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病例回顾
患儿,男,7 岁,主因咳嗽 3 天入院。咳嗽,为阵发性单声咳嗽,无鸡鸣样尾声,有痰,咳不出,无发热,无呕吐及腹泻,无乏力及盗汗。家长曾给予口服「头孢类及止咳药物」(具体药物及计量不详)治疗 3 天,患儿咳嗽加重。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入院。
患儿系第 1 胎,第 1 产,母孕期正常,否认家族性疾病及传染病史。
查体:体温:36.5℃,呼吸 22 次/分,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及哮鸣音。心率 86 次/分,律齐,腹软,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5.8×109/L,LYM%39.2%,NEU%39.0%,嗜酸性粒细胞 0.79×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13.7%,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无异常。血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 14%,细胞形态无异常。免疫球蛋白 E:696.0 IU/ml,增高明显。
入院诊断:1. 急性支气管炎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追问病史,家长诉患儿既往有喘息病史 2 次,平时易咳嗽。结合患儿病史及血常规结果,考虑患儿不除外咳嗽变异性哮喘。建议性肺功能检查,但患儿不配合故未能完成。
入院后给予头孢甲肟针静点抗感染、溴己新针止咳化痰及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患儿咳嗽逐渐缓解,肺部听诊痰鸣音及哮鸣音消失,住院 7 天,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7%,余无异常,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建议继续雾化巩固治疗 1 周,后复查血常规。
该患儿入院后嗜酸粒细胞增高,提示患儿可能存在过敏状态或气道高反应状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儿童比较常见,故复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AEC) 超过正常上限范围(即 AEC>0.50×109/L),按其增多程度可分为轻度(AEC<1.5×109/L)、中度(AEC? 1.5-5.0×109/L)和重度(AEC>5.0×109/L)。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 3%-10%,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 超 敏 反 应 和 寄 生 虫 感 染 等 [1]。
血 液 高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症(hypereosinophilia,HE)则定义为 2 次检查(间隔 ≥ 1 个月)外周血中 AEC>1.5×109/L,即包括了上述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
2、嗜酸粒细胞增高可造成的危害: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可造成全身各个系统损害,多见于以下脏器受损:
(1)皮肤受累:湿疹,嗜酸性蜂窝组织炎,木村病(Kimura 病)等;可表现为瘙痒,丘疹、斑疹甚至是荨麻疹等。
(2)呼吸系统:表现为咳嗽,哮喘,或者嗜酸细胞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胸腔积液等,表现为咳嗽、咳痰,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3)消化系统: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性胆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及嗜酸性阑尾炎等;可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
(4)神经系统:嗜酸细胞性脑膜炎,嗜酸细胞性脊髓炎等;往往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淡漠、烦躁等。
(5)心血管系统:嗜酸细胞性心肌炎、嗜酸细胞性心包积液等;可出现各类心瓣膜病、心内膜纤维化及血栓并发症。
(6)血液系统:骨髓增殖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7)泌尿生殖系统:嗜酸性膀胱炎等。在儿童以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最为多见。
嗜酸性粒细胞与儿童哮喘及咳嗽变异性哮喘
哮喘(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发病机制重要的细胞,是慢性哮喘患者下气道的主要炎症细胞,在气道慢性结构改变中起主要作用,并与气道高反应性(AHR)的严重程度和气道上皮细胞损伤脱落密切相关。
因此外周血、痰液、肺泡灌洗液或支气管黏膜活检中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产物。而在年长儿,由于气道的开放程度较婴幼儿为高,故有时典型喘息不明显,但表现为反复咳嗽。其特点有 [2]:
①有慢性咳嗽病史,时间长短不一,一般>3 周,有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特应性干咳、偶晨咳少量黏痰,并无其他阳性症状和体征。
②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3%,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量明显增多。
③甲基胆碱激发试验阴性 PC20>8 mg/ml,无呼吸道高反应性(AHR),24 h 流速峰值变异率在正常范围,呼吸道无可逆性狭窄。
④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其中诱导痰 Eos、ECP 计数是诊断 EB 的一个重要手段。11% 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2% 患者特异性 Ig E 阳性。因此对于容易反复咳嗽的儿童而言,需要注意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器官损伤。糖皮质激素是使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治疗药物,至今依然是一线用。
对于伴有症状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线用药为口服激素,根据症状的轻重泼尼松起始剂量为 0.5-1 mg/kg·d,逐渐调整至可维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控制临床症状的最低剂量水平,若激素维持量较高,或出现不可逆脏器损害,可联合用药,常见的联合用药为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羟基脲等)、免疫抑制剂等。
无症状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监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同时注意相关脏器功能检测,若提示潜在脏器损伤风险,应尽早开始治疗,防不可逆损伤。
而对于儿童单纯表现为慢性咳嗽或反复喘息的情况,无其他系统损伤,单纯使用吸入用激素也可以有很好效果。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