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文/傅建文(卑诗省中医师针灸师公会《加拿大中医药杂志》主编)
?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充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它广泛流行于欧亚等诸多国家, 中国为重要疫区。1955 年流行性出血热在陕西省宝成铁路秦岭段工地首次发现后, 先后在东北、江苏、江西、四川、新疆、福建、安徽等地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流行。大多分布于湖沼、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地区或水田耕种地区, 旱原亦间有发生,该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疫区呈点、片状散发。
??
中医学在历代文献中,由于医学体系的不同,没有“流行性出血热”这一病名,但类似这一疾病的病症和证治的记载却十分丰富。现今,在中国中医学术界,以及中医教科书中,均将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温病学的范畴,绝大多数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均运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纲领对该病进行辨证施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均不令人十分满意。
? ?
在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病机的分析上也不十分贴切。笔者查过很多资料,不知道是谁,最早根据什么把流行性出血热定为温病范畴的疾病。在翻阅数据中我们看到,很多资料在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病因时,都说它属于温病的范畴,但具体的依据都谈得很少,很笼统,大多是人云亦云。未能切实地从病的“证”的特性和传变规律上去辨证。因此,造成很多数据在辨证论治时,“辨证”得到的病因、病机,与“论治”时的理、法不能贴切地统一。
? ?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验,并查对大量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资料。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再返回实践中去印证,最后结论的看法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应属伤寒范畴的疾病,而不属于温病的范畴。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纲领对流行性出血热进行辨证论治,似乎更为贴切、合理和有效。
? ?
中医科学与西医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两个不同体系的科学分类。尽管这两门科学都是研究人类疾病防治的科学,但这两门科学所研究的角度、方法,以及依靠的背景均各不相同。中医不像西医那样从病原体上分析病因,在病理形态变化上诊断疾病。中医主要是从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证”或者“证象”表现的性质、特点、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来辨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的(有关中西医差别的问题,笔者将另文专题讨论)。因此我们要判定流行性出血热是属温病范畴,还是伤寒范畴,也只能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证”的性质、特点、变化规律来分析判定。
? ?
下面我们就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辨证属伤寒范畴的道理分析如下:
? ?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一) 发热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发热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必备症状,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骤,开始出现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常在38 --40 度之间,亦有不少病人体温高达40 度以上。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热程最短的3 天,长者可达10 天以上。这里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绝大多数有恶寒或寒战的情况,甚至有不少病人,在发热前即感恶寒。还有的病人虽高烧40 °C以上,但仍感恶寒。在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中恶寒突出,多见,时间亦较长。据江西省1967 年615 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研究资料统计,就有613 人有恶寒表现,高达99.6%以上。其他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报告,亦指出恶寒的出现率均在90%以上。
??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有恶寒表现的这一特点,在中医辨证中是十分重要的。中医对恶寒一证的辨证时,一般认为伤寒和温病的发热都可兼见恶寒的表现,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热,恶寒表现较轻,时间较短。有的甚至表现不太明显。相反伤寒的发热,必有恶寒,时间较长。伤寒论第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第7 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太阳病纲领,伤寒论的第1 条:“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等等。伤寒论中,论及恶寒的条文非常多见,六经皆有。伤寒论所说的“必恶寒”,“恶寒八九日”恶寒期长,恶寒一证之多见,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恶寒的特点正好吻合。
? ?
在中医辨证中,温病与伤寒的鉴别,“口渴”和“恶寒”二证十分重要。伤寒论第6 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突出说明了“烦渴”和“不恶寒”为温病的重要特征。
? ?
南京中医学院编撰的《温病学》一书,在区分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要点时是这么说的:“感受风寒引起的伤寒与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虽同属外感发热性疾病,初起病时均见表症,但其病性质截然不同,证候表现亦各有差异......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且多伴有口渴......伤寒初起虽亦发热恶寒,但多热轻寒重,且常兼身痛无汗......”据此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伤寒的范畴似乎更为贴切。
? ??
(二)流行性出血热全身中毒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流行性出血热全身中毒症状,在早期恶寒发热的同时就可以出现。其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我们临床中所说的“三红”、“三痛”症。三痛症表现为:眼眶痛、头项痛、腰背痛。三红症表现为眼球结膜、面颊颈项胸背潮红。其他尚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胃肠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症状,肾脏损害等等。流行性出血热的这些全身中毒症状,在伤寒六经辨证中均可找到一系列相类似的表现。相反,现在还很难在哪一种温病中能找到这种类似流行性出血热中毒的系统症状。我们可以逐类加以分析。
? ??
