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皮肤病的种类虽多,但他们之间都存在着病因上的共性,所以在治疗上就存在着用药的规律,笔者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它们的病变基础就是“风”风性善行数变,符合皮肤病此起彼伏的病理特性,而“风”在病因学上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者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它邪气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内风则有火热化风,五脏与五志之极皆可化火生风,阴虚、血虚、可以虚风内生,而气虚阳虚,则无力抗邪常可致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所以在诊治皮肤病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内外的因素而灵活用药。
皮肤病用药的基本规律如下:
风热:浮萍、薄荷、防风、牛蒡子;
风寒:麻黄、桂枝、威灵仙、白芷;
湿分层次:
1.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砂仁、用于皮肤病初起,渗出液不多,痒感不重,小儿和老年人等。
2.辛温散湿:苍术、海桐皮、赤石脂,适用于潜在性丘疹较多,剧痒难忍,病在肌腠者。
3.淡渗利湿:茯苓、泽泻、滑石等,适用于湿邪下趋,病位在下阴部及下肢等处。
分脏用药:
病在肝:合欢皮、百合、夜交藤、条达安神;
病在脾:山药、玉竹、条参、玫瑰花等,扶理脾气;
病在心:莲子心、柏子仁、琥珀等,清心镇静;
病在肺:肺风:病变初期,仅见炎性丘疹、丘泡疹和皮肤油腻,责之肺经风热,可选轻宣之品,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焦山栀等;
略久脓疱出现或较多,皮肤欣红明显,表明热化为毒,当选清心之药,如莲子心、连翘、金银花、凌霄花等;
若见结节、囊肿,乃至瘢痕重证,为毒热与痰瘀互结,应加化瘀散结之品,如浙贝母、甲珠、皂剌等;
注意表里用药:如肺热不论在哪一阶段,均可加入通畅肠腑的药物,如酒大黄、紫苑、杏仁、桔梗等;
经络用药:
督脉药:多为阳刚药,如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附子、肉桂、川椒、干姜、细辛、藁本、锁阳、巴戟天、肉苁蓉、牛、羊、猪骨髓等;
任脉药:多为血肉填阴药,如龟板、鳖甲、鱼胶、知母、黄柏、玄参、熟地、紫河车、紫石英、人乳、何首乌等;
冲脉药:多为利气通络药,如玄胡、川楝子、香附、郁金、降香、充蔚子、乌药、青皮、小茴香、桃仁、当归等;
带脉药:多为固摄下元药,如五味子、山药、芡实、金樱子、覆盆子、桑螵硝、当归、白芍、续断、龙骨、升麻、艾叶、甘松等;
二跷药:升阳:麻黄、防风、炙甘草、苍术;
养阴:知母、黄柏、酸枣仁;
祛风湿,强筋骨:虎骨、玄胡、南星、甲珠、肉桂。
皮损用药:
丘疹为主:不论新久,皆从肺治,宜轻宣疏散,常用用花类药物,如抗菊花、野菊花、金银花、槐花、厚朴花、红花、款冬花、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鸡冠花、辛荑花、荷花、白扁豆花等,这是因为花类药质地轻扬,大都能宣能透,具有轻而扬之的功效。
以斑为主时,当辨颜色而治:
白斑为气血违和,治宜从肝,法拟疏达,药用柴胡、当归、川楝子、乌药;
红斑为营热燔灼,治宜从胃,法宜清营凉胃,药用生石膏、紫草、知母、白茅根;
紫斑为火毒炽盛,治宜从心,法拟凉血化斑,药用牛角粉、绿豆衣、生地、炒丹皮、银花炭;
黑斑为肾亏本色外露,治宜从肾,法拟温补肾阳,药用附片、肉桂、菟丝子、巴戟天、大熟地;
