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 ? 啼哭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临床常见现象。据统计,婴儿生后前三个月,约20%以啼哭或哭吵为主诉就诊。近年来,儿科医生饥饿心理学家评估后发现,啼哭过程对婴幼儿健康和情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婴儿哭吵为良性过程,但过度哭吵会导致家长焦虑,甚至采取一些微信措施,如盲目使用镇静药,甚至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
定义:
首先来看一下“过度哭吵”的定义:目前主要遵循Wessel提出的“3”法则:即婴儿1d哭吵3h以上,每周3d以上发作,并连续3周,持续3个月。
根据婴儿哭吵的特征,可将其分成3中:1)正常;2)过度、由于不适或疾病引起;3)不明原因,婴儿肠绞痛属于这一类。
原因:
1、神经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
目前最能被接受的假说认为,过度哭吵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例如出生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存在更加频繁的哭吵。同样,婴儿父母抑郁、早产、小于胎龄儿也是出生后第一个月过度哭吵的高危因素。
2、生物钟系统:
一些研究认为,生物钟调节失衡也与过度哭吵有关。生物钟由下丘脑调节,受睡眠时间、体温、进食和褪黑素的影响,在生后逐渐发展成熟。
3、婴儿气质:
婴儿气质也会影响啼哭。气质由个体应对刺激的反应类型、适应性能力(压力情况下冷静的能力)、以及活动水平等决定。部分南阳性气质的婴儿常敏感、易怒、反应激烈等。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婴儿啼哭,即使是易养型气质的婴儿,在家庭破裂环境中,如社会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等,也会出现过度啼哭。婴儿能敏锐觉察到看护人,尤其是母亲的状况,一项研究表示,孕期压力与婴儿出生前6个月过度啼哭密切相关。
5、消化系统相关问题:
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或者胃食管反流等也与婴儿哭闹相关。近些年一些研究也表示,婴儿肠道菌群变化也与过度哭吵相关,需进一步证实。
临床干预措施:
多数婴儿啼哭是良性的,95%自限,剩余5%有明确病因。临床管理中同样适用“3”法则:1)多数婴儿哭吵不适一种疾病;2)婴幼儿不会因此发生危险或其他状况;3)肠绞痛会自动停止,“宝宝也会逐渐学会应对肠绞痛”。
部分患儿通过改变体位可改善啼哭症状:如将婴儿置于父母怀抱,或取俯卧位,用温布或用热水袋温暖婴儿腹部并进行腹部按摩,可有效改善啼哭症状。
一过性使用安慰奶嘴也可让婴儿安静,但长期使用效果还有待观察。
有研究表示,将8周龄以内婴儿包裹起来,与对照组相比,啼哭明显变少。
同样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也能有效减少42%的婴儿啼哭。
还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氛围,也可缓解婴儿哭闹。
益生菌用于缓解婴幼儿过度哭吵的疗效也颇具争议。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