收过程。
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不见得非要用甘草泻心汤去治拉肚子,有的时候你想,如果是因为脾胃下陷造成的吸收不良,那么仲景的这个甘草泻心汤就是一个思路。它的来源?那么《本经》说了“坚筋骨,长肌肉”。凭什么?甘则缓之,有缓就有时间,有时间就能吸收,能吸收才能“坚筋骨、长肌肉”。
4
倍 力
后头说这个“倍力”,其实很多人一看“倍力”,是不是跟“坚筋肉,长肌肉”差不多?我认为非也。还是拿条文说事儿,“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条咱们熟极了对吧?栀子豉汤证。它的过程怎么回事?我们简单地讲解。吐下误汗造成一个什么问题?中焦空虚,热气就扰了胸膈。那么为什么中焦空虚热气能扰胸膈?咱们都知道,实际上心主火、肾主水,但是水火之间的气化过程需要什么?水火需要颠倒既济,火要下、水要上。但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咱们的攻下造成了脾气已经怎么样?伤了。伤了之后,中间这轴不转,水上不来,那么火单独在上头,因此造成了一个问题,热气扰胸膈。我们采用栀子豉汤,栀子以清上焦之火,豆豉呢?豆豉经过了蒸煮,其味咸、其色黑,对吧?借调肾水以上济于心,就把问题解决了。但有的时候它就不能完全解决,打一比方,少气。那么我们直观的印象,少气加人参,加五味子,加黄芪或者山药,对吧?仲景都没加,加了一味甘草。为什么?甘草把中焦的这个桥搭上之后,肾水才能借中焦之力怎么样?借调以上济于心火。因此,仲景先师说甘草能“倍力”真实不虚,在这一条文就能非常明确的看到。
5
金创,尰,解毒
当然,后头还说一个事儿,“金创,尰,解毒”,这个把我难住了,因为《伤寒论》中没说这事儿。我只能借用了一个《金匮》的条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 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 桑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 甘草十八分 ? 川椒三分 ? 黄芩二分 ? 干姜二分 ? 芍药二分 ? 厚朴二分
因为《伤寒》主外感,对吧?咱们都知道。《金匮》里头说了一句话,“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整个三条除了这个外感内伤,那么还有房室、金刃、虫兽,对吧?这金刃损伤,用的这么一个方,王不留行散。这里头为什么用王不留行散?那么我也是借古人意,转述古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金创者急也,对吧?急不过金创,甘草者缓也,以缓对之。当然,如果说这个还不够,略有一点牵强,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讲,甘草能长肌肉,从这个角度它也成立。尰,当然就是脚肿如脱。解毒,就不用讲了。
2
桂 枝
下一个讲下桂枝,“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桂枝在《伤寒论》条文中出现次数是43次,也是比较多的。
但这里头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仲景先师用的桂枝到底是哪个?有的时候我的学生也问我,我跟他说你想听实话还是听假话?他说听实话,我说那好吧,那你坐下我跟你慢慢说,这里头事儿多了,我说完之后你也别急。实话就是,哪个都不是。为什么?首先,仲景先师他讲桂枝,对吧?咱们看到大量的魏晋南北朝以前的书告诉你用桂心,桂心和桂枝可不见得是一个东西。什么叫桂枝?必须得是桂树的嫩枝,春天长的那个才行。我说句实话,国内的药房我没见到,咱们用桂枝顶多是用什么?只能是枝儿,嫩不嫩保证不了,对吧?它已经木质化了。我个人在临床的时候习惯喜欢用什么?紫油桂、桂皮。那么有日本学者考证说,这个桂枝实际上是用肉桂,我觉得不要纠结于这个,用哪个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仲景为什么用?枝者发散也,它就是为了发散。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在临床上摸索,发现桂皮里头含的这个物质更丰富一点,效果更强,紫油桂强上加强,更好,但是还是欠了一点发散的作用。所以我在临床上怎么弄?紫油桂和桂枝各半,掺一块用,效果基本上无孔不入,特别好用。
在《本经》里头,实际上桂出现两个版本,我们知道其实还有一个菌桂对吧?“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所谓牡和菌,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就是古人对于这个门轴问题的一个考证。牡桂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临床说的桂枝,菌桂就是那个肉桂,这个没有质疑。
我看了一个疏注,觉得言简而意赅,四川医家黄杰熙先生这么讲,“入心肝,温通血脉”,我觉得这句话廖廖几字把整个桂枝的核心说的一览无余。因为肝木得温才能生发,心得温才能通血脉,而且这个温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把肺的寒邪去掉了,没有这个的话它温不了。
1
上 气
什么叫“上气”?气机上逆,对吧?这个在《伤寒论》条文中比比皆是,非常多。打一比方,桂枝加桂、苓桂甘枣,它俩治奔豚的吧?那么谈到这儿,我想简单说两句,什么是奔豚?我们好多同道在一块交流,就说这个奔豚症到底长什么模样,对吧?仲景说的很简单,“气从少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那么这个东西怎么上去的?我跟大家讲一真事,我过去也找了,后来发现找不到,但后面反复读伤寒条文,读着读着,忽然之间好似神游于仲景之庙堂,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是奔豚。就这么讲,叫比比皆是,满大街都有。什么叫奔豚?奔豚首先在《难经》第56难里头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它中间说一句话,“肾之积,名曰奔豚”。那么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豚者水兽也,对吧?豚者猪也,猪为水兽,猪属亥水,那么奔豚就是肾水现在不老实了。肾水不老实往哪去?往心去,恐有灭心火之虞。
那么什么情况会造成肾水往心去?在《伤寒论》有这么两次,一个是“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对吧?那么心火在外头回不去,肾水趁虚而入,乘了心火,这就是所谓桂枝加桂汤证。还有一种,说了一个问题,“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它想上来,对吧?在脐下动。说明有一个前提,心火这个时候一定是虚的,肾水才能乘心。那么这种模型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我给学生说的时候都打这个比方,我采访他们说,你们坐没坐过海盗船、过山车?有坐过的,有没坐过的。我说没坐过的为这事你去体会一下,当你从高处往下跳下来的时候,心里觉得慌慌的,那个就是奔豚。为什么?由于这种物理的惯性,造成什么问题?周身之气血突然之间都涌向了哪?心脏。气从少腹上冲心,非常形象的。仲景那个时代没有过山车,所以仲景先师不能给你打比方说你做一回过山车就会了,但他会告诉怎么样?气往上冲。道理是一样的。那么我给我的学生出了一个方案,我说你们以后要坐过山车之前,先喝桂枝加桂汤,喝完了之后没事了。玩笑话归玩笑话,那么实际在临证中比比皆是。很多时候患者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奔豚,他会告诉你什么?大夫我心慌,我们都当心慌治了。有的时候不是,你看脉象肾水很旺,心火不足,这是奔豚,可能用一个桂枝加桂汤,很简单的就解决了。
“桂枝补心,平冲为用”,你看,从这个角度一切,桂枝主上气就很有道理。那为什么它能干这个事?我们知道,古人讲以桂树做钉,钉入则死,对吧?它敲到这个树里,树就死了,所以古人认为桂能制木。木者,生发者也,桂能抑制这种往上生发的作用,因此它能平冲。古人讲桂枝能平冲脉,或者叫平肝冲,因此它有了一个进行治疗上气的作用机制在里面。
这里头实际上我特意举了一个加减法,“理中丸方后注: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我在做这个课件的时候,举了大量的加减法,因为我认为好多仲景先师的用方用药特征,从哪儿才能看出来?加减,大量类似的加减就是他用药的真相。打比方,在这儿“脐上筑”,首先很有意思的是,它去掉了谁?苍术。当然了,那个时代苍白二术不分。它把术去掉,以去掉中焦分消之力,防止中焦之力过盛。那么这时候平冲之力不足,加谁?加桂,而且道理很简单,“脐上筑”,它讲“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实际上就是奔豚。