1.“三痛症”的辨症
?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症状即头痛、腰痛、眼眶痛,大多数病人“三痛”症状同时存在,而且具备其中一二项者可达80% 。据上述于丹萍氏、宋干氏统计数据表明,其一,“头痛”占81.78% - 89.33% ,主要因为脑血管充血所致。其二,“腰痛”占63.25%-89.33% ,主要与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其三,“眼眶痛”占50.4%-58.9% ,原因是由于眼周围组织水肿所引起。
? ??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还观察到,头痛多表现为眼眶、额头、头顶和头项部位。疼痛的性质多为一种紧束状的疼痛,特别是颈项部位有一种紧束感,活动不太灵便,不像在流脑、乙脑病人所见的那种剧烈胀痛,角弓反张,喷射性呕吐的脑压过高的疼痛。腰痛多表现为背、腰背、臀后部位疼痛,甚至不少人还表现出腓肠肌部位和全身骨关节的疼痛。这些疼痛的位置大多处于太阳经循行的部位。与太阳经伤寒,寒邪收敛,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致的疼痛表现相暗合。
? ?
伤寒论第1 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第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第13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等等。在伤寒论中这类描述头痛、项背痛、腰痛、骨节疼痛、身痛的条文还有很多。伤寒论中涉及痛症的条文总共有41 条之多,其中涉及头、项、背、腰、骨节疼痛的条文就有23 条。但是,我们在诊察温病类别的传染病中,就很难找到如此具有类似流行性出血热“三痛”表现的疾病。温病早期多见“邪伤上焦,卫分”的症状,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初期表现多见上呼吸道症状,与出血热发热期表现出太阳经的一系列证的情况是不同的。
? ?
2.“三红”症的辨症
? ?
“三红”症是指颜面、颈项、胸背部位皮肤潮红,用手指按压皮肤或做划痕试验,皮肤当即变白,恢复后皮肤潮红更加明显,这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特殊表现的症状。据统计,发热期有44.5%-71.33%的病人有此表现。早年人们常以此作为流行性出血热临床鉴别诊断的参考之一。
? ?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病人眼球结膜充血,水肿,胸颈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就像喝醉了酒的人。这是毛细血管中毒表现之一。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交感神经颈上节损害导致小血管麻痹性扩张的表现。这一表现在中医辨证时,很容易出现误解。颜面颈项胸背潮红一证,在中医辨证时,多属温邪火热之证。《证治准绳-察色要略》说:“赤色主火,主热,乃手少阴心经之色。”可能不少医家就据此表现把流行性出血热划归为温病的范畴。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医辨证赤色属火主热固然不错,但仅以此界定一种疾病属温病抑或伤寒,则有待商榷。
? ?
我们知道,伤寒论中,论及面赤一证的就有很多。如伤寒论第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第48 条“......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第206 条“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 ”第317 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在治疗方剂的加减中还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的专门治疗方法。第366 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其面戴阳,下虚故也。”等等。
? ?
从这些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面赤在伤寒论中实为多见。这里面赤既有伤寒郁阳化热内传阳明的面赤,亦有寒邪束表,阳气不得向外宣泄所致的面赤,亦有二阳并病,寒邪外束太阳,热邪内伏阳明的面赤,亦有风邪外中少阳,少阳伏火内应的目赤,还有阴寒太盛,将衰阳之气格拒于外的面赤,亦还有里阳内衰,阴寒内盛,浮阳外越的载阳之面赤。
? ?
总之,在伤寒论中类似于流行性出血热因毛细血管中毒所引起的“三红”之证的证治,多经可见。寒证,热证,寒热夹杂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均可见面赤、目赤之证。特别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看到的符合桂麻各半汤证的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其人的“三红”表现非常突出。颜面、颈项、肩背、胸脯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双目水肿,红赤,一身骚痒,醉眼朦胧等等。所以我们认为,仅仅以“三红”症的红色属热、属火,来界定流行性出血热属温病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 ?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知道,温病热证颜面潮红虽然多见,但大都与伤寒论中的郁阳化热入里的阳明证的“面合色赤”者相近。而像“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此即桂麻各半汤证的出血热病例的颜面、颈项、胸背连绵不断地显现红色。这在我们已知的属温病范畴的发热性传染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冬温等病证中都极少见到。
? ?
