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目前临床上很多见,但因为
编辑:ddayh.cn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目前临床上很多见,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特异的诊断手段,所以说诊断和治疗很乱。尤其是基层医生,当患儿上感后出现心悸、气短、长叹气等就给家长一个可疑的诊断“心肌炎”,导致“心肌炎”的诊断扩大化。为进一步完善诊断与治疗,我们今天开贴一起讨论关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些临床问题:
定义: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性炎症,称为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证实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埃可、脊髓灰质炎、流感、副流感、腮腺炎、麻疹、风疹、疱疹病毒等。病理改变轻重不等,以间质炎症为主,呈局限或弥漫性分布。随着病情进展,炎症可消散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疤痕。病毒除侵犯心肌外还可累及心内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
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季。多数病例在起病前1~2周或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病史。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似“感冒”样表现,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以下是目前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①分离到病毒。
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可考虑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
(2)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爱爱医杂志2015年第四期(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