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慈禧医案中经方之运用
经方主要是指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这些方剂大多用药简练、疗效显著,直到今天仍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清代御医在临床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方面,具有说理透彻、认证准确、立法谨严、治病求本,宗经旨而述新意的特色。
其中运用经方的经验十分丰富。这些对今天的临床来说,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下面仅将慈禧(那拉氏)病案中有关应用经方的案例选录数则,稻加评论,以见一斑。
经方调胃承气汤之运用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张仲元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有力。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谨拟古方调胃承气汤调治。
酒军八分 元明粉六分 甘草五分?水放数沸,空心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一书,为阳明泄下实热之轻剂。方中酒军泄热通便,元明粉软坚导滞,甘草和中补脾,三药台用,具通便软坚、泄热和胃之功效。
本家用调胃承气汤,旨在治疗目赤不爽、食后嘈杂诸症。
目赤之发生,多由火毒热结、邪热上攻所致。食后嘈杂,则有火、气、痰浊等不同病因。慈禧平索胃火偏盛,常患积滞不畅之疾,胃热内蕴、波及于肝。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通滞,冀热去滞通,而目赤、嘈杂诸症可平。据次日脉案“脉象巳缓,诸症渐轻”可知药已收效。
本案主治者张仲元,当时任太医院院判(相当子副院长),医理精深,当时慈禧年事已高,院判仍能无所顾忌,为治病之根本,硝黄之属,亦辄投之。可见宫中治病,实以疗效为上。
又如:“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酉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寸关弦数,右寸关滑数。肺气欠调,肝胃郁热未清,谨拟清肝化滞热法调理。
溏瓜蒌三钱 研花粉三钱 羚羊一钱酒芩一钱 桔红八分 酒军—钱后煎 元明粉八分后煎 灯芯一扎 引用淡竹叶一钱”
此为太医院院使(院长)庄守和、左院判张仲元、右院判姚宝生三人会诊脉案。
其脉象左关弦数是为肝热,右寸关滑数当属肺胃积滞蕴热,故治疗以清肺胃积热为重点。
处方中溏瓜蒌上清肺胃之积热而化痰,下润大肠之燥结而通便,天花粉化痰养胃而生津,酒芩清肺热而泻大肠火,桔红润肺化痰,诸药共奏消肺火而祛痰浊之功。
本方用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则重在通便并清大肠实热。
方中重用羚羊取其力专,清肝经之热邪。至于灯芯、竹叶两味,可清利热邪下行。是方配伍堪称严谨,故当收效。
据次日脉案“脉象见和”,则减方中清肝、泻下之品,而专克肺胃之痰浊,渐次收功。足证宫中用方并非和平惟补而巳,乃是因证施方。
经方四逆散之运用。
“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力钧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弦急,右关濡滑。肝旺由于胆热,胃实由于脾湿。置气稍开,拟用舒肝和胃之法调理。
杭白芍一钱 生枳壳一钱 南柴胡八分 粉甘草八分 百沸汤煎数沸。
公丁香末二分、冲 去渣服。”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主要治疗热厥症。该方具解表和里,疏肝理碑、宣达枢机之功。
方中柴胡、枳实(壳)能升能降、能开能泄;芍药、甘草能收能敛、能舒能和,寓升降开阖之妙。以本脉案而论,左关弦急,自是肝旺;右关濡滑,应有脾湿,故以四逆散疏肝理脾。而以公丁香冲服者,取其温胃行气之效。
经方之运用在于识证。御医力钧之辨证用方颇有见地,故次日脉案已有“脉息左关弦而不急,右关滑而不濡”之记载。药已见效,遂专调脾胃,以平胃疏肝之品收功。
经方真武汤之运用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四酉刻,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弦而稍劲,右寸关滑,中取鼓指,食后嘈杂,头闷目倦,有时作呕,腹中水响,大便尚泻,身肢力软。总由中气郁遏,脾不化水,大肠有寒,不能熟腐水谷所致。谨拟仍以真武汤加味调理。
茯苓六钱 于术二钱 糯米汁灸 川附片八分 灸生杭芍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引用生姜二片 川附片同甘草煮熟,入余药同煎。”
真武汤中附子辛热,可温经散寒,白术甘温,功能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生姜温中散寒,芍药和血益阴,故具温阳化水之功。
本脉案载用真武汤治慈禧所患腹泻,腹泻之成因虽多,脾胃是其关键。脾阳之旺衰与肾中真阳休戚相关,肾之命火可助脾胃运化;若命火不足,则脾阳不振,无以“腐熟水谷”,则可致泄泻发生。且“肾为胃之关……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景岳全书》)。
慈禧当时年过古稀。平素脾胃弱,年暮之时,肾阳自是不足。命火衰微,无以助脾,故常作泄泻。以脉象分析,肝木较旺,脾受湿困,肝木克及脾土,命火又无功脾阳,故其病之关键当在中州。泄泻已成,应以补肾火、助脾阳为要务,因之,以真武汤加昧为治。以期肾阳得复,脾阳得助,运化如常,而泄泻可止。
经方等苓桂术甘汤之运用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施焕请得皇太后脉左关弦缓,右关外弦内软,寸尺略带迟象。夜间尚有水泄,胸旁两胁亦尚有水气作鸣。夜本阴胜,凡饮动阳衰,必扶阳以济之。又治饮先取辛甘,欲其动也。后用温和,乃可平复。
苓桂术甘汤乃洽饮之正方。拟用附片、粳米,庶可望饮邪平服,水不再逆矣。谨拟上呈。
云苓五钱 炙草二钱 肉桂三分去皮、白蜜煎 川厚附片五分 盐水制 于术三钱 佩兰梗叶二钱 黄糯米炒
先煎附片、炙草,待附片熟后,加药同煎,熟时加粳米一把,滚二、三沸即取汁用。”
此为受荐入宫名医施焕给慈禧治病的脉案,距慈禧驾崩仅半月余。当时慈禧年迈体弱,脏腑均有虚损之象。前日用真武汤后,脉象改善,左关已有缓象,右关亦较平和。而寸尺略带迟象,自是心肾阳气不足之证。
故施焕权衡之后,取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温心阳、化饮邪,并仿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意,温肾和胃,去腹中之寒,立方用药均与证候契合。
施焕于光绪三十四年前后入官。本案记述清晰,病机分析精当,论治确切,可见造诣甚深。
本文摘自:《清代宫廷医话》,作者:周文泉。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