另外,流行性出血热的毛细血管中毒所致的出血症状,如斑疹,衄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等出血证,许多学者也认为是温病,“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对于这一论点,我们认为也和“三红”属温病的论点一样值得商榷。
? ?
我们知道伤寒论中有关出血的条文多达40 余条。也是六经皆见,并且也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表证,里证,表里夹杂证,寒热夹杂证,虚实夹杂证均有。非常广泛。据统计涉及目赤、眼睛出血的有2 条条文,涉及衄血的有9 条条文,涉及便血的有15 条条文,涉及尿血的有3 条条文,涉及吐血、呕脓血的有3 条条文,涉及妇科出血及蓄血的有9 条条文,涉及吐、衄、呕、便、尿、宫血等广泛性出血的有3 条条文。这些条文所论及的出血与流行性出血热涉及的多系统、广泛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十分相近的。
? ?
并且伤寒论的六经转变,与流行性出血热的五期表现,有很多相吻合之处,如伤寒论的少阴,厥阴证的出血证与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两相重迭或三期重迭的出血证表现就很相近。这种变化在温病的热伤营血的表现是很难见到的。
??
另外《伤寒杂病论》“阴阳毒病证”中有这么一段话:“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这一描述,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就很相近。
? ?
(三)胃肠道中毒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的早期即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患者早期恶心、呕吐现象十分严重。频繁呕吐,很难止住。据上述于丹萍氏、宋干氏报告,有大约34 %-52.3% 的患者有此表现。还有不少早期有腹泻的患者,常被误诊为肠炎和痢疾。据于丹萍氏、宋干氏报告,大约6.32%-34.4%有此表现。还有大约13.67 %-63% 的病者有腹痛之症状,有的疼痛十分剧烈,甚至被误诊为急腹症者亦常可见到。
? ?
流行性出血热的这种胃肠道中毒症状,与伤寒论中胃肠道证很相似。伤寒论中六经均有胃肠道证,仅太阳篇涉及呕吐、呕血、腹痛、腹胀满、腹泻等条文就多达82 条,整个伤寒论398 条经文中,涉及胃肠道症状的多达230 多条,其中《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及《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则更是处处论及呕吐,下利清谷,胸腹痞满,腹胀,腹痛,饮食不正常等症状。
? ?
在伤寒论中,这些胃肠道证、少阴太阴大多数属寒证。阳明经中多属寒化热的热证。少阳厥阴两经的胃肠道证多属寒热夹杂证,情况十分复杂,但不管如何复杂,最后结果均易伤阳入里。
? ?
温病中的湿温,亦有胃肠道一系列症候,但其具体表现,与伤寒的胃肠道症状是不相同的。湿温的发病多在夏秋季节,特点是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症起身热不扬,身重脘痞,有苔腻、口不渴等湿邪偏重的表现。有的湿重于热,症见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口不渴,或渴不思饮,胸闷泛恶,四肢倦怠,身重头蒙,神情呆滞,小便浑浊,大便溏泄,脉象濡缓(相对缓脉)舌苔白腻......等。
??
热重于湿,症见身热高,口苦作渴而不多饮,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畅,苔黄腻,或苔如积粉,脉濡数。但无论热重、湿重,最后终必化燥内结阳明,或内传营血。这一系列表现,很像西医的传染性肠伤寒,而与出血热的表现相差甚远。
? ?
(四)神经精神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即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兴奋不安、失眠、谵语、烦躁,说胡话或神情朦胧状态。还有极少数患者,在发热期即出现痉挛、抽搐症状。在伤寒论中类似这种神经精神症状的证很多,粗略统计除去失眠、睡眠不安这种神经衰弱的症状外,其他有关神经精神症状的条文多达100 多条。其中涉及烦躁不安的条文有45 条;涉及发狂、发躁、惊悸、惊痫、发烦目瞑、直视不能眴,卧起不安,喜忘,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郑声,谵语......等精神类症状多达40 多条; 涉及项背强直、两胫拘急、筋惕肉瞤、痉、痿、耳聋无所闻,双眼发直......等神经功能异常方面的症状的条文有20 多条。
??
