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大黄附子汤,方见《金匾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因原文有“胁下”、“偏痛”、“发热”等字样,使学者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用者不多。
其实不论是痛在胁下或在腹部,也不论偏痛或者不偏,发热或不发热,只要脉象沉弦或沉紧,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确诊是寒而且实者,便可放手使用。
大黄、附子,一般用量即可,而细辛则必须少则6克,多则9克。不能拘守“细辛不过钱”之说。
因为病理是寒结,寒不去则结不开,结不开则大黄无用武之地。附子走而不守,回阳散寒;细辛能深入至阴之分,通阳散寒,且有“辛以润之”的作用。
二药合用,使寒散结开,大黄才能通地道推陈出新。药物虽然简单,但配伍巧妙,所以效果显著。
余临床试用干寒实便结的腹痛证,其效果远胜于孙思邀之温脾汤。且温脾汤只适用于寒实腹痛,局限于胃肠道疾患,而大黄附子汤则不论是腹痛,或是胁痛,用之得当,都有显效。
余用此方治愈病例甚多,举几例印象较探者,简述一于下。
一 1955年余在石岭联合诊所时,一男性农民,年约四旬,腹痛时发,已数年。每痛时即伴有大便数日不通,脉沉紧有力。
出示其以前服过的药方,不外枳、朴、大黄、番泻叶等泻下药,其中有用大黄至24克者,也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畅,腹痛阵发如故。
余用温脾汤一剂,大便得下,疼痛缓解,但腹部仍不甚舒适。以后又剧烈发作,改用大黄附子汤,每味各用9克。
服后大便畅下一次,患者自述,粪便中有黑色粒状物,大者如黄豆大,小者如绿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数量甚多。且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在余离开诊所以前,约有一年的时间里,痛未再作。
二 1956年在威海市羊亭卫生所时,一复员军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频繁,心痛彻背,或连两胁,剧烈难忍,大便秘结,脉象沉紧。
自述在部队时即有此病,曾服过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及多种镇痛药,俱无效。复员后多方治疗,亦无效果。
余给予大黄附子汤一剂,即大便通畅,疼痛消失。
以后也曾发作,但和以前比起来,痛的程度大为减轻,间隔的时间也比以前长的多,每发作时用本方小量稍加理气药,即可止痛。
三 1958年余在灵岩寺中医进修学校讲课时,曾将此方的主治与用法,对学员作过介绍。
后来学员下乡巡回医疗,一学员遇到一农民,因多年顽固性胃痛求诊,其主诉症状与脉象,符合寒实证,因给以大黄附子汤原方。
每味各9克,惟细辛用至9克,实属首次,所以甚不放心,一夜也未睡好。
不料次日天刚明,患者即找到其住宿处扣门道谢,并说,服后大便泻下如烂肉状物一大堆,多年宿病,这次真正给治好云云。
按:余用大黄附子汤,以治消化道溃疡病者为最多,俱系久治不愈者。其脉证大体都如上述,泻下的大便中,有黑色粒状物、烂肉状物者,只以上两例。其余有泻下白冻的,有泻下燥屎块的,也有是正常大便但较干燥的,止痛效果,都很明显。
四 1957年在羊亭卫生所出诊,一妇女产后月余,偶然腹部疼痛,剧烈难忍。并云,疼痛发作时曾注射吗啡,亦不能止痛。
因其大便连日未行,疑为燥屎梗阻,又因系产后,又无实热脉象,未便寒下,因与大黄附子汤一剂。
次日病家来告诉,服药后泻下蛔虫200余条,腹已不痛了。脉证有寒实之象,却不知是蛔虫梗阻,故有此效果,实出意料之外,但也足以证明,本方之所以取效,仍是其驱寒散结之功。
五 1972年,学院开门办学驻曲阜时,山东大学一职工的亲戚,女性,年约50岁以上,患右侧胁下疼痛已近十年,疼痛剧烈,经常发作,屡治不效。
因脉证属于寒实,与大黄附子汤加金钱草30克,连服数剂,疼痛消失。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