脓疱:未溃为毒热,己溃为毒湿,前者从心宜解毒,药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莲子心;后从脾,治宜化湿,药用白藓皮、茵陈、生薏仁、赤小豆;
皮损在四肢,治在脾,药用苍白术、炒扁豆、茯苓;
皮损在躯干,治在肝与脾,药用川楝子、郁金、焦山栀、赤苓、陈皮;
皮损在二阴:治在肝与肾,药用炒龙胆草、泽泻、柴胡、沉香;
皮损在头面:多从风热论治,药用浮萍、蝉衣、大青叶、玄参等;
配对用药:
皮损以水泡为主者紫草配茯苓;
皮损以血泡为主者,紫草配红花;
瘙痒限于阴囊者,杜仲配沉香;
皮损限于女阴者,杜仲配小茴香;
皮肤欣热剌痒者,浮萍配生石膏;
痒如虫行者,浮萍配白茅根;
另如一厚一薄的赤芍配川芎,治带状疱疹神经痛;
一表一里的柴胡配黄芩,通治皮肤瘙痒;
一阴一阳的熟地配苍术,主治掌跖脓疱病;
一寒一热的黄连配肉桂,治口舌生疮;
一轻一重的蝉衣配生石膏,治夏季皮炎;
一开一合的菖蒲配何首乌,治圆形斑秃
分过敏源用药:
解鱼毒:苏叶、陈皮、蒲公英;
解肉毒:鸡内金、蒲公英、山查;
解蟹毒:乌药;
花粉:薄荷、虫蜕
烟尘:玄参、射干;
酒毒:葛花、枳具子;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倘能辨证精确,再结合上述诸法,对于皮肤病来说,是不存在绝症之说的。
中医五脏用药精髓
肺脏
(1) 肺气不足: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 肺阴不足: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 风寒束肺: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 风热犯肺: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 肺寒咳喘: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
(6) 肺热咳喘: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 心气不足: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 心阳虚: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 心阴不足: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 心神不安: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 心血淤阻: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 痰迷心窍: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
(8) 心火亢盛: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
三肝脏
(1) 肝气郁结:柴胡,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 肝阳上亢: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 肝火上炎:黄连,夏枯草、青箱子。
(4) 肝风内动: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 肝血虚弱: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
四脾脏
(1) 脾胃湿热: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 脾胃虚寒: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