有太阳证、有少阳证、有阳明证、有少阴证、有厥阴证、有寒证、有热证、有虚证、有实证、有结胸证、有腑实证、有蓄血证等等。这点正好与流行性出血热的情况相互印证。流行性出血热的神经精神症状,有的是因感染病毒引起毒血症有关;有的与休克所致的末梢循环灌注不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或因脑组织水肿、充血,出血有关。所以流行性出血热的神经精神症状有的出现在发热期,有的出现在少尿期,有的出现在低血压休克期。用中医辨证纲领分析,正好有虚证、实证、寒证、热证、蓄血症、结胸证、腑实证等各种类型。这与温病邪热逆转心包所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是很不相同的。只有用六经辨证分析才能更为贴切。
??
(五)肾损害症状属伤寒范畴辨
? ?
肾损害在流行性出血热早期1-2 日即可出现。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蛋白尿是本病的特点,多为尿蛋白2-4+,尿常规检查有大量的白细胞、红细胞。重症病人可出现絮片状膜状物。肾脏实质的损害(主要是肾小管坏死的病变)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流行性出血热出现少尿期、多尿期的病理基础。
? ?
在各种温病性质的传染病中,出现这种肾损害的表现比较少见,但伤寒论中这种类似少尿、多尿、无尿的肾损害的条文非常多见。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小便异常的条文多达57 条以上。其中有记载小便难、小便不利、小便少、无尿的条文有30 条,记载小便数(多) 、小便利、小便日三四行、小便色白、小便浊、小便下血等条文亦有27 条之多。这些小便的变化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少阴经、厥阴经都有。有寒证、有热证、有虚证、有实证、有蓄水证、有蓄血证。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少尿期、低血压期、多尿的肾脏损害的复杂情况,正好相对应。
?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流行性出血的五期临床表现,与张仲景当年伤寒性质的传染病的六经辨证所记载的证治,有很多是相通、相类、相对应的。特别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伤寒的方法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效果,甚至是对一些极危重的病人的抢救中都获得了让人惊异的疗效。故我们认为,中医教科书和有关资料中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属温病范畴的论点值得商榷。流行性出血热应该是属伤寒范畴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应从伤寒论这个角度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
? ??
二丶应用伤寒法辨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介绍
??
例1 :王XX,男,31 岁,木匠,江西省铜鼓县人。
??
主诊:阵阵发冷,发热,头项痛,腰痛,烦躁,恶心,3天。
? ?
发病经过: 患者于1972 年12 月21 日发病,开始发冷,随后发热,阵阵发作,间隔20 多分钟即发一次寒热、头痛、背痛、腰痛,有时四肢亦痛,时轻时重,讲不清痛处,头昏,头面及胸背潮红如大量酗酒状况,身上感一阵一阵的搔痒,全身各处有不少抓痕,间有恶心呕吐,但一直未呕出东西,大便正常,无腹泻,在大队和公社当作感冒治疗,病情加重,于12 月23 日送县医院诊治。
? ??
体检:急性病容,睡眼朦胧,发红,颜面颈项胸背连腹部都潮红,红色很特别,犹如煮熟的虾子般。皮肤遍布抓痕,有的地方隐隐有出血点,腋下两胁处较为明显,神智清醒,体魄壮实,胸廓对称,呼吸音稍粗,两肺未闻及杂音,心率115 次/ 分,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触及不满意,无触痛。体温38.5 度(腋表),全身浅表淋巴不肿大。
? ??
化验:血色素13 克%,红血球485 万/mm2。白血球15300/mm2,分类:中性52%,淋巴27%,伊红5%,血小板记数12 万/mm2,小便:蛋白2+,红细胞0~6,白细胞+。
? ?
?
中医辨证:当时未想到这位病人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根据病人曾在大队用过解热镇痛药、氨苄青霉素无效,按中医辨证发热恶寒,寒热交作,汗出热不退,日发数次,面目胸背潮红,全身搔痒等证,与伤寒阳气怫郁在表的桂麻各半汤证相符,病人服用一包药即感舒服了许多,三包药后病人热退颜面潮红和搔痒消失,一周后血象较正常,小便蛋白消失,小便清长,出院。这一病例是我接触的第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并且是在一年多后在疫区接触流行性出血热后,才跟踪了解到病人发病前15天曾在疫区做木匠活,年底返回家才发病。
? ?
这一病例启发我认识到流行性出血热可用伤寒方法辨证论治。
? ?