同样一个道理,那么心火旺的话,肾水自然不能乘心,这也是有这么一个机理在里头,也就是古人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彼此类推,对吧?彼者防此。那么,怎么防止肾水乘心?以桂治就OK了。
2
咳 逆
“咳逆”,在这儿我觉得不用赘述,这个我们在平时用的很多。桂枝既然能温心脉,能温血,能温肝,能平冲,咳逆咳喘也是自下而上,有上冲之意,那么桂枝自然能治,在这里内平冲逆、外解表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实际上,我们从两个方拆解,发现一个问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了两味药,厚朴和杏子,这两味药干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实际上在整部《太阳篇》的时候,尤其是桂枝证和麻黄证,你都能看到太阴的影子,这也是我们伤寒气化学派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叫开阖枢。太阳为开,太阴也为开,治太阳一定要照顾太阴。打一比方,这个就像干活对吧?你考虑照顾这个男人的感受,也得考虑照顾女人的感受,这是一个道理,虽然以某一方为用,但是另一方必须要有一个支持。就像是桂枝汤里一定要啜粥,开太阳也要开太阴,对吧?有的时候它就没有啜粥,然后怎么样?可能汗出的太过,或者呕吐了,那么很多问题就都出来了。同理,麻黄汤里头也有杏仁。从太阴的角度考虑,实际上你看,厚朴、杏仁强化了太阴,而且分别是谁?厚朴主足太阴,杏仁主手太阴,是这么一个概念。
那我们接着往后,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事儿,那就是在小青龙汤里头,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麻黄和杏仁永远不见面。小青龙汤加减法说了一个问题,如果是加杏仁的时候要去麻黄,用麻黄的时候不用杏仁,这个很有意思,在《伤寒论》中也是一个很不好讲的问题,正常我们说麻黄和杏仁一配起来怎么样?能平喘。但在小青龙汤里永不见面。那么可不可以见面?也行,那你得知道它的机理。这个我们看能不能讲到后头,讲到的话单独给大家说一下。
3
结 气
“结气”这说了一个问题,什么叫结气?其实倒过来,结气就是气结。“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条文很简单,它的核心是数下了之后,由于又有表证,所以造成一个问题,“心下痞硬,表里不解”,那么用了桂枝人参汤,所谓人参汤就是理中,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加了一个桂枝。这一条我在临床用的时候,用法极其简单,只要看见太阳太阴这种合病,既有下利之证又有恶寒,那么就用这方,临床效果非常好。其中咱们说这个理中,它主理中焦,那么桂枝在这干什么?首先它能解表,解表的同时在这里头“心下痞硬”从哪来的?受寒气机郁滞,成了结气。那么桂枝能干什么?我们说它能通血脉,能温养血脉,通阳之用。
4
喉 痹
“喉痹”这个问题是挺有特点的,《内经》中说“少阴脉,起于涌泉,结于廉泉”。整个《伤寒论》中用桂枝直接去咽中痛的并不多,为什么?好多咽中痛是从热来的,你打个比方,小柴胡汤也咽中痛,从热来的,口苦、咽干、目眩,相火从上走。古圣谆谆教导说这件事,阳盛的时候不能用桂枝,别整反了,说阳盛误用桂枝下咽即毙,这句话听起来挺吓人的。
那么桂枝治疗喉痹往往是在有寒的时候,打一比方,半夏散,“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这个用法非常有特点,有半夏桂枝,有甘草,辛甘化阳的作用。
在这我也把麻黄升麻汤引进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它说了一个事儿,咽喉不利的问题。麻黄升麻汤这个方我在临床特别喜欢用,用的很多,因为我发现这张方其实细拆起来很耐人寻味,它里头有太阳的部分,有麻黄、桂枝;有少阳,有黄芩对吧?也有阳明,有石膏、知母、天门冬;有太阴,茯苓、苍术、甘草都能看见;那么最后还有厥阴。但是你看里面用了这么多凉药,这个方实际上不凉,为什么?它中间的一个点睛之笔——大量用升麻。这个升麻就把它所有的寒凉药怎么样?抬起来定位到体表,你只准在皮肤这,定在这儿。但是六经它都走,走了之后不伤。
这方我给自己用过,有一段时间肝气郁滞,给自己开了一张麻黄升麻汤,给自己的那就甭客气了,一副药生麻黄用了38克。吃完了之后,我自己的体验,瞬间通了,通的特快。因此,后世就有一个说法了,张隐庵先师说麻黄色青,色青则为青龙,能疏肝。有人嘲笑说这个张隐庵先师乱注解,说他瞎说,我个人以身试法,没瞎说,麻黄真疏肝,它的疏肝不一样。
因此,我们说这个喉痹无非这个阴阳积聚造成之气结。从通阳的角度,桂枝也是可以的。
5
利关节
“利关节”,这个咱们把桂枝附子汤这张方放在这,我觉得就很有说服力了。“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那咱们从这个条文上就能看出来,风湿相抟这种情况,用桂枝附子汤。当然,实际在《伤寒论》中直接用桂枝利关节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后世从《外台》、《千金》、《圣济总录》,乃至明清医家很多医家,在治疗这个关节病的时候不离桂枝。从这个角度,《本经》这儿说的问题也是很确切、很实用。它的机制,当然是通过温通血脉的方式来利关节。
6
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这儿,我引了一个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简单解释一下,其实它里头有一事儿,“心中悸而烦”,心悸心烦,对吧?那么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很尴尬了,你说《伤寒论》中心悸的地方很多,心烦的也很多,那么到底哪个是哪个,对吧?很麻烦。
我上周的时候治了一个患者,一诊他是什么情况,说实话我忘了,但是二诊的时候这个事儿我印象特别深。我一摸他的脉象之后,给他开了一个小建中,之后我追问了他一句话,我说你平时是不是容易低血糖?他当时点头说,大夫你怎么知道?我动不动就血糖低,不能饿,一饿之后就低。当时我跟学生说,你看怎么样,我说什么来着?我跟学生有时候也就聊这些事,聊着聊着开心,我给他们讲一个事儿,我说我觉得小建中汤的这个“心中悸而烦”,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心悸心烦,它是什么?低血糖!仲景先师不会描述低血糖,不会告诉你说这个人血糖低,但是怎么描述?这时候心慌上来这劲儿,对吧?烦。但是这个心慌是不是炙甘草汤的心慌?是不是桂枝甘草的心慌?都不是!它是什么?低血糖的心慌,吃点糖就好。原因很简单,你看它的条文非常有意思,“伤寒二三日”,什么概念?既不是一两天,一两天代表刚得,也不是五六天,五六天转化了对吧?也不是八九天,八九天的话那传里可能要变化,十余日都不是,终末期、消耗期都不是。二三天,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表证没有完全解,里证还没有完全入,这个时候人是很消耗,消耗了之后那么气血不足血糖低。当然,我那个病例其实就是用一个反证的方法,先给他开了小建中,回头再问他。你看,既然你是这个方,对吧?你这有没有低血糖?一看,真有。
那从这个药上我们也验证了这个问题。用的饴糖,对吧?滋补就比较快,从这个你也能看得出来。饴糖在补充人的中气虚弱的时候,桂枝为这个中气虚弱的治疗打开了一个通道,那当然就是温通血脉打开的,如果没有这个通道的话,有可能补进去之后会担心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在临床上也跟学生讲,我说你们没事的话千万别大补药堆好多进去,容易出事。为什么?我记得黄煌老师说了一句话,我非常受益,他讲这个阿胶乱用容易造成乳腺癌,在临床真的很多就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想想,如果人的中气不能运化,气机不能流通,补了之后这个温补的药力跟着痰和热裹在了血脉里头,久而久之化成癥瘕,这就很麻烦。因此说,《本经》里头告诉你说桂枝补中益气,实际上就是用温通血脉的方法对这个补中气的过程做一个保障,有出有入,整个出入的气机打开了。
3
大 枣
第三味药大枣,出现了40次。“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这条文貌似很长,但实际上你把它归拢归拢就特别简单。
张隐庵先师认为大枣具五色,“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在这上头大家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我到过山东,到过其他一些地方,那么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包括好多搞植物的老师,我就问他们说大枣究竟什么颜色?到底是不是存在这个五色枣?红了之后一晒就黑了?那么人家跟我一聊,千真万确。因此确实是具有五色,为脾之果。关于大枣,实际上我还真有不少想说说,别看这个药不显山不露水的,对吧?