(3) 寒湿困脾: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 脾气下陷: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
五肾脏
(1) 肾阳虚: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
(2) 肾阴虚: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3) 肾气不固:益智仁、芡实、覆盆子、莲须、金樱子、五味子、龙骨、。
(4) 肾不纳气:沉香、破故纸、胡桃、葫芦巴、五味子、蛤蚧、磁石、。
(5) 肾湿热下注:石韦、萹蓄、滑石、木通、瞿麦、泽泻、车前子、海金沙。
【 用药学问】
1、肝
补肝阴:山萸、枸杞子、地黄、五味子、首乌、阿胶、沙苑蒺藜、白芍。
敛肝气:枣仁、乌梅、木瓜、龙骨。
疏肝气: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气:三棱、枳实、青皮。
散肝风:钩藤、桑叶、菊花、薄荷。
泻肝经湿热:龙胆草、连翘、土茯苓。
散肝热:草决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凉肝血:生地、赤芍、紫草、侧柏叶、白茅根、怀化、丹皮,熊胆。
破肝血:桃仁、莪术、五灵脂、血竭、鳖甲、归尾、益母草。
2、心
补心气:龙眼肉、茯神、五味子。
补心血:生地、当归、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枣仁。
泻心热:黄连、木通、灯心、连翘、竹叶。
凉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气:菖蒲、远志、安息香,随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镇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龙齿、朱茯神。
3、脾
补脾:白术、大枣、山药、党参、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红豆蔻,砂仁。
温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气:山楂、神曲、枳壳、陈皮。
散脾湿:防风、苍术、厚朴。
燥脾湿:白术、苍术、红豆蔻、伏龙肝、川椒、陈皮、蛇床子。
渗脾湿:茯苓、芡实、扁豆、山药。
升提中气: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补肺阴:北沙参、麦冬、百合。
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
降肺气:旋复花、杏仁、苏子、马兜铃、葶苈子。
敛肺气:五味子、乌梅、诃子、粟壳。
散肺寒:麻黄、紫苏、生姜、青葱、丁香。
清肺热:石膏、贝母、知母、黄芩、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
5、肾
滋肾阴:熟地、阿胶、龟板、女贞子、枸杞子、首乌、桑椹子、核桃肉。
温肾阳:菟丝子、巴戟、肉苁蓉、锁阳、鹿胶、狗脊、海狗肾。
补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芦巴、淫羊霍、蛤蚧、雄蚕蛾、补骨脂。
固肾: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诃子、五味子、龙骨。
泻肾火:知母、黄柏、丹皮、生地。
泻肾湿:土茯苓、苦参、防己、木瓜。
6、三焦
补上虚:人参、黄芪、龙眼、桂心。
补中虚:白术、山药、炙草、大枣。
补下虚:附子、肉桂、地黄、枸杞子。
泻上火:连翘、黄芩、栀子、生地。
泻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龙胆草。
泻下火:黄柏、知亩、丹皮。
7、胆
散胆热:柴胡。
泻胆火:龙胆草、青黛、大青叶。
