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肺癌患者中约25%为肺腺癌,癌肿瘤多表现为周围型实质性肿块,早期会对淋巴管或者血管造成侵犯,转移速度快。肺腺癌肿瘤常见于支气管腺泡内,细胞结构不一,圆状、柱状、管状均有,其中腺状细胞结构排列后易形成腺腔;细胞核不规整,嗜酸性核仁比较明显,腺癌的生长一般从气管支气管向外生长,少数从肺泡向外蔓延形成肿块,肿瘤形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腺癌细胞形成初期就能浸润周围组织,引起癌症转移。
较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形式,分子靶向治疗则根据肿瘤细胞繁殖特点,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繁殖途径,可有效延长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同时该种治疗方式,减少对患者整个机体功能的负面影响,不良反应出现率有所降低。
伴随对恶性肿瘤分子的不断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式有所增多,根据临床用药原理主要分为3种,(1)EGFR抑制剂治疗方式,药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甲磺酸奥希替尼等。(2)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 采用药物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避免肿瘤血管生成,其中靶点主要是新生肿瘤血管,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药物分2种,一是血管内皮抑素,作用原理是抑制表面因子,需奥沙利铂、长春瑞滨与恩度联合用药;二是贝伐珠单抗,作用原理是阻断因子与受体的结合,多与含铂联合治疗。(3)多靶点治疗 多靶点治疗即联合多种药物,以细胞因子受体、新血管生成因子以及B-RAF基因等作为靶点,避免肿瘤细胞发生增值,并降低新血管形成概率,临床上选用的药物有凡德他尼、索拉菲尼。
有关肺腺癌的相关分子靶点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IK3C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BRAF、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与靶点相关的分子靶向药物正在研究中。
热门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