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病"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种。它主要是因为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的使用,造成室温过高,室内空气过于干燥,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
?
长期处在“暖气房”中,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如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虚弱无力等。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体水分丢失。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
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大量附着在黏膜上,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暖气过热会“抢走”人体的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升高,还可能因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
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
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可要小心,你的尿量会越来越少。
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在冬天,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若在温度较高的“暖气房”里待久了,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甚至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
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怎样才能减少患上“暖气病”的几率?
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要想预防“暖气病”,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最关键。具体来说,室温18℃~22℃;湿度50%~60%为宜,如果使用加湿器要定期消毒。
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
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有研究表明,室温在15—20摄氏度(17摄氏度最佳)时,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
很多人都以为补水就是简单地喝水,可有些人水没少喝,还是觉得口渴,这是因为没有补充电解质。
大量饮用纯净水而不补充电解质的话,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自发性的脱水。因此,在喝水的同时也要补充电解质。
每天要保证2000毫升的饮水量,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皮肤较干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胡萝卜、牛奶、小白菜、茴香、菠菜、动物肝脏等。
空气中相对湿度在45%—65%时,人体感到最舒适。
用加湿器时,一定要保证每天换水,每周清洗一次,否则容易滋生病菌,引发呼吸道感染。
要想让水迅速蒸发,最好的办法是加大水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比如用拖把多拖几次地。
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更要适当开窗通风。最佳时间段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之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
促进泪液的循环和分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多眨眼。工作间隙,先远眺2分钟,然后做1分钟眨眼运动,60次左右即可,最后闭目休息2分钟。
中医里有种“吞津养生法”。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
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有益于保持口咽部的湿润,但不要舔嘴唇,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嘴唇会越舔越干。
双手皮肤干燥的人可以两手抱拳,从虎口接合、捏紧,再转动双手,直到两手感到暖烘烘的,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