温胆:枣仁、山萸、半夏。
镇胆:龙骨。
8、胃
补胃:大枣、黄芪、山药、甘草。
养胃阴:扁豆、玉竹、沙参、麦冬、石斛。
升胃气:葛根、升麻。
降胃气:枳壳、半夏、陈皮、瓜篓。
温胃:良姜、益智仁、砂仁、乌药、荜拨、丁香。
清胃热:石膏、石斛、花粉、芦根、蒲公英、贯众、大黄。
泻胃湿热:扁蓄、木瓜、茵陈。
9、大肠
补大肠:淫羊霍、韭菜、诃子肉、百合。
温大肠:破故子、胡椒。
清大肠热:黄柏、知母、生地、地榆、白头翁、连翘。
开大肠热结:大黄、芒硝。
开大肠寒结:巴豆霜、硫磺、川椒。
润肠燥:当归、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苁蓉、郁李仁、蜂蜜。
涩大肠:诃子、御米壳、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肠
宽小肠气:小茴、橘核、荔枝核。
泻小肠湿热:木通、海金沙、瞿麦、苡仁、赤孚凌、防己。
11、膀胱
补膀胱气:肉桂。
温膀胱气:吴萸、乌药、茴香。
清膀胱湿热: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滑石。
二、 气血病证常用药
1、气
补气:黄芪、人参、白术、山药、鹿茸、炙草。
行气:陈皮、香附、木香、乌药、香橼皮、川楝子。
破气:枳实、青皮、陈香、厚朴、山甲。
降气:旋复花、瓜楼市、葶苈子、莱菔子、杏仁。
宽中:藿香、槟榔、大腹皮、吴玉、乌药。
敛气:龙骨、芍药、乌梅、粟壳、枣仁。
固气:覆盆子、莲须、金樱子、龙骨、诃子、牡蛎。
辟恶气:雄黄、熏香、苏合香、樟脑。
镇坠:用于气浮。磁石、铁粉、代赭石、珍珠、龙齿、辰砂。
2、血
补血:熟地、当归、白芍、首乌、阿胶。
活血:归尾、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五灵脂、乳香、没药。
破血:桃仁、刘寄奴、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虻虫。
凉血:犀角、生地、赤芍、白茅根、射干、侧柏叶、紫草。
止血:三七、仙鹤草、藕节、白芨、大小蓟、棕榈炭、血余炭、蒲黄炭。
三、 六淫病证常用药
1、风
祛风:荆芥、菊花、蒿本、钩藤、全虫、蜈蚣、蛇蜕。
散风寒: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细辛、葱白。
散风热:桑叶、菊花、荆芥、薄荷、蝉衣、蔓荆子。
祛风湿:防风、秦艽、羌活、独活、豨莶草、桑寄生、海桐皮。
祛风湿痛:川乌、草乌、威灵仙、海风藤。
通关:皂角、樟脑、苏合香、细辛、麝香、冰片、山甲。
2、寒
祛寒:白豆蔻、红豆寇、良姜、干姜、荜拨。
逐寒:吴萸、益智仁、小茴、葫芦巴、仙茅、川椒、炮姜、乌头。
温阳:附子、肉桂、干姜。
3、暑
清暑邪:藿香、佩兰、泽兰、青蒿、荷叶。
散暑湿:扁豆、苍术、厚朴、紫苏。
散暑湿热:香薷、木瓜。
利暑湿:滑石、猪苓、泽泻。
养阴生津:乌梅、麦冬、五味子、生地。
4、湿
散湿:藏猪、厚朴。
渗湿:茯苓、扁豆、通草、泽兰、海螵蛸、土茯苓。
泻湿热:茵陈、苦参、扁蓄、瞿麦、黄芩、车前子、木通。
逐水:商陆、芫花、大戟、甘遂、蛄蝼。
5、燥
润燥:胡麻、冬葵子、肉苁蓉、蜂蜜。
软坚:海带、昆布、牡蛎、蛤粉、芒硝、蛰虫。
6、火
泻火: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知母、龙胆草。
补火:肉桂、附子、白术、干姜。
7、痰
散风痰:南星、皂角、白芥子、僵蚕、白附子、菖蒲、天麻、前胡。
化寒痰:半夏、陈皮、百部、紫菀。
清热痰:花粉、贝母、竹沥、天竺黄、桑白皮、枇杷叶、射干。
消痰核:昆布、海藻、僵蚕、夏枯草、山慈菇、牡蛎。
四、其他各证常用药
1、咳喘
肺寒咳嗽:麻黄、苏子、生姜、紫菀、百部。
肺热咳嗽:枇杷叶、桑叶、瓜篓、贝母、黄芩、芦根。
干咳燥咳:川北、冬花、枇杷叶、麦冬、白茅根。
肺肾虚咳:紫河车、五味子、核桃。
久咳:冬瓜仁、桑椹子、丝瓜络、五味子、扁柏、百部、冬花、海浮石。
风寒气喘:麻黄、细辛、生姜。
