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表演型人格障碍概述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attention-see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癔症型人格障碍(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高度情感性和以夸张的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随年龄增长可逐渐改善。
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朗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症状特征
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此型可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并存,主要表现为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
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
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
对人情感肤浅,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联系;
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到伤害,高度的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
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
外表及行为显示不恰当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甚至调情,诱惑人,但性生活被动,虽有时体验到性乐,却往往是性感缺乏的;
言语,举止和行为可能类似儿童,情绪不成熟,这种人与癔症间关系不似既往想象的那样密切,癔症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者仅20%,而非常严重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却可终生不发生癔症,表演型人格亦可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的病前特征。
表演型人格亦常涉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这是由于这类人与反社会人格有一定重叠,易于发生违犯社会法纪的行为,它也常常是抑郁症,焦虑症的病前人格特征,临床表现如下:
①过分情感性即自我戏剧化,即过分夸张的情绪表达,患者整个精神活动都渲染着十分浓厚的情绪色彩,而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和迅速变化,使周围的人感到患者表现是过分夸张的,似乎是表演性的,故意惹人注意的。
②情感肤浅,易变,极不稳定,往往由一种情绪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情绪,甚至与原来相反的情绪状态,情绪还易于由羡慕,崇拜转到敌对,由顺从转到对抗,患者的判断推理也是易变的,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思维活动也受情绪很大的影响,如认为某人好即把该人说得完美无缺,但是可能由于一点小事引起患者的不满,又把该人说得一无是处。
③暗示性高,感情上的好恶决定了暗示性,如感情是正性的即易于接受这样的暗示,负性的就难于接受暗示。
④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需要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如不能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即感到很不痛快,患者还愿意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他们在外表上,行为上表现得过分吸引人关注,希望得到人们的赞扬,有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或者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⑤自我中心倾向,患者沉溺于自我,只考虑自己,少考虑别人或不顾及别人,不只是常常夸耀自己的才能,智慧,而且有时还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意志或需要,如不如意时往往即给别人以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⑥丰富动人的幻想,患者思考或讲话时常常掺杂以丰富的想象,讲话时夸大其词,有时甚至把假想的事情和现实的事情掺杂在一起难以区别,从而可能给人一种似乎是说谎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病理性谎言。
⑦患者还寻求刺激或激动,渴求新奇和满意的活动,患者常发脾气,情绪易受伤害,还易于产生故意自我伤害或自杀企图和行为。
⑧人际关系差,患者是自负的,任性的,自我放纵的,他们常想支配或操纵别人,又常是喜怒无常的,难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常常触怒周围人,遭到周围人的厌烦或引起反感。
三、分型诊断标准
(一)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B.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3项:
a.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b.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c.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d.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e.寻求刺激。
f.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g.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二)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如下:
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起病于青年早期。具备下述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2.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3.情绪多变
4.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的关注
5.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6.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7.受暗示性强
8.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三)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性人格障碍属于B类人格障碍诊断,其标准如下:一种过度的情绪化的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以下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2.与他人交往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3.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表浅;
4.总是利用身体、外表等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5.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6.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7.易受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8.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的更为亲密。
四、我国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五、部分参考疗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即使在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临床治疗效果也很不乐观。这种心理障碍呈现出高自杀率,在国外经常采用住院治疗。心理疗法方面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其成长史进行涉入分析。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集中在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上并且教会她们如何表达她们的渴望与需要。
目前尚无较好的具体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态度进行矫治。
1.提高认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情绪自我调整法。表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
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前面讲过,表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六、案例展示
【摘要】
A,女,40岁,汉族,已婚。
A在某培训班上,自荐为班长,平日里同学谈论话题,只要话题和她无关,经常被她打断,并把话题引导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事上。若遇到令自己不顺心的人,则以刻薄语言咒骂。经常会以一些社会性重大事件来引发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如说自己是某市十大优秀青年,表示要参与天津爆炸案的危机干预并声明只要经过自己培训,两三天即可学会危机干预。
经常以各种自认为成功的或高大上的因素包装自己,比如称自己为“仙女”,声称自己会艾瑞克森催眠等多种治疗技术。一旦事情败露或被人发现其缺陷则经常以生病来逃避和引起别人注意,表情夸张,身边的人评价为“张牙舞爪”。经了解,其有一妹妹,幼年时,父母较关注妹妹,而忽视了A。于是A出现了没力气,拿不动东西,经常生病等症状,并引起了母亲的关注,此后一直伴随到成年。其先生则是宠着她,由她任意发展,因此A的症状一直持续至今。
事件一:有人讲述自己的一些比价奇特的经历。A受到暗示启发,遂编造出自己受一公司大老板资助的经历,但过程模糊,情节过于简单离奇。
事件二:A受到某人出家的启发,于是编造了自己与先生离婚并带发修行的事件,并借用网络与自己背景相似的居士图片使部分人相信(经其先生证实,其实并无此事)。
事件三:与一群同学在讨论创业,A试图自己掌管整个公司,于是要求同学全部加入自己的公司。但当同学得知怎么注册和创立公司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创立自己的公司。A大怒,情急之下,大呼:“都走,你们全都走!反正我已经得了绝症了,这个公司以后也是你们的……”
事件四:某次培训班,一心理咨询师看出A的问题,遂上前欲与A谈话,A因为害怕而逃离,事后编造出自己在培训班上遇到一嫉妒她的人,并且自己把她治好了,但缺乏详细情节。
事件五:A为表现自己超凡脱俗,称自己为“仙女”,不食凡间食物。在有一次被人目睹其吃了许多零食之后,当场表演,说自己想吐,吃的东西不消化,这种情景经常发生,因为部分人相信,A对此屡试不爽。
【病例分析】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
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癔症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国外报道本病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妇女高于男性2倍。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若及早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性人格障碍属于B类人格障碍诊断,其标准如下:
一种过度的情绪化的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以下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2.与他人交往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3.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表浅;
4.总是利用身体、外表等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5.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6.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7.易受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8.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的更为亲密。
我国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本例有自幼受忽视、自我中心的家庭教育背景,病程呈持续性,症状以夸张行为吸引别人注意为主,喜表扬,以各种自认为成功、高大上的因素包装自己,喜欢以一些社会性事件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有明显的幻想,情感反应强烈且多变,判断是非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情感,以上特点,符合表演型人格障碍症状标准的第1、3、4、6、7、8条,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