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病因多端,冲任受损
中医学中无盆腔炎之病名,而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热入血室”“月经不调”“腹痛”“带下”“癥瘕”等范畴。
我们根据故人论述,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之因,主要与热毒、湿邪、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这些病因,可单独致病,亦可相互兼杂并存,随病情发展亦可相互转化,但其基本病理为:邪犯胞中,冲任受损,气滞血瘀。
(二)辨证分型,揆度奇恒
盆腔炎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别病性,根据属热、属湿与在气、在血的不同;其次辨病程,分急性病变或慢性病变的属虚属实。临证中,常把盆腔炎分为四种证型辨治。
热毒内炽型
热邪侵入血室,症见:恶寒,高热,头痛,精神不振,小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秽臭,口干,恶心纳少,经来适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舌红脉滑数或洪数。
湿热浸淫型
病邪下注冲任,常有低热起伏,腰酸腹痛,行经或劳累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经行先期,带多色黄秽臭,大便秘结或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肝郁气结型
病机为冲任受阻。下腹或双侧少腹胀痛,遇情绪抑郁或劳累时加重,平素心胸狭窄,情绪忧郁,经前乳房作胀,胁肋不舒,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经期腹痛,月经量少,有瘀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瘀血内阻型
其病理为癥瘕形成。小腹疼痛拒按,或少腹可触及索状包块,月经不调,有瘀血块,经色紫暗,或痛经、闭经,或崩漏、不孕,舌暗红,有瘀点,脉弦涩。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古训早有“脏腑相关,阴阳互根”之说。盆腔炎虽属盆腔局部组织病变,但任何一种证型均可不同程度地导致妇女经、带、胎、产的病变,亦可通过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而影响全身。
(三)方证合拍,治有特色
吴熙治疗盆腔炎审症求因,重在解毒,除湿,理气,化瘀。积多年经验,自拟 “盆腔炎方”为治疗本病的主方,把握其证候特征,灵活加减用药,临证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该方的药物组成:
药方
蒲公英30g 红藤30g 金银花15g 紫花地丁30g 土茯苓30g 丹参15g 当归15g 甲珠12g(研末)香附12g 延胡索15g
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红藤清热解毒,红藤亦有活血之功;土茯苓除湿化毒;香附、延胡索舒肝理气止痛;甲珠、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全方融清热除湿、理气化瘀药物为一体,共奏清热解毒、疏肝通络、化瘀散结之功效,适用于各型盆腔炎。其加减运用为:偏于热毒炽盛者,重在清热解毒,加入黄连、黄柏、苦参;热入营血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偏于湿者,重在除湿化毒。
吴熙结合本地区气候夏季多湿,冬季多雾,人们喜食辛辣香燥及贪凉饮冷易生湿热的特点,以盆腔炎方合自拟的除湿汤(药物组成: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白蔻仁、法半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湿热型盆腔炎患者,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偏气滞者,重疏肝、理气,以盆腔炎方选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壳、木香、台乌药、川厚朴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三七、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散结化瘀之品。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的虚,根据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酌情加入黄芪、党参、熟地黄、白术等药物。或以盆腔炎方合自拟的双补汤(双补汤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杜仲、山茱萸、枸杞子、淫羊藿、川断、龟鹿胶)配合使用。
此外,在治疗盆腔炎患者时,还善用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蝎、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行气止痛,效如桴鼓。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