1
心腹邪气,安中养脾
首先它说了一个事儿,“心腹邪气,安中养脾”,那么我从两个方向论证了一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欲作奔豚”,用了大枣15枚;炙甘草汤证“心动悸,脉结代”,用了大枣30枚。我们看到这里大枣的枚数是不一样的。“欲作奔豚”用15枚,5代表什么?代表中土之数。我们知道,奔豚的发病机制,“肾之积,名曰奔豚”,肾水上乘。上乘的时候,那么我们以土治之。所以心腹之邪气也是奔豚症往来于心腹。还有一个“脉结代,心动悸”,它不是一个邪气来乘的问题,而是血脉不足,那么从这个角度的话,通过补虚也是一样能安中养脾。二者前后不同。
2
助十二经
所谓“助十二经”,我没有取哪个条文,我做了《伤寒论》中所有大枣的枚数的这么一个表格,觉得应该也相对地一目了然。
四枚: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加芒硝汤
五枚:桂枝二麻黄一汤
六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
十枚:大青龙汤、十枣汤
十五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二十五枚: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三十枚:炙甘草汤
这是除了12枚的,《伤寒论》中所有包含大枣的方,12枚那个太多了,装不下,我就把12枚以外的所有用大枣的做了一个统计。其中打比方有4枚的,桂麻各半、桂二越婢一这几张方,轻症对吧,取它存胃气这么一个作用;还有5枚的话,意思的话就是厚一点;比较有特征的,你看6枚的,都出现在柴胡剂,取什么?12除以2,对吧?分阴阳,取这么一个作用;10枚的都是峻剂,不论是大青龙,还是十枣汤。大青龙发汗,里面用麻黄六两,是整个《伤寒论》里麻黄用量最大的,但是用的时候要用大枣10枚,告诉你脉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厥逆,必须要无少阴证。那么十枣汤也是比较猛这么一个方,在这的话也用10枚大枣。值得说一说的,我觉得当归四逆汤这个有特点,25枚,也有人从河图洛书的角度算过,有这么一个事儿。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在临床上我个人用当归四逆合方,有的时候真的就没有时间给患者查数,所以怎么办?我给药房一个标准量,一般来说我开当归四逆用90克的大枣去配,效果还不错。一般就是90克,少于这个不行。为什么?你说温通这个肝的血脉,用来用去通的可劲儿了,最后这个人气色会晦暗,相反,用大枣之后,由于当归四逆在里头这个宣导行经的作用,通草、细辛加上清酒这么一串,窍串开了之后,大枣在后头跟着,瞬间就补足了,这时候人反而会很好。
那很多人问我说大枣能不能随便吃?我当然都告诉他们不能,原因很简单,咱们说这个诸果里面,枣是特别难榨汁的,其性粘滞,既然这样它很粘,它就能保存什么?人的气血和津液。打一比方,闹灾荒的年景,有几枚大枣,这人就能活,因为它能缓之,像海绵一样能吸水。但今天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因素,绝对不是因为不足,恰恰相反,吃得太多,动的太少,那你说能用它养生吗?既然这样的话,那当归四逆汤枣把拿掉呗。不行!你通血脉的时候一定要用它助十二经之力。
有人问我说,那个总汗蒸行不行?那咱们想当然都知道不行,尤其是分季节,对吧?到冬三月的时候,谓之封藏,那你没事不能老汗蒸。但是有的人说了,汗蒸之后气色好,这只是偶尔为之而已。如果有人特别热衷汗蒸的话,你可以给他一个合理的建议,来点大枣,对吧?25枚大枣掰开了之后,煮枣汤,你再蒸效果好,晚上不会失眠。好多人汗蒸之后失眠,为什么?发汗太过,对吧?没到“叉手自冒心”那程度,但是心血已经伤了,心不藏神。所以《本经》里头写的这个“助十二经”,你看,是很细腻的。炙甘草汤更不用说了,对吧?大失血的那么一种状态。
3
平胃气
“平胃气”,我在这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为什么?我们知道吴茱萸汤平胃气,那么无出其右,主角是吴茱萸。这张方在临床上我在大量用的时候,吴茱萸用过70克、80克。我的一个兄弟曹然老师,他用的量更大,120克这么用。我在临床用的量没有那么大,抬手24克标准量,少一点也是18克左右,当然,更少的也有,因人而异。用这个药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好处——治头痛,吴茱萸汤一上去,血压马上下来。这个咱们都知道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降浊。我在给本科学生讲课的时候,正好也刚讲到阳明,我给学生说一个话,我说阳明的特征:里、热、实,三个字,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里头还有一个虚寒。因为在临床上,我不知道南方是不是这样,我们东北阳明虚寒还是更多,要比实热证多的多。现在的人几点睡,对吧?现在的人都吃什么?经常运动吗?所以从这个角度,虚寒和浊阴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更多,那么用吴茱萸汤降浊效果非常好。我们古人讲,到重阳节的时候要遍插茱萸,为什么上山插茱萸?那么浊气就往下降了,取这么一个象。
但是有一个问题千万要注意,吴茱萸好多人用了之后坏了,用完了吴茱萸汤之后好多问题,心慌、乏力、没劲。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吴茱萸能降浊,但是我们刚才讲课的时候给大家强调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它的道理,知道道理之后,自然知道它有什么用,有什么代价。吴茱萸降浊的代价是什么?浊阴降了,人的生发之机降不降?一样的。因此,这个时候怎么才能让吴茱萸平胃气的时候不伤正?它的秘密在于人参和大枣。我在用的时候,打一比方,30克吴茱萸必加15克人参,它俩之间是一个2:1,这是我在临床的常用量,大枣一定要与吴茱萸的量相同,有大枣进来你放心,它降浊的时候准保不伤正气。
人的这个生机千万不能损伤,年轻人还好,岁数大的人这一棒子砸下去,趴下就不太容易起来了。人的一生就好像春夏秋冬,我们讲《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时候,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其实不就像是春夏秋冬吗?天有春夏秋冬,人也一样。人1岁到20岁左右,咱们说是春天,以此类推。那么当人进入到秋冬季的时候,其实元气易损,生机难复。因此,仲景先师在用方的时候,你看他不是单味药这么用,配合起来,考虑的问题很长远。那么说大枣平胃气,是从这个角度来的,它没说“补胃气”,叫“平胃气”,平胃气的时候,你用杀伐决断的药,缺不了大枣的这个辅益,在这体现。
4
通九窍
“通九窍”,那么在这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实际上,刚才讲“助十二经”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它说清楚了。道理我认为跟“平胃气”相通,杀伐之力太过,那么服之以大枣。既然通窍走窜之力太强,何不补之以大枣?那么佐证了《内经》的一句话,“脾不及则令人不通”。不通和不用,这个东西是很辩证的。
5
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这个我是特别有感触的。《伤寒论》十枣汤不名之以大戟、芫花、甘遂,而名以枣,言祛邪之功在于扶正。十枣汤这方子我常用,常用到什么程度?我后备箱里现在还放一袋甘遂,在后头放着,我一说,可能有的同道都觉得我这个有点玩过了。在临床我这么弄,十枣汤直接打成粉,因为患者他自己没法打,对吧?打成粉直接扔患者家里。一老太太肺癌胸水,怎么办?我直接把十枣汤放那儿。胸腹水有一个特征,《伤寒论》里这么讲的,“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引胁下痛”,现在咱都懂,对吧?胸腹水在这坠着,水往低处流,搁这儿成悬饮了,如华盖之高悬。“干呕短气”代表什么?有水饮压迫的时候,这个胃受到压迫一定干呕,短气是它的火候,临床见很多患者躺不下,坐着喘还行,往下一躺,这水怎么样?随着这个身体的体位变化,水往上来,上不来气了。我就告诉老头,我说老爷子您老人家记住,只要一看老太太躺不下,怎么办?十枣汤马上给她用,我给你这个权利。为什么?急症,我晚上睡觉也关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不用问我了,只要看见她躺不下,一口气上不来了,马上用!怎么用?说起来很汗颜,我的这些患者们最后被我培训的十枣汤用的熟练程度超过我,非常熟练!怎么弄?简单的说,大枣十枚煎汤冲散。
当然,我要说一个问题,在临床新疆大枣我是从来都不用的,但是在这儿不一样。为什么?新疆大枣过于肥大,对吧?由于那种特殊的气候,过于肥大,西方的这个金气过强,那么到通常这个药里不中和。过于肥大是优点,那优点太过就变成了缺点,就不中合。但是有一点我绝对要用新疆枣,就这个十枣汤的时候。为什么?仲景先师告诉我们,大枣肥者十枚,如果仲景先师当年见到新疆的和田大枣,嘴角怕都笑抽了,为什么?够肥了,对吧?真的是这样。
我在给患者用十枣汤的时候,心里很担心的不是甘遂、芫花和大戟能不能把她的悬饮完全打掉,担心什么?这一副药下去,她能不能受得了。我们知道,它的原方把十枚大枣熬成汤,然后把这个散剂放在里头冲服,对吧?那么这个过程这么一弄的时候,仲景先师告诉我们说,身体强的人用一钱匕,羸人用钱半,1.5克。那么这么用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我特别想问仲景先师,有强人吗?我在用的时候没有见过。好多老年人有这个肺癌,肿瘤病到这个期的时候,身体已经很衰弱,我真的不敢用3克,都是1.5克。我唯独担心的就是,大枣够不够,行不行?这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补少气、少津夜,身中不足”。仲景先师没有选择人参,没有选择甘草,没有选择黄芪和山药,唯独用一味大枣,在这里头“补少气、少津夜,身中不足”的这个味道,我觉得说的淋漓尽致。
