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CT到底是个啥?
X光片就是把人压扁了看,超声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核磁共振则是摇一摇再看。而CT,厉害了,把人切成一片一片仔细看。
而且这个切片厚度
那么,CT是怎么工作的?
CT成像过程非常复杂,说得太专业,怕你听不懂。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机器发出X线,穿透人体,到达处理器形成图像。
CT有两种方式——
普通平扫: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几秒钟就完成扫描;
增强扫描:在平扫CT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碘对比剂会随着血液循环,跑到全身的组织器官中去。
打了碘对比剂之后,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看是否有病变。总而言之,增强扫描看得更多更清楚。
对于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医生不知道病情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先让做一个普通CT检查。
如果普通CT看到病变,并且能够明确诊断,那就不需要增强CT了。但是,如果普通CT看得不是很清楚,或者不够肯定,那就需要做增强CT。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增强扫描注射的碘对比剂,极少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所以,请仔细阅读碘对比剂增强同意书,在增强前后多喝水,碘对比剂会随着尿尿排出去,一般24小时就会完全排空。
CT辐射不超量,不用慌!
既然机器发出的X线穿透了人体,那么会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呢?
CT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破坏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损伤细胞,从而损伤人体。
但是!一切抛开剂量谈辐射,都是耍流氓!其实,不用做CT,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辐射,就问你慌了没?
· 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
· 每天吸20支烟每年0.5-2mSv;
· 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
· 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为 2 mSV 左右。
根据国家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直接换算成简单的表格,这样人体各部位做CT检查时,承受的辐射量,一算便知。
数据均采用成人平均值计算
我国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
· 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剂量限值是50mSv;
· 五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
也就是说,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就是安全的!
当然,CT本质上还是一台X光机,在辐射防护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非特殊需要,反复的不必要复查是不被允许的。
ps:除非医生认为必须要做检查,否则孕妇,婴儿是绝对不能做的;甲亢的人是增强检查的禁忌症,也不能做。
链接——怀孕期间可以做哪些医学检查?
可以放心的检查是:测量血压、抽血的检验、心电图、多数通过触摸及肉眼观察的检查没有放射风险。
需要注意的的是:可能有辐射的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等。
超声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安全,但不能无限度
超声利用声波检查,没有放射风险。听胎心、胎儿测量及畸形筛查等常规产检项目都属于超声检查。目前没有发现超声检查对胎儿及孕妇有不良影响。
但理论上声波也有潜在风险,不建议在非医疗机构进行胎儿的“拍照”或“录像”等商业性留念,也不建议购买胎心监测设备自己在家听胎心。一方面操作时声强及时间可能超过安全值,对胎儿有害,另一方面可能会测量错误[1]。
某品牌家用胎心检测设备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检查,也不使用电离辐射,孕妇无须刻意回避,但也应在医生判断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
X线及CT检查有辐射
X线检查很常用,如体检拍胸片或摔倒后排除骨折时都会用到。其影响取决于胎龄和射线剂量。
单次X线检查一般不会伤害胎儿,但多次高剂量的检查可能导致胚胎死亡、先天畸形、生长受限及智力缺陷等。
人体肺部的X射线 | Wikimedia Commons
CT辐射强于X线检查,但单次检查影响较小,如果医生权衡利弊后认为有必要进行CT检查,不需要因为怀孕而拒绝。
核医学成像安全性取决于所用药物
核医学成像是用特定显像剂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医学影像检查,如了解心肌供血情况时所用的心肌灌注显像就属核医学成像。
正常心肌在心肌灌注显像下形似“面包圈” |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核医学检查会用到放射性同位素,因此也有辐射,对胎儿的具体影响取决于所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常用的锝99m辐射非常少,妊娠期间使用安全。但孕妇不可使用放射性碘,因为胎儿甲状腺会受损害。
医学检查中的对比剂
某些情况下对比剂可以使影像显示更多内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剂含有金属元素钆,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及羊水,可能增加胎儿患病及死亡风险,仅在利明显大于弊时应用[2]。CT检查的口服对比剂很安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也未产生过不良作用,需要时可使用。
辐射剂量排序
汇总常见检查,胎儿辐射暴露剂量极低的检查包括颈椎、肢体、乳腺、胸部X线检查及头颈部CT,多次检查也是安全的。
中低剂量检查为腰腹部X线检查、胸部CT及部分核医学成像,单次检查影响很小。
腹部、盆腔CT及18F PET/CT全身显像辐射剂量高,单次检查风险小,但多次进行可能有害。
热门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