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红 参 6 ,桂 枝 10 ,瓜蒌壳 10 ,水 蛭 6 ,茯 苓 15
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心,为主药;桂枝通阳行痹,助人参以振奋心阳、畅通血脉,为辅药;瓜萎皮理气宽胸,化痰泄浊;水蛭活血逐瘀、通脉散结,共为佐药;茯苓利湿化痰、宁心安神,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补气通阳、化痰运瘀之功。
补气通阳,化痰逐瘀。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
心肾阳衰、阴寒(水饮)内盛
杨某某,男,61 岁。1995 年2 月28 日来诊。高血压多年,心悸、浮肿半年,1 月前昏倒2 次,诊为“全心衰竭”。目前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中胀满,咳逆喘息,气短头晕。时值早春,颇有凉意,病人却睡不盖被,摇扇不休,不恶寒而反恶热。舌淡紫。苔白滑,脉沉微涩,叁伍不调。察前医之方,通脉四逆、真武苓桂等已服不少。辨为阴盛阳虚,格阳于外,水停血瘀。当大力通利小便,佐以温阳、益气、活血为治。拟方:黄芪90g,防己15g,桂枝15g,泽泻20g,茯苓20g,白术20g,猪苓15g,制附片20g(先煎),红人参20g,五味子15g,麦门冬20g,丹参20g,当归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2 剂,小便增多,浮肿消,格阳除。又加减共服60 余剂而精力充沛,胃口佳良,上四楼不觉喘息。随诸症解,脉仍不调,病根未除,嘱其常服生脉饮,勿劳累,慎风寒。随访3 日余,病情稳定。
(按):本病因肾阳衰败,寒水不化,上凌心肺,水气凌心则心悸;寒水射肺,肺气上逆则咳逆喘息;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健运失职,则腹中胀满;肾与膀胱为表里,肾阳虚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全身水肿,因湿性重浊,湿性下注,故水肿下肢尤甚。阳虚阴寒内盛,往往出现格阳之象。格阳证,实质上也即真寒假热证,临床常见有三种:一是阴寒内盛,格阳于上证,也即下真寒上假热;二是阴寒内盛,格阳于下证,也即上真寒而下假热;三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证,也即里真寒外假热。本病既属第三种情况,里有阴寒极盛,格阳于外, 而见里有寒水内停,逼阳于外,而出现时在早春二月,都睡不盖被,摇扇不休,不恶寒反恶热这种假热证。可见这个病例的病机关键是阴盛格阳、阴阳不能交通相融,故治宜温阳通阳为主,祛瘀利水为辅。郭老予以附子、红参、大剂量的黄芪以温肾益气通阳,配合五苓散以利尿通阳,同时利水之剂又有伤阴损气之忧。故郭老在方中又伍以益气养阴名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全方益气通阳而不燥浮火,通利小便而不伤气阴。温不伤阴,攻不伤正。方中又复用丹参、当归既可逐湿中之瘀,又可养血益阴,可谓一举多得,独具匠心。
大气下陷
(陈宝明医案)刘某,女,56 岁。因持续性胸痛憋闷半小时就诊。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缺血,西医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住院后给予积极抢救,西药对症处理,并行极化液静点,1 周后胸痛憋闷时有发作,每日 3-5 次。但疼痛程度减轻,以憋闷为主,气短不能平卧,时咳,唇紫,肺底可闻湿罗音,舌质紫暗,苔薄腻,脉象细微。西医会诊认为有心衰存在,建议暂服中药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遂拟升陷汤、生脉散、冠心 2 号化裁:黄芪 30 克,知母、薤白各 9 克,升麻、柴胡、桔梗各 6 克,栝楼 15 克,清半夏 12 克,桃仁、红花各 10 克,丹参 18 克,桑白皮 12 克,川贝 5 克。每日 1 剂。用药 2 剂后,胸闷发作
次数减少,能平卧,气短咳嗽,口唇紫绀均减,故停极化液静点,仅用上述中药。服 5 剂后,胸闷症状消失,仍有气短乏力之感,原方加减,治疗两个月后出院。复查心电图完全正常。随访两年,身体情况良好。
(按):患者心胸憋闷, 气短不能平卧, 时咳嗽, 唇紫舌暗, 苔薄腻,脉象细数,有痰阻血瘀之称,更有大气下陷宗气亏虚之本,因宗气虚陷行呼吸贯心脉无权,故成痰蔽清阳,瘀阻血脉的胸痹重证。方用升陷汤,瓜蒌在白半夏汤、冠心2号方化裁,既可益气升陷,又能活血化痰,标本兼顾,故药仅两剂,即见疗效。原方加减近两个月,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