肺热喘促:桑白皮、黄芩、石膏。
痰浊喘鸣:葶苈子、白芥子、厚朴。
水饮湿喘:白矾、皂荚、葶苈子。
气短虚喘:人身、黄芪、五味子。
2、疼痛
头痛:川芎为君,
太阳经用蔓荆子、
阳明经用白芷、
太阴经用半夏、
少阴经用细辛、
厥阴经用吴萸、
巅顶痛用藁本、
眉棱骨痛用羌活、白芷、黄芩。
风寒头痛:羌活、白芷、川芎、细辛。
寒痛剧烈:川乌、草乌、僵蚕。
风火头痛:黄芩、石膏、蔓荆子、钩藤、白芷、菊花。
痰瘀经络头痛:南星、白附子、半夏、全虫。
血瘀经络头痛:红花、桃仁、炮山甲。
虚阳上越头痛:钩藤、菊花、白芍、枸杞子、菊花。
肝火头痛:羚羊角、龙胆草、黄芩、丹皮。
头痛经久不愈:全蝎、蜈蚣。
气滞血瘀胸痛:红花、桃仁、三七、陈香。
痰浊瘀阻胸痹痛:瓜篓、薤白、半夏。
心阳不振胸闷痛:桂枝、赣江、附子。
肝风痰涌胸闷:竹沥、枳实、半夏。
胸中痞塞:实证用厚朴、枳实;虚证用芍药、陈皮;痰热用黄连、半夏。
胃脘寒痛:草豆蔻、吴萸、良姜。
寒积腹痛:附片、香附、良姜。
气滞腹窜痛: 木香、台乌、沉香、白芍。
血瘀腹痛:蒲黄、五灵脂、川楝子、元胡。
虚寒腹痛:桂枝、芍药、干姜、大枣。
腹痛肢冷:附子。
少腹冷痛:小茴、台乌、吴萸。
下痢腹痛:芍药、甘草。
下痢里急:芒硝、大黄。
下痢后重:木香、藿香、槟榔。
肝气郁结胁痛:沙参、当归、白芍、枸杞子、川楝子。
瘀血胁痛:当归、桃仁、红花、山甲、三七。
诸气刺痛:枳壳、香附。
寒湿腰痛:干姜、苍术、桑寄生、川乌。
湿热腰痛:黄柏、苍术、牛膝、防己。
瘀血腰痛:当归、没药、桃仁、红花、土元、牛膝。
肾虚腰痛:熟地、鹿角胶、川断、杜仲、补骨脂。
3、心悸
惊悸:茯神、远志、合欢皮。
血虚心悸:当归、枣仁、远志。
痰火心悸:竹沥、天竺黄、川北、茯神。
惊悸不安:珍珠母、磁石、龟板。
虚烦失眠:枣仁、夜交藤、柏子仁、丹深。
4、呕吐
食滞呕吐:神曲、麦芽、山楂。
暑湿呕吐:藿香、佩兰、竹沥。
痰饮呕吐清涎:桂枝、茯苓、白术、厚朴。
肝气犯胃吐酸:苏梗、黄连、吴萸。
5、眩晕
肝风上亢眩晕:天麻、钩藤、牡蛎、珍珠母、石决明。
肝肾阴虚眩晕:菊花、首乌、龟板、枸杞子、熟地。
失血眩晕:阿胶、首乌、熟地、党参。
痰浊眩晕:天麻、白蒺藜、半夏、南星。
6、黄疸
黄疸热重:茵陈、金钱草、山栀、大黄。
黄疸湿重:茯苓、猪苓、苍术、川朴。
阴黄肝脾肿大:三棱、莪术、鳖甲。
阴黄病久气虚血滞:党参、黄芪、当归、丹参。
7、出血
实热吐血:炙乌贼骨、鲜生地。
实热便血:槐花、地榆炭、荆芥炭。
实热尿血:黄柏、瞿麦、白茅根。
阴虚咳血:沙参、百合、海蛤粉。
阴虚尿血:龟板。
气虚便血:赤石脂、乌梅炭。
8、其他
不思饮食:木香、藿香。
胃阴虚不思饮食:石斛、沙参、麦冬、花粉、玉竹。
心烦口渴:茯苓、天花粉、乌梅。
虚热有汗:黄芪、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丹皮、地骨皮。
阳虚形寒肢冷:附子、肉桂。
肝风手足抽动:钩藤、石决明。
利关节:土茯苓,
下骨鲠:威灵仙
续筋:土别,川断,骨碎补.
开窍:麝,冰,蟾,苏,蒲.
回阳:姜,附.
退黄:金茵郁栀蓟豆垂
十二经用药心经问君何药
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
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 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推荐-中医寒症区分,三焦辨证
肚脐下冷凉〈叫〉宫寒!
肚脐上冷凉〈叫〉胃寒!
腰上冷凉〈叫〉带脉寒!
肩上冷凉〈叫〉胆不通!
手臂冷凉〈叫〉肺气虚!
颈部冷凉〈叫〉膀胱虚!
手背冷凉〈叫〉气不足!
大腿冷凉〈叫〉脾胃虚!
小煺冷凉〈叫〉肠胃虚!
二,人体背部反应: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畅!
下焦厚〈叫〉肾气不足!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