6
大惊
“大惊”,这个很有意思,《伤寒论》里头说“大惊”惊到极致的这么两方,一个是救逆汤,还有一个柴胡龙牡。这两方里,其实它们的主角并不是大枣。救逆汤里主角是谁?蜀漆和龙牡,对吧?救逆汤原文是这么说的,这个人伤寒,医生以火迫劫之,最后造成一个问题,“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很多同学问我说,老师那我们今天没有看见伤寒的时候被火迫劫呀?我跟他讲这么一事儿,我说你不能这么看问题,举一个案例,我有一个外省的患者到我这来,看了两诊效果不错,后来我听朋友跟我讲,说他在别的群里聊我看病的事。我说是不是我给人看坏了?他说不是,说后来挂不上号,抱怨说调好了,最后接不上了。什么病?他到我这来了之后,我一摸脉象,挺有意思,脉象滑数而敛于内,我心里说,你这是一个误治。当然,我没说出来,因为我有个习惯,好多时候患者来了之后跟我说,我之前的大夫怎么怎么着,我说你打住,我不听,直接摸脉,咱就聊你的事就完了,别聊别人。为什么?其实我充分相信,患者在这能说别人,就能到别的医生那说我。同行之间的尊严,哪怕我们犯点错误,互相担待一点,需要维护。当然,我们说这么一个问题,维护是维护,我们不能姑息一些原则性问题。其实私下里我跟学生讲,咱们就要讲这个问题,那你用错了就是用错了,对吧?不能最后让患者买单。但我们同行之间,中医不容易,是吧?我们互相之间帮衬一点。
那他这个就是这么一个事,但这个误治其实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得了一个虚寒病,跟我讲找了一个年轻中医,用了一个什么法儿?理中。我说你这个治的对,他说我也不知道对不对,用了理中之后,用了这么两诊,发现嘴上上火,就找一个老大夫那去了。我当时就给打断了,我说你这个就错了,为什么?你别说年轻中医的事儿,我在这坐着,我给你开方有的时候都难以保证这方用的这么有分寸,用点附子这火过一点,下回咱再往回捋一捋,对吧?很正常,这个我是不觉得丢人的。那人家明明给你调的挺好,你为什么转身就走了?他说我也后悔,我说你为啥后悔?他说到老中医这,当然咱没有无意冒犯,就说这个事儿,到老大夫那,人参、鹿茸什么的反正都用了,用完之后坏了,睡不着觉,闹心心烦。
在这儿问题来了,我们在临床上其实真的见不到仲景先师当年的场景,外感之后烧针惊狂见不着了,但是我们见没见过好多患者没事就看一看养生节目,然后搞了好多人参、鹿茸、药酒、保健品。见过吧?我相信各位都见过。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虚寒证还罢了,如果有热怎么办?且不说关门留寇,造成坏治的比比皆是。就像我这个患者,烦、躁、热,一个西医给他诊断叫“精神分裂症”,这么一个诊断,然后我跟他说一句话,我说你这个从我们中医上来讲是一个坏治。那么怎么治?仲景先师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敛,加龙牡之潜阳,关键时刻用这么一味药——蜀漆,破其痰热保护阴液。当然了,实话实说,很惭愧,我的药房没有蜀漆,只有常山,蜀漆进不来,能力有限。但是患者用完之后,效果也很好,一周之后这个气血心态都平复了。
其实我们热热闹闹的讲完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遗忘一个角色,大枣。我们总说仲景先生治病的时候宽猛相济,往往有痰热敛于内的人,把痰热推出去之后,如果里头的正气不足,进来的不是正气,有可能是邪气,赶虎驱狼,你撵走一个董卓,又进来一个曹操,这时候大枣甘草这些药很平淡,但是无声无息地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仲景先师1800年前已经都替我们买完单了,咱们只是照方开药。你把这个邪气驱出去之后,其实不知道这个里头正气可能完全是虚的,哪怕一阵风进来,就有可能又变成一个中风证。为什么没中风?有大枣在这,对吧?以此类推,胸满烦惊,柴胡加龙骨可不可用?一样可以。
4
芍 药
接下来说芍药,出现了32次。这个芍药,邹润安先生在《本经疏证》里面这么讲——“破阴结,布阳和”。“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关于这个我们也是逐条的分析。
1
邪气腹痛
首先“主邪气腹痛”这句,我相信的各位老师们非常的有体会,治腹痛在整部《伤寒论》中,芍药无出其右。那么为什么?其实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本经》讲芍药为什么能干这个事儿?能散阴结。芍药在这个秋冬季的时候,它的根还在往土里扎,能散阴结。能散阴结、能扎根,那么就能布阳和,春夏开春的时候它就能长出来。所以在这儿,我就举了两个例子。首先,当归芍药散治腹痛已经是大家都人尽皆知的事,还有特别有名的方,像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都用芍药。另外,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小柴胡,我觉得很生动。为什么?小柴胡证,如果腹痛的时候,去谁?你从去哪个药就能知道仲景想干什么。他不想让它寒,去掉黄芩,加谁?加芍药。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以木之酸敛。
那么说到这儿的时候,其实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芍药到底什么味?《本经》原文讲“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对吧?苦平。搁到我们今天,认为芍药味酸。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味?我做学问,咱实话实说,做学问做的很浅,能力也是十分的有限,但是我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芍药味道还是苦的,但是酸味从哪能看见?咱们到药房,有时间的时候咱们回去看看,你一拉药斗子,在芍药那静静地站一会儿,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酸味扑面而来。吃着是苦的,闻着是酸的,其气其味不同,这是我的体会。吃着苦、闻着酸,其久煮之后重浊之力有苦泄之作用,但是其气有这个酸敛之性,气味各有不同。腹痛用这儿,就是用它这个涌泄之力去疏泄。
2
除血痹,破坚积
既然能疏泄,后头自然也就怎么样?能除血痹,能破坚积。举了这么个例子,“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所谓的加芍药、加大黄这么两张方,以芍药酸苦涌泄之力,去血痹坚积。实际我们在临床上,打比方,这个肿瘤病有这个血证的,包括静脉曲张等这种可见的血证,和无形的血证等等,皆可治之。
3
寒热
“寒热”,这儿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桂枝汤,取酸甘化阴的作用。实际上桂枝汤小方子不大,但是了不得,既有桂枝甘草之辛甘化阳,又有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更有枣姜之调和营卫在里头。那么我们同样知道,营和卫并重,二者都重要,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后世的议论,比方说叶天士先生的《温热论》就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句话咱们都熟,后头其实还说两句,“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为啥温病跟伤寒不一样?温热之邪炎上,寒邪趋下,伤寒传足而不传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伤寒论》以寒邪为重,但仲景先师第一就考虑到了治病的时候注重一个阴阳自和的道理,驱寒的同时,芍药甘草要养阴,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用的关系,淋漓尽致。
4
疝瘕,止痛
“疝瘕,止痛”,这儿我举了小建中这么一个例子,“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临床的时候,我主要是用小建中汤治疝气用得多,从补虚的这个角度,而且小建中里头它的芍药是加倍的,加倍其酸敛之性能缓急。
5
利小便
那么说芍药利小便,这条就很有意思了,《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条文本身也是《伤寒论》一个有疑难的地方。难在哪?历代有大量的医家在论证一个问题,就是利小便的时候要不要用桂枝?答案是要的。打一比方,《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我们说“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时候,五苓散一定要用桂枝。为什么?因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定要用桂枝去通膀胱之气化。那么到28条这儿就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在五苓散还要用桂枝去通气化,为什么一到了这个条文要把桂枝拿掉?
