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陈明、谷严芳、张清苓分别对古今中外有关猪苓汤证治疗有效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陈氏通过统计认为排在前6 位的症状依次为:小便不利, 腰酸痛, 口渴, 心烦失眠, 尿血, 神疲乏力;张氏统计结果认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前5 个症状分别是:小便不利, 心烦失眠, 腰酸痛, 口渴, 尿血等;而谷氏等的结果认为排在前5 位的症状依次是:小便短少, 口渴, 血尿, 腰痛, 发热等。三者的统计结果大同小异, 与伤寒论原文比较, 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失眠、发热皆与之相同。因此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失眠、发热这四个症状应作为猪苓汤证的辩证依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小便不利范围较广, 它包括了尿频, 尿急, 尿痛, 小便不禁以及尿后余沥不尽等。(REF:全世建,曾庆波,李政木.猪苓汤研究综述[J].中医药通报,2004(05):57-60+62.)
猪苓汤证的病机是: 阴虚有热, 水液内停。其证候表现为心烦不得眠, 渴欲饮水, 咳嗽而呕,下利粘滞, 腰酸痛、腿软乏力, 小便频急短赤或有尿道热疼, 尿血。舌质晦淡而红, 苔薄黄腻或滑,脉细数或细弦,以此为指导, 运用于临床,曾治愈诸如急性膀胱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等多例患者。(REF:张长恩.猪苓汤证探究[J].北京中医,1990(05):40-42.)
此证本属“阳明热证”下后热陷膀胱水气内停的一种变证,即变为不是“阳明热证”的一种“证”。其实,归属阳明病的这种认识是受柯韵伯的影响,柯氏称“栀子汤所不及者,白虎汤继之;白虎汤所不及者,猪苓汤继之,此阳明起手之法。”大多注家对此说推崇备至,我是不赞成的。阳明“起手”,怎能“起”到下焦膀胱病呢?病在膀胱的水气病,又怎能与病在胃肠的燥化病相提并论呢?真正体现阴虚停水的猪苓汤证是在少阴病中(319条)论述的,属少阴热化的证型之一。而阳明病篇的猪苓汤证,在症状上并没有反映出“阴虚”的病机。所以我体会,仲景于阳明病篇列出猪苓汤证的本义,不在223条的证治,而在于224条的治禁。224条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以“渴”为辨证指标揭示出治禁。在仲景看来,发汗与利小便是导致律液外出阳明燥化的重要缘因,于很多条文中论述了小便利与大便硬的病理联系,所以仲景于此强调类似猪苓汤一类的方药,在阳明病,尤其“汗出多而渴”的情况下,应当禁用。揭示了阳明易从燥化的病理特性及严防伤津的治疗特点。(REF姜建国.试析《伤寒论》阳明病篇猪苓汤证[J].中医杂志,1990(11):58-59.)
猪苓汤......究其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少阴为心、肾两脏, 肾主水, 若肾阴虚,一方面肾气不充,失于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内停;而另一方面肾阴不能上济心火, 而心火亢盛, 火热之邪与停聚之水相互搏结而水热互结。水热相搏, 不能气化, 阴津不布, 加之热邪伤阴, 可见口渴欲饮;水热之邪下渗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行, 则见小便不利;泛滥中焦,下渗于肠, 则为下利;上攻于肺则咳;中犯于胃则呕;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则不寐。(REF:朴恩希, 谷浩荣, 贾春华. 五苓散方证与猪苓汤方证辨析[J]. 吉林中医药, 2011(1):63-65.)
猪苓汤证病机有阴虚说于理欠当……首先,考《伤寒论》原文,猪苓汤证并无明显阴虚的表现,该证之“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等原可由水热引起。如《伤寒沦》第71条五苓散证便有“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表现,此为水邪内停所致。所不同的是,猪苓汤证为“发热”,五苓散证仅有“微热”,二方虽主治水邪,而猪苓汤证偏于热则明矣。又如阳明温热发黄证虽无阴虚,也有类似猪苓汤证的表现,如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发热,心中懊侬等。笔者认为二者的区别有两个方面,从病机上比较,发黄者偏于湿且热邪较重,猪苓汤证偏于水饮而热邪较轻;从症状上鉴别,一为有无发黄,二为汗出与否。阳明湿热发黄证或无汗或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而猪苓汤证从“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可知汗出较少,而“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若再根据猪苓汤证其他水邪之表现如下利、咳、呕等则更可明辨矣。由上可知,猪苓汤之症状本身便可由水热所致,并无阴虚的征象。故《医宗金鉴》在注释少阴篇猪苓汤证条时云:“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既然猪苓汤证原文并无明显阴虚的表现,又当如何解释方中运用阿胶呢?笔者认为,仲景运用阿胶,并非本证原有阴虚,乃恐利水伤阴而设。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阳明病》中所云:“用阿胶者,因太阳之府原与少阴相连,恐诸利水之药或有损于少阴,故加阿胶大滋真阴之品,以助少阴之气化也。”因第224条猪苓汤之禁忌已经明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猪苓汤利水之力较强,既然“汗多胃中燥”之胃阴虚证己在禁用之列,下焦阴虚之证焉可应用?可见,方中运用阿胶,并非本证原有阴虚。另外,除上述阿胶的功能外,方中之猪苓、茯苓、泽泻均为淡渗利水之药,滑石利水清热,因而本方乃仲景为利水清热而设其理已明。至于后世医家用来治疗阴虚水热互结之证,属据方药组成而灵活运用,并非仲景原意。(REF:张雪亮.猪苓汤证病机辨[J].中医杂志,1989(06):59.)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670325763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