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转载自《经方亦步亦趋录续》版权归黄仕沛老师所有
罗女士,25岁,省医院ICU麦医生之夫人。?
2013年2月19日来诊。当日广州天气暖和,气温22℃左右,但见其穿着羽绒大衣,仍自诉恶寒,缘发热已经4天。并胸闷、口渴,伴舌面溃疡,饮水食粥也觉疼痛,无头痛及骨节疼痛。曾服西药未效,故欲中西并进。察其舌面,见舌尖糜烂成片,唇红,脉弦数。遂处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处方如下:?
柴 胡45克 黄 芩20克 党 参15克 法半夏24克 ?干 姜6克 ?大 枣?12克 甘 草?30克 石 膏?60克(包煎)黄 连?6克?
嘱温服,服后啜热稀粥1碗,盖被取汗,复渣再煎,日服2次。?
问曰:“可否再服西药?”吾答曰:“无须矣。”?
当晚9点10分,麦医生来电谓:“已经服药2次,口腔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发热38.8℃,并见寒战。”余问:“有否汗出?有否啜热稀粥?”答曰:“未有汗出,因口腔溃疡,不能热食。”嘱其立即再煎1剂,尽量热服,置暖水袋于被窝中,务求取汗。并告知其病在少阳阳明,“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退热当在下半夜。?
翌日晨早来电谓:“昨晚午夜一时许汗出,渐渐热退,今晨已无热,仍熟睡未醒。”嘱今天再煎1剂,务清尽其余邪。?
下午4点30分来电谓:“今天没有再发热,恶寒已罢,精神好,未有大便。”嘱明天按原方去柴胡,加大黄10克。?
沛按:虽注家多认为小柴胡汤非发汗之剂,但如《伤寒论》第148条所说,少阳为“半在里半在外”,在外当然宜以汗解之,第101条又有“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第149条亦有同样论述,愚总觉此方仍应是发汗之剂,此方将息之法仍仿桂枝汤,所谓“少阳不可发汗”又当活看。?
记此案时,适一加拿大张姓中医,好经方,回穗过春节,其父患肾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透析治疗。当日(20日)傍晚突然寒战高热,怀疑造瘘口感染。张生曾阅《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托友人联系到我。电云其父恶寒发热,是否病属太阳未敢妄断,恳余即往定夺。遂搁笔,至医院诊视病人。刻诊患者神清,左手桡动脉为透析用瘘口,高热未退,傍晚时曾寒战,现虽盖厚被仍觉冷,面稍赤,口苦口干,无汗,无咽痛,也无头痛骨痛,右脉弦数。遂处小柴胡汤加石膏、连翘,柴胡用50克。张生问:“无汗何以不用麻黄汤?”余曰:“麻黄汤证当有骨节疼痛。大青龙汤证更有烦躁。今患者口干苦而无骨痛,与《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之证相符,故宜小柴胡汤。”
?张医生次晨来电,诉患者服药后午夜汗出,恶寒罢,热渐退。?
莉娜按:《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第149条可见,半夏泻心汤证是小柴胡汤证的变证。?
半夏泻心汤本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去生姜易干姜,便是半夏泻心汤。当然小柴胡汤的基方是柴胡甘草,没了柴胡就不复再是小柴胡汤了。柯琴《伤寒附翼》提到:“泻心汤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半里证,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的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痛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助以壮少阳之枢也。”充分说明了从小柴胡汤到半夏泻心汤的演变。?
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基础上,甘草由三两加至四两。仲景炙甘草汤、桂枝人参汤也是用四两甘草,这个量相比其他方是比较大的。?
此方原是治疗“下利”的,在《金匮要略》还有一条是用来治“狐惑病”的,也就是现代的白塞氏病,口腔溃疡是白塞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此方治疗口腔溃疡,主要靠甘草,甘草有抗炎和黏膜修复作用,《验方新编》治疗脱疽的主方四妙勇安汤就用大量甘草。?
此案发热伴口腔溃疡,而且没有麻黄类方的骨节疼痛症状,所以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