大家的想法莫衷一是。比如,明清两代的错简派认为这事就得赖王叔和,写错了,那不可能仲景先师前后用的方法不一样。我怎么看?我觉得王叔和说的没错,就要去桂,为什么?从条文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所谓“服桂枝汤”分明是一个桂枝汤证吧?“或下之”,这个在我们东北话是有这么一词——“夹生”,就这理儿。咱们好多同道是南方人,能听懂吗?我们学校那个本科的学生好多都是南方的,我一说夹生全傻了都不懂。就是这个煮米饭煮得半生不熟,我们叫夹生。攻下之后,你说它依旧是桂枝汤证,那我当然可以从汗而解,如果说彻底落到膀胱气化的这个膀胱腑,那我从膀胱而利,你是膀胱经和膀胱腑都行。结果这个一头都没占,占哪了?心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占这之后,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你无论是用桂枝从表去发散,还是用桂枝从膀胱去下利,都不行。
那还用谁?《本经》里头有这么一个用法,“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里面有“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利小便”,那么用茯苓以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在这儿你就能看见一个变化。因为我们今天是讲白芍,那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头去桂留了谁?留了芍药。芍药本身不能直接利小便,但是它在破阴结的过程之中开阔了脉络,在酸敛酸甘化阴的过程中养了阴,以助其利小便之气化,这手留在这。所以它利小便的这个作用,在《伤寒论》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就是这个方并没有去芍药,而是去掉了桂枝。
5
干 姜
第五味药干姜,在《伤寒论》中共出现了24次。关于干姜,我觉得徐灵胎先生解释的最好,“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能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徐灵胎先生说味厚的药都能守,那肯定,因为味厚者都重浊;气厚的能散,因为气本身是无形的,气厚则能荡其邪气外出。干姜这个药了不得,气和味都厚,喝上去之后特别辣,气也热,喝上去之后一会就来了,因此它在散中能守,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徐灵胎先生用了两个字——“斡旋”,气机既在中间还不走。打一比方,就像这人绕着房前房后溜达,你说他走了,没走,在这盯着,你说他在这站着,也不是,来回走。因此,干姜能干什么?“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
1
胸满,咳逆,上气
小青龙汤里有干姜,这条文咱们熟的都不能再熟了,“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水气,不单用干姜。在这儿我想给大家再稍稍拓展一下,有的时候我在门诊有朋友来抄方,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甭抄了。为什么?你这个小心眼?不是。我说,你抄我的没有用,我都从《伤寒论》里抄的,你抄它来的更快。我这块没准开错了,对吧?昨晚没睡好觉,写错了就给你带偏了,你看它错不了。这个半开玩笑,也不是开玩笑。为什么?其实咱们《伤寒论》反复读,书读百遍,真的是其义自见。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仲景先师在小青龙汤里头其实用了一个大药对,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药对不光仲景先师用,后世在《外台》《千金》的时候出现过多次。我们从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中再凝练,再拆出来两个药做一个搭配,那就是干姜和五味子。五味子善敛在外之气入内,干姜则善温里之气,以使其流通,这么一个搭配。所以我在临证的时候,如果有时候这人肺寒,一咳嗽,干姜、五味子这两个就来了,再不好使,细辛、半夏进去,跟《伤寒论》学,就学这个东西。
那么,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这个是很切实的。但这儿有一点作为一个提示,临床上曾经有一个同道问我一个问题,说看你研究《伤寒论》,我问你个事儿,这个小孩咳嗽有的时候我用小青龙,用完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咳嗽缓解了,但是变成了百日咳,咳一百来天,这事你怎么看?小青龙到底能不能用?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说五味子你用多大量?他说那常规量呗。我说坏了,常规你就错了,翻翻《伤寒论》里头五味子用了多少?半升。仲景先师那个剂量的折算,据柯雪帆老师的考证,五味子半升是38克,即使是小孩折半,也不能太少。我个人的体会,五味子在9克以内的时候,有收敛之作用;12克左右,它益气的效果能比较显著;15克能明显见到益气效果;18克以上,它发散的作用就开始出现了;那么24克以上,在温补之中有发散之性。当然,我指的是常人,那姚明不行,那体格这个量就不够。因此,常人小青龙汤证有外感的时候,我都是五味子24克起。为了保险,用多大量?38克以上,这个我是严格遵照柯老师的考证的。在这儿,我们看到干姜和五味子的配合作用。
2
温中,止血
“温中,止血”,最有名的一张方,在少阴篇桃花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为什么叫桃花汤?咱们知道,赤石脂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儿——桃花石,方子有桃花石,有干姜,有粳米,这里头没用参,也没用术。赤石脂本身能温通小肠,能温血脉,能固涩,但仲师在用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手笔在里头,用的比较有特点。
讲到这个问题,我治过这么一个老太太,肠道的滑脱,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患者,西医当然也努力地给她治疗,但是效果欠佳。老太太肠道里头有若干息肉,每天滑脱滑得很重,往下流这个东西,如果是年轻人没事,但是老太太80多岁快奔90了,到这个岁数,这口气儿就很难,危及到生命了。怎么办?来了之后,一看虚寒象,桃花汤吧。桃花汤那个原法用起来真麻烦,这个桃花石一半全用,一半是研磨的,对吧?里头还要对一方寸匕的这个散,我就嫌麻烦没用。结果怎么着,第二周来了,老太太告诉我,不好意思,没好。得了,我看后头挂的仲景画像,“您老爷子厉害,按您老的用吧”。一用,好了!这个过程之中,那么不只是桃花石的作用,还有干姜。仲景没有用白术,没有用参,留了一味干姜,能温中。
那么同样,干姜止血的作用,《金匮》里头的胶姜汤,对吧?“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胶姜汤主之”。在这儿我们不多说。
3
出汗
“出汗”,对此我不多讲了。咱们都知道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里,四逆汤证有大量的吐利症状出现,伴随着有大量的漏汗和汗出。像“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389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390条)”。那这个时候,我想除了附子固表的作用,干姜在里头其实作用很大。
4
肠澼,下利
“肠澼,下利”,举了这么两张方子,白通汤和乌梅丸。白通汤条文极其简单,“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简单极了,这里头有附子、干姜和这个葱。当然,我用白通汤的时候,用的是葱白。乌梅丸,“又主久利”,在这儿都是一个例证。在乌梅丸中,乌梅最大剂量,我们说乌梅300枚,对吧?那么,其次大剂量的,黄连量大,16两,然后再大剂量的,干姜10两,再往后的桂枝、附子等是6两,蜀椒、当归4两而已。
那么讲到这儿,时间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咱们学术医道尚浅,那问题也很多,希望大家对于出现的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多提意见。好,就到这。谢谢大家!
