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茯苓最善于治疗用心,用神过度导致的忧劳,心中纠结,能安神定悸,缓解心胸中压力。
现代人喜欢久坐,忧思,久生忧思伤脾,喜欢食用大量的生冷瓜果,殊不知,生冷瓜果伤人脾肾阳气,阳气一伤,水湿留在体内,湿气留在体内,就四处游走,走到肺,则咳痰,走到心,则失眠,心悸,走到肾,则腰酸,去到腿则腿沉关节痹痛,去到眼睛则视物不明,去到巅顶则脱发……
《黄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脾,脾虚湿盛,则要健脾,淡渗利湿。
茯苓味甘淡,能够通利上、中、下三焦水道。
怎么判断身体水湿盛?舌头胖大,两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而白,人容易困倦乏力。
话说儿科圣手钱乙,就是《小儿药症直诀》的作者,为了千家万户的孩子减轻痛苦,白天临床,晚上笔耕不辍,吃饭不规律,晚上又熬夜,疾病不管是大医圣或者大文豪,只要生活饮食不规律,事情想太多,它就找上门。
钱乙也不可避免,关节痛到难以入睡。
钱乙明白,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于是他遍览古籍,结合自己的体质,脾虚有湿,咳吐痰多,色白,关节痹痛。
得先把痰湿疏散开,就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痰湿不除,疾病难好。
皇天不负有心人,钱乙发现,茯苓能健脾除湿,化痰行水,这样脾胃得健运,痰湿得化,脾主四肢,功能增强,直接从脏腑治疗风湿痹痛,真不愧是儿科圣手,高明!
所以,以后治疗风湿痹痛,我们除了用藤类药,还可以考虑淡渗利湿的茯苓,抓住病机,条条大路治疾病,(上次老师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肩周痹痛)。
茯苓为寄生于松根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所以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为茯苓,可利水消肿,多治疗皮肤水肿,小便不利,五皮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可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用于全身水肿。
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苓,长于清利湿热,主治水湿偏热者。
赤茯苓汤(赤茯苓,桔梗,陈橘皮,白术,鳖甲,肉桂)益气温阳,专治肝劳虚寒,肋痛胀满,气闷目晕,不思饮食。
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名为白茯苓,用于健脾祛湿,主治脾虚湿盛者,我们多用参苓白术散(白术,白扁豆,砂仁,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山药,苡仁)补脾胃,益肺气。
带有松根得白色部位,入药名为茯神,用于宁心安神,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失眠。
患者,男性,六十岁,诉膝盖膝盖疼痛多年,天气转凉就加重,这两天下雨,痛更甚,上次颈椎病,在老师处开方吃药,颈椎不痛了,现在来治膝痛。
老师把完脉后说,不通则痛,不荣也痛,膝盖注意保暖,平时晚上也可以用生姜,艾叶泡暖。
所谓,富人吃药,穷人泡脚。
另外,勿久坐电视前不动,晚上九点钟就开始睡觉。
四逆散,陈皮,炒麦芽,黄芪,熟地,酸枣仁,麦冬,巴戟天。三剂。
平时用茯苓打粉泡水喝,或者煮稀饭。
养筋汤(白芍,熟地,麦冬,巴戟天,酸枣仁)补肾养心,滋肝舒筋,久病必虚,黄芪少不了,陈皮,炒麦芽,理气健脾,行气通痹止痛。
陈皮治百病,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泄药则泄,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胃二经气分药,但随所配而补泄升降。
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炙甘草温中。
一妇人神皮乏力,唇白,医院检查是贫血,老师叫她自己煲五红汤(红衣花生,枸杞子,红枣,红豆,红糖)当茶饮。
平时还可以嚼服枸杞子,龙眼肉,枸杞子养肝血,龙眼肉不益心脾,养血安神。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670325763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