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胃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状,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人群中几乎一半终身感染,感染后可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常见
常见,我国平均感染率为50%左右,人群普遍易感。
多发人群
生活在经济落后国家者、身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护士和消化科医生
疾病周期
疾病周期较短,为4-6周
病因
正常人可通过接触携带有幽门螺杆菌(Hp)的人群而发生感染。目前已从感染者的唾液、粪便中培养出Hp。它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内窥镜途径由人传播到人,而且传播呈现家庭内聚集现象。
增加患病的因素
贫穷落后地区、生活条件差、居住地拥挤、食物或者水受到污染等,均可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
高风险人群
1. 身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容易通过口-口或者粪-口途径传播。
2. 生活在经济落后国家者:生活条件差,医疗卫生差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3. 护士和消化科医生:消毒不严格,细菌可能通过内镜传播。
典型症状
1. 腹胀、嗳气:会感觉胃部发胀,就像食物不消化,并老感觉有气体从胃往上涌,不断打嗝。
2. 厌食:没有食欲,食量减少,间歇性腹部疼痛不适。
3. 反酸、烧心:有酸水从胃里泛上来,胸骨后有烧灼感。
其他症状
1. 如发展为消化道溃疡,可出现慢性,节律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位于餐后半小时。
2. 如发展为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晚期可出现持续性腹痛、消瘦、呕血、黑便、贫血等。
并发症状
1. 胃出血:早期以黑便为主,严重者可表现为突然呕血或者暗红色血便,并且伴有头晕、心慌,甚至发生休克。
2. 幽门梗阻:上腹部胀痛,用餐后加重,呕吐后稍微缓解,呕吐物为宿夜食物,严重者导致电解质紊乱。
3. 消化道穿孔: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可引发急性期穿孔,穿孔前无明显症状,穿孔后引发腹膜炎,表现为全腹部剧烈疼痛、休克等。
4.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表现为饥饿不适、嗳气、反酸等,严重时可有黑便。
需要做的检查
1. 粪便隐血试验:若实验阳性,则证明有消化道出血。
2. Hp相关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抗原检测,任意一项阳性,则可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
3. 胃镜:可直观的观察消化道的情况,还可以取组织进行活检。
4. CT:对于消化道穿孔有很大的价值,可发现穿孔周围炎症、包块、积液,或者游离气体。
治疗原则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无症状患者,是否需要根除治疗仍有争议,但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故目前多主张治疗。临床医生常用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1种铋剂+2种抗生素。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奥美拉唑、胶体铋
1. 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组合方案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上述7种经验性治疗方案均推荐采用14天疗程,根除率可达到90%以上。
2. 铋剂:如胶体铋,可保护胃黏膜。
3.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手术治疗
1. 内镜治疗: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并应视病情定期随访。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止血。
2. 外科手术:对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胃穿孔以及怀疑病灶有癌变的情况,可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包括修复穿孔术、胃部分切除术等。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发生胃癌的患者,可辅助进行化疗。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替加氟、丝裂霉素、多柔比星、顺铂或卡铂、亚硝脲类、依托泊苷等。
中医治疗
可使用荆花胃康、温胃舒、养胃舒、胃复春、摩罗丹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后效果
80%-90%的病人在初次治疗后都可以完全治愈,可以通过标准规范的四联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但极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再次感染。
日常护理需知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性,为根除彻底和避免再感染,治疗时家庭中的其他人员最好也要同时治疗,尽量避免接触。
2. 防止病从口入,不吃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3.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4. 如治疗期间如出现腹胀、反酸、嗳气等,应咨询医生。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时间长,应该按医嘱坚持规律用药14天,停药1个月后就医复查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是否完全根除。
反复感染注意事项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发生反复感染的情况,日常生活应注意养好良好的饮食习惯,分餐用食,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具等,定期复查。同时一定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按时、足量用药,并坚持服完整个疗程,从而尽可能的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避免复发。
预防
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 不食生食,如三分熟的牛排、火锅时肉没烫熟就食入,不饮生水。
3. 生吃瓜果蔬菜时洗净、去皮。
4.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牙刷等生活物品。
5. 若家里有确诊患者,应定期体检,及早防治。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