能再次坐在这儿跟大家交流,我非常开心。这个课缘起是去年咱们要讲《本经》嘛,然后我找了十二味药,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五味,说得还算比较透彻,后面的内容还有七味药,怎么办呢?我们说再找机会继续,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么一个机缘。
◎ 理法法药,重在实践
我的师父沈谦益先生对本草是非常重视的,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家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也作为了我学医时候的一个启蒙的明灯,家师讲中医有理法方药,理法方药各有不同。那么理法方药分别是什么呢?理——理法法药,那么理的源流、它的机理是效法天地、药的生长、从大自然而来,理可以是药的一个演化,从药这儿能把理的关键找到。那么法是什么呢?法由方出,法的具体的表现是由方来成就的。方以法成,药而成方。那么所谓理法方药各有不同。
说到这儿,其实非常惭愧,虽然我本人平时给学生们授课的时候经常喜欢讲一点《本经》的东西,但我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刚刚朱健勋老师讲完了人参的鉴别,为什么朱老师讲得那么自如、那么镇定,非常非常有内容?我在这儿坐在底下都听不够。原因是他的学术是从实践中来。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又是同事,他一年的时间里,几乎大半年都不在学校,而是在各地的山野中。这一点我个人很惭愧,对于药物的认识,包括对植物学的认知,可以说我的实践相比非常少。本人也在努力,争取在这方面能有一个进步。我们师门有一位老大哥——王方同老师,他的实践就非常多,在师门里头我们就戏称他是我们中间的神农氏,他对好多植物的认识都非常深刻,也是源于大量的实践。不光如此,王老师精通丸散膏丹的配制,他做的水平非常高,刚刚还赠送了我他自己新炼制的周潜川老师的玉丹。丸散膏丹这方面是我们中医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部分。
去年我一共摘取了《本经》中的十二味药,《本经》中三百六十五味药为一个周天之数,我个人才疏,讲不了这么多,所以取十二味药,法一个小周天吧。那么这十二味药的依据分别是什么呢?在这要感谢任应秋先生当年做的一个工作,他统计了《伤寒论》的用药中,出现次数从高到低的排序表,所以得出了我要讲的这么十二味药。有五味药已经讲授完了,那么我们从第六味药附子继续。
◎ 《伤寒论》引《本经》药评解继续
6
附 子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出现次数23次)
首先,附子这个名字就很直观,什么叫附子呢?它是附在一种植物上的子根。附的是谁呢?我们说的乌头,野生状态下称之为草乌,在人工栽培状态下称之为川乌,附子作为它的子根。我们今天用的最道地的附子,应该是四川江油的。我们知道,云贵川的气候比较潮湿,尤其山里头昼夜温差较大,天气湿冷,因此说附子作为子根,需要储藏大量的能量作为供给,所以附子可以干什么呢?我们称之为回阳。
坊间有很多流传的说法,说四川人很厉害,用这个附子炖肉,对吧?有时候也有人说附子会不会炮制过度,导致它的温性不够,相反出现了寒性?当然了,这也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有一种现象不由得我们不警惕,在这要感谢我们的王德群老师的著作,我是读了王老师的著作之后才豁然贯通的,王德群老师的《神农本草经图考》里面说的很清楚,附子的人工种植是把它从山上移到了平坦的坝子上,不冷,反而很热,对吧?因此附子储存阳气热量的需要就大大打折了,相反,有的时候它还产生了能够清热的力量。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对吧?我们做中医的人要懂植物,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能干这个事儿。
《本经》里附子的原文,它的文法、章法的次第非常鲜明。“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刚刚王老师提到了《本经》的文法,与家师沈先生不谋而合,附子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主风寒”这三个字。风和寒是两件事,至于条文后面所谓“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都可以作为对“主风寒”的进一步的诠释。陈修园有一句话,说附子是“火性迅发,无所不到”,这句话也是对它的一个阐述,那么我们看看具体的条文。
1
主风寒
听过上次课的学员都知道,因为咱们是从《伤寒论》引出的《本经》,因此我们借《伤寒》来说《本经》的事。说到风寒,我选了桂枝加附子汤。为什么呢?我在做课件选方的时候,有一个宗旨,告诫自己,不能在方子里头,打比方我要讲风寒,好了,我就找一张能治风寒的方,里面有附子,那么我就把它说成附子能主风寒。我觉得这样做学问是不客观的,过于牵强,不负责任。但是,我们从加减上能看到很多内容,比如说桂枝加附子汤。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一句话,“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服”,还有这么一句话,“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那么无论解肌也好,救邪风也罢,我们都知道,《伤寒论》中中风之主方,桂枝汤无出其右。当病人出现了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情况,谁又能救呢?《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让我们知道,用的是附子。
我初学《伤寒论》时有一个疑问,这个人漏汗啊,津液损伤很大,从直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没有用麦冬、花粉、生地来救津液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仲景先师在《金匮》里面就说过一个问题,上医要治未病。其实当上工更简单,当下工的难度更大,为什么?打个比方,我是东北人,我们老家那边取暖都用暖气和地热,有时候水管质量不好,就会有漏的时候,对吧?一旦水管漏了,怎么办呢?你去当下工直接堵这个漏眼的难度大,还是当上工把水阀关掉的难度大一点呢?其实后者更容易,这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仲景先师《伤寒论》,我在读的时候发现,处处都是上工笔法。比如这个位置,他不去救津液,为什么?津液是已病,太慢了。怎么办?谁导致津液外出了?《内经》里头有这么句话,“阳在外,阴之使也”,阳伤了,所以怎么办?加附子,不治其阴,而其阴自归。相反, 21条接下来有这么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那又怎么解释啊?《内经》里的后半段话,“阴在内,阳之守也”。20、21两个条文顺理成章,不得不让我感慨啊,《伤寒论》发明《内经》奥旨,古人讲的不是一句空话。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附子通过固敛元阳,以救桂枝汤于风寒之不逮,很充分。
2
咳逆邪气
“咳逆邪气”,其实这个出现在小青龙汤的加减法里面。在临床中,有的时候“咳逆邪气”非常形象,比如我们马新童老师、吴雄志老师刚刚提到的神经性的心绞痛。据我的临床体会,元阳之不足,“若噎者”,患者常常是在夜里如有窒息之状。那么怎么办呢?在小青龙汤中有若干加减法,我总结了一下,它的减法比较一致,都是一要减就减麻黄,基本没什么变化,加法不一样,“若噎者”怎么办?加附子一枚,炮。以壮其元阳,止其逆气。我们知道,小青龙汤专于善于治咳逆,对吧?由于元阳不足,气机不能通畅升降的时候,尤其要用谁去救?用附子。
老子讲过一句话,“大道废,出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常态的时候很难看到每味药的真实性格,你去看它的加减,好多东西真实得不能再真实,对吧?大家合力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看不到这个事究竟是谁成的,但是真的就是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就能看出是哪个人。
3
温 中
“温中”,这个理中汤很有说服力。我们知道“理中者,理中焦”,理中汤尤以善理中焦之虚寒为见长,但是当理中汤证出现“腹满”一证的时候,我们去掉白术的升降之力,加附子。
在临床上有一个著名的中成药,叫附子理中丸,很多人喜欢诟病它,尤其我们学经方的人。诟病的理由也很简单,画蛇添足嘛,对吧?你究竟是附子剂呢,还是理中剂呢?但是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你说它不对,有道理,但你说它对,也有道理。为什么?这个中成药能流传这么多年,有可能很多东西的真相不以我们的意识和主观为转移,它能流传自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在哪?就藏在《伤寒论》理中汤的加减方。作为成药它不可能精确,但是它有可能面面俱到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它要的是一个广,而不是一个专。从经方上你是对的,从成药上它是对的,谁都能用。
那么,我们说附子能够理中温阳,《本经》说它能主温中,这是依据。
4
破癥坚积聚血瘕
