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容小觑,这4个防治建议,你一定要知道!
进入 21 世纪,中国大学生网络的普及率和网瘾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而随着手机在人群中的普及,一种新型的网瘾模式—手机依赖症正在大学生人群中蔓延,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日益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手机依赖症的现状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焦虑症,是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1]。
当出现无法使用手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手机依赖症患者就会出现情绪的变化,如惶恐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等。
他们沉迷于手机的多种功能,导致很多大学生无论上课还是休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随时翻看手机,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研究显示,台湾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2],对广州市 536 名大学生调查显示,只有 1.9% 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可有可无,26.1% 大学生被检出患有手机依赖症[3]。
二、手机依赖症的负面影响
(一)对生理的危害
研究发现,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可以导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4]。
此外,由于长时间观看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颈部、手臂肌肉疲劳,甚至导致手指、手腕关节活动不灵,导致“触屏手”。
(二)对心理的危害
手机依赖者表现为对手机的特殊渴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将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严重这甚至会伴有心悸、气短甚至濒死感等躯体表现。
过分的依赖手机进行沟通,降低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甚至出现社交焦虑等问题。
(三)对学业的危害
大学生不仅在课余时间玩手机,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比例也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占用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
同时,手机会让人长时间处在“多任务”的状态,造成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下降。
三、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学防治建议
(一)建立自我认同感
手机依赖者多数缺乏对自我的行为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大学生因其心理尚不成熟,渴求独立,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但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时,容易放纵自己,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容易沉浸在网络的世界中,逃避现实的责任。
而目前的网络世界多样化,手机网络以其携带方便,易于获取等特点,正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网络来源。
高度教育者应该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制定正确人生规划,督促大学生按计划完善自我,当取得一定成果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使大学生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认可。现实社会群体中的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是防治手机依赖症的最基本准则。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等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给予大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逐渐从心理上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同时,增加高等教育者或者高校心理辅导者与大学生的沟通渠道,与大学生共同探讨,明确手机的用途及手机上网的目的,找寻大学生真正的手机需求,共同寻找现实资源满足这些需求,逐步摆脱对手机有目的依赖。
(三)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干预调节
大学生应正视手机的作用,除了日常必要使用外,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拓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范围,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多为孤独、自信心水平不高者,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将重心重手机中转移出来,提升自我认可程度,促使大学生可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有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和一定的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5]。
同时也可以应用“时间控制法”或“厌恶疗法”等,控制每天应用手机的时间,也可以在手上携带橡皮筋,在不必要应用手机时刻产生应用手机的观念时,可以拉弹,以产生的疼痛感来压制这种观念。
(四)巩固家庭支撑作用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双休日或者假期时,家长可以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子女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帮助树立子女健康独立的人格。
总之,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规范,减少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危害,是保证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早期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的心理干预,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