受这一病例启发,曾先后用过小柴胡加桂枝汤,葛根汤,竹叶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新加人参汤,桂枝茯苓汤,白虎汤治疗过发热期的病人,都曾获得过较好的效果。
? ?
例2:朱XX,男,44 岁,农民,安义县人。起病已第7天,体温腋表37.6 度,恶寒,四肢厥冷,面红,表情淡漠,恍惚,球结膜水肿,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呈鱼泡样眼,左眼结膜有小块片状出血斑块。尿蛋白3+,管型+。病人嗜睡,倦卧,口唇发青,神智尚清醒,能回答问题,自述身体疼痛,有时在腹,有时在腰,说不清楚具体疼痛位置,总感觉浑身上下肌肉跳动,起床时头眩晕得厉害,但仍能挣扎着摇摇晃晃自行去小便。
口干,但不想饮水,喝水后想呕,双下肢及踝关节处水肿,按之不起。血压收缩压50 左右,舒张压测不清楚,初步诊断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二期重迭的重症病人。曾用平衡盐溶液3000ml/日,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日治疗2日,病人血压未见明显改善。改用中药真武汤,附子用量30 克,茯苓用量60 克,一剂后血压上升至70/40mmHg,第二剂附子加量至50 克,茯苓加量至100 克,连用三日,病人尿量增多,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明显消退,10 日后恢复出院。
例3:皮XX,男,35 岁,农民,丰城县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腰背疼痛,恶心,呕吐入院。体温腋表39 度C,血压100/60mmHg,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发红如酒醉状,小便蛋白3+,红血球2+,白血球0-8,管型3+,小便量少,24 小时尿量仅700 毫升,入院3天内用20%甘露醇2次,速尿4次,病情未见改善,尿量减少至300ml/日,病人表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渐至精神昏愦说胡话,发狂,发躁,体温腋表上升至40.5 度,手足出汗,3天未解大便,尿极少,一日不足200ml,肩背、臀部出现紫斑。
? ??
曾用甘露醇粉25 克口服,隔1 小时1 次,日2-3 次,连用两日,排大便3次,量不多,且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身上紫斑增多,病情未见明显改善,病人狂躁谵语,神志不清醒。改用桃红大承气汤加水蛭、土鳖虫和消瘀散50 克,大黄用至60 克,芒硝20 克。一剂后,病人连泻三次,开始安静,体温降至38 度C。连续用药5天,病人全身瘀斑消退,小便增至2500ml/日,神志清醒,转入多尿期。
例4:黄xx,女,42 岁,农村妇女,发病5天,因头晕眼花,鼻出血,皮下紫斑入院,急性病容,面部潮红,浮肿,球结膜充血,软腭,颈项,腋下,两臂内侧现较多出血点。针孔周围瘀斑。体温腋下37.6 度C,心率100 次/分,率齐,血压60/40mmHg,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经用阿拉明后,血压回升至100/50mmHg,但尿量减少,日仅200ml 以下,经扩溶处理,第三日血压升至160/90mmHg,颈静怒张,用利尿合剂,尿量未增多。第4日凌晨出现呼吸急促,60 次/分,咳嗽,并有粉红色泡沫,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心率160 次/ 分,提示有急性肺水肿发生的征象,立即停止输液,并以毒毛旋花子甙K0.25mg+50%葡萄糖40ml 静脉推注,非那根50mg 肌注,肢体交换使用止血带,仍未见效。2 小时后,静脉放血200 毫升,患者稍感舒服,20 分钟后症情又反复加重,2 小时后再用毒毛旋花子甙K,氨茶碱0.25 克,非那根50 毫克,酒精泡沫输氧,仍不见病情改善。
? ??
改用中药葶桃承气汤,大黄1两,芒硝4钱,桔梗3钱,瓜娄4钱,川贝3钱,葶历子2钱,红枣5枚,甘草2钱,桃仁3钱,到傍晚,病情加重,病人烦躁,说胡话,神志不清,中医会诊,病人呼吸急促,气短,胸口按痛,咳嗽,口吐白沫,神志恍惚,循衣摸床,郑声呓语,舌青暗,苔白润,脉细数微弱,证属寒实结胸,一次口服桔梗白散(巴豆霜500 毫克,川贝母1000 毫克,桔梗1000 毫克),服药后40 分钟,病人又呕又吐,大泻不止,总量约排出5000 余毫升,病情缓解,第二天开始有小便,仍腹泻,嘱服冷米汤,腹泻止。后转多尿期,病情稳定,15 天后出院。
? ??