“破癥坚积聚血瘕”,在上一节课中,不是以附子破癥坚积聚,是麻黄。那为什么把它拿来放在这儿呢?(四逆散加减法: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的师父沈谦益先生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健康的概念。师父讲,健和康是两件事,不是一件事。健指什么呢?充足。康指什么?通达。从这块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悬案。我们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往往有一个汤方,有的时候它会有一个丸散,比如有抵挡汤有抵挡丸,人参汤有理中丸,有陷胸汤有陷胸丸,虽然它俩有一些出入,比如陷胸丸里面有葶苈、杏仁、蜜,但是大体上长得相貌基本差不多吧,就像父子俩一样。但是到了一个地方出现了悬案,四逆汤和四逆散放一块之后,大家都不相信它们是亲生的,这个就有一点麻烦。所以怎么办啊?后世有一部著作《桂林古本伤寒论》,它中间出现了柴芍枳草汤,也出现了四逆散。但是从宋本的角度来说,我依然愿意相信四逆散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那么为什么它俩都称为四逆呢?昨天马老师讲“春夏秋冬四气相代”,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取法于《内经》,立意非常深远。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说其实四逆——手脚的厥冷,只是阴阳气的不相顺接,对吧?从我师父提的健和康的角度,四逆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大家觉得不健和不康哪个能够造成四逆呢?同样,我还以我们北方的暖气举例子,有两种情况暖气都不热,第一种情况是可能你没有交暖气费,这个是什么?不健,对吧?压根就没有这个暖气来。第二个情况,我交了暖气费,还是不热,邻居的都热,这是为什么?你可能需要花点钱找人帮你通一通了。四逆只是现象,它是已病,什么造成四逆?不健、不康,皆能致之。为什么有汤散之分?很简单,“汤者,荡也”,以扶其阳气;“散者,散也”,以通其关窍。二者皆能治其四逆。就像马老师昨天说的四顺,对吧?皆能化逆为顺,为是方之用。
那么从四逆散这个加减法上就有一个很好玩的事,有的时候仲景先师送你点好东西,总不会白读《伤寒论》,比如这儿,居然仲景先师在治疗不健和不康的时候,两管齐下的是哪张方呢?是四逆散的这个加减。为什么?我们说腹中痛,在四逆散之前的《伤寒论》的加减法,比如说小青龙汤,比如小柴胡汤,腹痛证怎么办?加芍药。为什么?“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癥坚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唯独到四逆散的时候,它的加减法变成什么?变成附子。四逆散本身也有芍药以行其通达,那么要用附子补其不逮以使其充足,足而后能通。从这一方面,我联想到很多里证的治疗,比如说治疗癥坚积聚,当它是元阳不足的时候,我们以谁为助,去帮助行散结、消痹,甚至是活血之用呢?仲景先师恐怕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欲免俗儒需读史啊,包括《本经》、《伤寒》里面,很多东西你就能看到,仲景先师的笔法非常明确,一以贯之。
5
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后面的“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我不想过多地说,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实至名归,寒者温之。用了两枚附子,在《伤寒论》中其剂量之最。在这儿不多讲了。
7
人 参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出现次数22次)
说到人参,我就不太敢讲了,因为朱老师刚刚把人参说完。实际上我也特别有幸,他经常带我到山里一块去采参。我在过去的时候很执着,认为仲景先师一定用的是党参,我有一套自己的道理,后来发现错了,刚才朱老师讲的也很确切,其实你真的从大历史上来看,人参的地理位置一直能到山西和河北。那么仲景先师在用参的时候怎么用?我个人认为人参其回阳益气之力为速,而党参尤善于滋阴,根据需要取用,我们不可死于句下,不能说非得用哪个,哪个才是对的,这不客观。
1
主补五脏
陈修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凡属上品,俱系无毒。独人参秉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具备,故主补人之五脏”,他说“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我因此吓了一大跳,为什么?我们知道所谓的二十八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等等,人参禀天宿之光华,天上确实有参宿。什么叫“钟地土之广厚”呢?道理很简单,刚才朱老师也跟我们讲,说人参种完了之后,参地就撂荒不能再种了。为什么?再种长不出来。而且我们也曾经想在各地广泛地去种人参,发现都不行,现在只有长白山能孕育人参。为什么?地气之厚,离了这个不行。“久久而成人形”,咱们讲五形俱全,你看人参,有胳膊,有身子,有脑袋,有两条腿。我们说人是天造地设,五形俱全,那么人参它能得人体五形之位,那么这个天地人之三才具备,故能主补五脏。
关于补五脏,我举一个例子,“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当然它并不直接指五脏的概念,但是拿它说一件事,在表证的时候见沉迟之脉,那么这绝非一个顺证。一身气血荣枯于外,而五脏精气盈亏于内,发汗所致之脉沉迟,气血既损,五脏精气不保,唯人参能起之。在整个《伤寒论》桂枝类方里头,除了163条“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之外,只有在本条就加人参能够把气血迅速补充。
2
安精神,定魂魄
“安精神,定魂魄”,我这儿举了一个例子,茯苓四逆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烦躁,实际上仲师用的茯苓,马老师也讲了这个问题,茯苓以伏其在阳位不安之魂魄。四逆汤本身以温其元阳,在这里多了一个药,人参。无人参滋养先后天之血气,那么茯苓四逆汤则不能达其藏神回阳之用,所以人参对它们有一个滋养作用,安精神,定魂魄。在临床上我常用茯苓四逆汤治疗阳虚性的一系列的精神神志类疾病,包括阳虚的失眠、烦躁症等等,效果非常好。
3
止惊悸
“止惊悸”,人参是能止惊悸的。就在前不久,我有一位患者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惊悸之证,后来我就给他用了十几年的林下参,效果非常好。实际上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用人参的地方并不少,你会发现一个道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会用,总是在必要的时候才用。比如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动悸不能等同于惊悸,但惊悸有的时候会导致动悸,这是肺不能主治节,心不能主血脉而藏神明导致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炙甘草汤是一个范例。
4
除邪气
“除邪气”,这个地方有点好玩。人参是一个补益治疗,对吧?那么在除邪气之中,取的什么用呢?徐灵胎先生在《医学源流论》中讲到,有必要所有方所有药都用人参吗?这个思考很了不得。但是有的时候恰恰不能没有,打比方,吴茱萸汤。《伤寒论》中见吴茱萸汤的有三次,阳明一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少阴出现一次,“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这种状态;到厥阴的时候依然有头痛吐利的这么一种状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三个,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把它们穿了一个串,病位是依次在变化的。食谷欲呕在胃家,那么烦躁欲死怎么解释呢?我个人有一个认识,临床上也广泛在用,我认为它究竟伤了谁呢?病位到了膻中。为什么这么讲?我坚信《伤寒论》是取法于《内经》的,《内经》说了一句话,“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仲景先师说烦躁的地方有很多,比如76条栀子豉汤,比如小建中证有烦躁,心中悸而烦。什么叫心中悸而烦?我发现低血糖的人就经常有。我经常看到病人脉象之后,给诊断为小建中汤证,先据脉证把方开出来,开好了之后患者刚要走,我把他叫住,稍等,我问你件事,你容不容易突然之间血糖低,患者说是,我说好,那走吧。由于时代不同,仲景先师不会告诉你什么叫低血糖,但是他能说心慌、烦,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吴茱萸汤的烦又是什么样呢?由于邪气干扰到了膻中,造成了心窍的闭塞。打一个比方,戊戌之后,西太后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了瀛台,光绪作为一国之君,锁在那个地方,你说他烦不烦?就是一个道理。由于膻中不能行臣使之用,心神不能令其出入通达而烦躁。