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证分阴阳,再辨六经,次及方证,何病可遁?而辨阴阳及真假,医者出手之功夫!
郑氏钦安,精通易经、内经、伤寒,不囿世俗,以证为凭,只在阴阳两纲求根本,不于诸病明目寻枝叶,执简驭繁,纲张目举,为至要大法!
一、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本段所举阳虚病情,笔者多年临床考验,确信其真。凡有这类病情的几种,即用扶阳抑阴之药加减配伍施治,都能应手取效。凡没有这些病情可凭的火症,都是实火。但又有近似实火的阳虚症,如郑氏所举的面赤如朱等几种,外虽现一切火象,却不可误认为实火,必须细心辨认。只要有所举阳虚病情可凭,仍当用扶阳抑阴之药施治。
郑氏谓: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是有特点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以其皆同种而异名,同具辛、热气味而有毒,须制熟始可用,确为治下焦阳虚的要药。至硫黄亦大热纯阳,能补命门真火不足,龙绘堂《蠢子医》并谓:“硫黄原是火之精,一切湿热它能清。”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内服,惟张钖纯善用之,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
“十馀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笔者亦常用硫黄为人治病,凡命门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后用于汤药或丸药。其法以萝卜剜空,入硫黄在内,合定,放锅内煮二小时,去其臭气;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时亦可。患者刘××,食不下,饮水都吐,经检查为贲门癌,必须手术切除。笔者诊断为哽噎病,阳虚症状明显,命门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克至30克,服药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复发,足证硫黄功用,尚可推广。
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系阳虚不能统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属确见。笔者常本“齿属肾”之义,用四逆汤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显著效果。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郑氏指为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肾水肾火,确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对治此种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带咸味,气喘促,恶寒,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无不应手辄效。
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认为火大,郑氏指出有阳不化阴,亦即阴结。笔者师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汤合半硫丸加肉苁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真火,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又佐半夏之降浊。故半硫丸向为治阴结之良剂。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
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附:
阳虚证之病机与症状总结
(一)阳虚证体征
1、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衣着每多于常人。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又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2、“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赤色主火,白色主寒。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舌淡、苔白、爪甲暗。
3、阳主动,阴主静。观其动静,以别阴阳。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二、阳虚证分类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1、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
2、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辩证要点有三: (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3、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4、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三、阳虚证易患病类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1、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
汗为心之液。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肺主表,主津。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肾主水,司二便。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2、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3、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
脾阳虚:恶食生冷,腹胀,便溏,阴黄。
肺阳虚:畏冷怯风,自汗,多尿。
肾阳虚:形寒肢冷,嗜卧懒动,夜尿频。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