例5:李XX,男,46 岁,发热恶寒,头痛,腰痛已6天,入院时检查蛋白3+,经用西药平衡盐等治疗,病人出现头昏,呕吐,尿量明显减少,口渴但饮不多,经查血肌酐223umol/L,血尿素氮12mmol/L,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与少尿期两期重叠病人,用导泻法2 天后,尿量不见增多,每日总量仅800 毫升左右,尿蛋白仍3+,血肌酐反上升到360umol/L,血尿素氮14mmol/L,病人发热38.5 度C,恶寒,恶心呕吐,烦躁汗出,肢凉心悸,少腹胀满,小便短少,改用中药五苓散治疗,桂枝10 克,泽泻10 克,猪苓15 克,茯苓15 克,白朮10 克,并合用救肾液(观音藤酊)100ml/日,当日小腹胀满改善,小便增多,连用4天后,每日小便达2000ml,尿蛋白+,血尿素氮降至8mmol/L。后转多尿期治疗14 天康复出院。
? ? ?
是用伤寒法治疗几例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介绍。实践证明,应用伤寒法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往往可出出奇不意之效。
? ? ?
体会:
?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主要有:感染毒血症(发热期);血管循环功能障碍(低血压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以及上述病变消退(恢复期)。构成五期临床表现,十分有意思的是,伤寒论的397 法,113 方的证治,与流行型性出血热的五期临床表现,有许多相类似、相对应的情况。
伤寒论的太阳经证的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背痛腰痛,骨节疼痛,衄血,面赤缘缘等,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毒血症所致的”三红”、”三痛”症的表现十分相近。
? ??
伤寒的蓄水证、蓄血证,以及伤寒郁阳化热传里的少阳,阳明经证腑证的壮热,烦渴,小便不利,小便难,呕吐,小便自利,小便多,神志昏愦,詀语,腹胀,不大便等证象,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少尿期,多尿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非常类似。
?
? ?
风寒阴邪,伤阳入里,内传少阴,太阴,厥阴的经证,腑证,但欲寐,脉微细,厥逆肢冷,神昏郑声,腹泻呕吐,面赤吐血,便血,下利清谷等,与流行性出血热血管循环功能障碍的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十分近似。
? ? ?
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说:张仲景宗族200多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死亡了140余人,其中上百人都死于同一种"伤寒"类的疾病,可见这种"伤寒"类疾病,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恶性传染病。这一点,我们从历史文献亦可查到。?槽集诠评、卷九、说疫气?说:建安时期"疫气流行,家家有殭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殁,或覆族而丧"。明白地告诉我们,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正是疫病流行的时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正是一部专论流行性出血热或者类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的专著。这点有待我们继续应用伤寒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去发掘、去证实。
? ??
应用伤寒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和中医教科书中应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防治春温、风温、暑温、秋燥、湿温等温病类的传染病,告诉我们,在现代传染病中,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分析,至少有伤寒和温病两种不同性质类别的传染病。在今后应用中医方法防治传染病时,一定要仔细研究这种传染病症候表现,要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去辨明它属伤寒范畴,还是属温病范畴,或属其它甚么范畴,弄清楚其中医的病因,病机,建立起证、理、法、方、药、护、食、养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遵循中医科学的自身规律,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医疗效果和质量。
? ??
张仲景在2千年以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后世温病学家继承了张仲量的这种治学精神,运用张仲景论治伤寒病的方法,研究明清以来传染病的证象表现的特点,创造出了对温病类传染病防治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的体系,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现代中医药工作者需要学习和继承的精神。
当前细菌、病毒变异产生了许多超级细菌、病毒,原有的抗生素不能解决问题,这给我们中医药提出了新的课题。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为我们启示了一条新的思路。希望各有关方面为中医药防治新的超级细菌、病毒引发的疾病创造条件。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人员也应该学习张仲景、叶天士、吴又可、薛白生......等先辈医学家的精神和方法,按中医药学自身和科学规律和辨证论治的体系,去研究现代超级细菌、病毒所引发的新的疾病的"证"或"证象"的性质、特点、变化规律,从中发现和总结出新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670325763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