人的这种烦躁,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是有自毁倾向,也就是自杀倾向。因此在临床上一旦患者来了以后,含泪说家里人不理解,说自己其实也没什么闹心的事,但就是会忽然觉得不想活了。从脉象上你要是考虑他有膻中的疾病,在这儿也不用我多说,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能干什么呢?我们知道它味苦性温而能燥,燥了之后以肃降其湿浊。膻中天开云霁,国君身边的这些乱臣贼子怎么样?一扫清君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吴茱萸是随便用的吗?我们说吴茱萸有一个外号叫什么?叫辟邪翁。为什么这么讲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这么一句话,“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我们说重阳阳气到顶了吧,那么人该怎么办?登高以取其阳气居上之象,插茱萸以效阳气欲肃降之机,以法天地。在这个过程之中,浊阴降下来了,同时你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有的时候难度不在祛邪气上,在哪?你的生气还能不能回来。就像你跟人交恶很容易,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彻彻底底的看你想做到什么样,对吧。但是你要想跟他恢复关系呢,不太容易。
我们中医有“秦医和缓”的掌故,虽说是人名,实际上细思之后发现和缓就是一个大法啊。为什么?和缓是对谁说话?对人的生机啊。秦医为和缓,和缓的是谁?是你的生机。那么我们要和缓其生发之机,用谁呢?仲景先师选了两味药。第一,大枣,我们不能否认大枣的这个作用;第二个,人参,据我对文献的发掘和临床总结,三十克的吴茱萸必配十五克的人参,二比一的剂量,这是一个平常量。如果患者血压很高,这个气血上升很厉害,那很容易啊,人参减一点量。相反呢,临床上比如说我们治疗肝癌的病人,生气很不足,血压很低,如果要用吴茱萸汤,那怎么办?也很简单,人参加倍、涨量啊。生杀之权衡都在你的剂量上执掌。在临床上我配吴茱萸的时候,常用这两味药,祛邪气的难度不在祛邪,往往在于你不能胜任于它。
5
明目
“明目”这儿呢,我们都知道小柴胡它能主所谓“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少阳的一个提纲。我取了这么一句话,实者相火为患,虚则肝肾内亏。目眩是怎么回事呢?少阳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风木之患。那么这个明目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小柴胡汤到底是祛邪之方,还是扶正之方?在这儿其实我们要思考很多东西,包括煎服法,柴胡的选用,你用的是南柴胡还是北柴胡,还有它的配比怎么样,是半斤的柴胡还是多大剂量的比例,各有不同。但是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夏和黄芩可以疏解少阳,参枣草姜干嘛呢?突然又想到一句话,仲景先师自己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治脾”,治肝在于柴夏芩,实脾在于谁啊?参枣草姜。四味实脾,三味祛邪啊。从这个角度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是一句空话,处处体现在它的条文和方里面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把它用好。所以小柴胡其实不能说完全是一张祛邪之方,它扶正的东西在里头很明确。
那么明目之作用,偏于相火,有相火之郁,偏于厥阴,有厥阴之忧,从气化上标和本来说的话。
8
半 夏
半夏,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出现次数18次)
半夏这里头有一个问题,古人谓之“生当夏半”,此与“引阳入阴”之理不符,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读了王德群老师的著作,才知此中消息。王老师有一个解释,半夏是特别讨厌高温的,出现高温之后,半夏就停止了生长。所以那古人云“生当夏半”,一看到夏天一半的时候它长出来了?其实不是,它在春天就已经开始生长了。
插一个题外话,在我的课堂上,王老师的《神农本草经图考》是我对学生们要求结合的重要教辅参考。我跟学生们讲,我让你直接去读《本经疏证》,你不见得能读懂;反之说一句话很冒犯的话,不是对古人不恭敬,古人真的没有我们今天人的这种条件,能拍那么多彩色的照片,能早晨还在青海的时候,晚上你就到了东北,但是我们今天人可以做到。所以王老师在这方面,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给了这些药非常好的诠释,我们干嘛不用?现在王老师的书是我的案头书,很多本草的东西我要用它去校准,尤其我本人从事教育行业,在教学上的时候很慎重,每一句话该怎么说,什么东西该怎么讲。学生相信你,到了临床上,如果用的东西不对,这个因果我们背不起。
那么,“生当夏半”显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它对温度的这种回避,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问题,半夏真的跟古人说的一样,能够引阳入阴。在这儿,我认为张隐庵先师说的非常非常的巧妙,“半夏生当夏之半,白色味辛,秉阳明燥金之气化”,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在夏半的时候,它开始再一次的生长,色白味辛,因此能禀阳明燥金之气化。
1
主伤寒,寒热(头眩,胸胀)
那么在这儿,“伤寒,寒热”,包括“头眩,胸胀”,我把原文拆开了,做了归类。我们说柴胡类方治疗这个伤寒和往来寒热的外感之证。
小柴胡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大柴胡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
柴胡加芒硝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甫所发潮热。
那为啥讲头眩和胸胀呢?所谓胸胁,少阳经部位,对吧。那么头眩,厥阴风木即少阳相火气机变化之体现,柴胡、黄芩、半夏,斡旋少阳之枢机也。
2
心下坚,下气(肠鸣)
以《伤寒论》中柴胡类方讲“心下坚,下气”,非常经典,比如说有这么个加减,《伤寒》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这两个不同的加减就说得很明确,“不下利,但呕”,需要你下气了。小陷胸同样,“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它再次说了一个位置,《本经》里面叫“心下坚”,它讲“正在心下”,小陷胸三味当家之药——半蒌连,在这儿可以发现《本经》和《伤寒》惊人的一致,因此我们很多人认为《本经》和《伤寒》是一脉相承,有很直观的道理。
三泻心汤就不赘述了,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这个非常明确。旋覆代赭汤“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用半夏,同样是这个作用。当然,还包括小半夏汤,大半夏汤,这个是在《金匮》之中的。
3
喉咽肿痛
“喉咽肿痛”,苦酒汤“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散及汤“咽中痛”,都用的半夏。苦酒汤中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当然,是不是今天的半夏整整十四枚?我觉得应该不是。为什么?我尝试过,装不进去。我们用的是旱半夏。半夏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也相信汉代的鸡蛋跟今天的鸡蛋,应该变化也不大,所以说这个里头究竟是什么样?有待于诸位老师和贤达们的印证。
但是苦酒汤这个方非常好用。整个方的化合,用蛋清的这种滋补作用,包括醋的泻阴火、收敛的作用。而且蛋清有一个什么妙用呢?所谓以形补形之法。什么叫以形补形?就是溃疡了之后,蛋清对创口有一个保护的作用。半夏治疗咽喉肿痛,肿和痛是两件事,对吧?形态上的变化和火气燔灼皆可主之。后世诸方每每见到咽痛者,则有半夏之加减,在临床上用的很多。当然,它必有一个统一的病机,就是痰。痰是什么,不得阳入之孤阴。
4
咳逆
“咳逆”,这个“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很经典。小青龙里面我常喜欢用的药对,半夏、细辛,还有干姜、五味子,我平时也告诉学生这么用。干姜、五味子,干什么呢?止咳。纵观整个《伤寒论》,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仲景先师在止咳的时候一次都没有用杏仁,他喜欢用杏仁干什么呢?比方小青龙汤加减法有这么一句话,“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四两”,他加杏仁是治疗喘的。咳怎么办呢?五味子、干姜。在小青龙之中,五味子、干姜还要辅助半夏、细辛,没有半夏的化痰燥湿,那么这个咳逆由于在心下水气之泛溢,同样不可以得解。引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讲了一个问题,仲景先师用半夏,是因为气机的上逆。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