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喜欢啃手指甲的孩子,小手伸出来,指甲往往被啃得坑坑洼洼,甚至咬得太深出现渗血。其实啃指甲属于异食癖的一种,多与自身营养不良,以及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很多家长会采取呵斥、责罚的做法来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时反而强化了宝宝"异食"的坏习惯。 常见的异食癖不只有啃指甲 异食癖是一种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饮食管理不当等引起的复杂的多种疾病综合征。患者有持续性地啃咬、吞食非营养物质的习惯。儿童异食癖以2至6岁较多见。临床医学认为,异食癖往往和体内缺乏微量元素及心理因素有关。 其实,并不是把奇怪的东西吞进肚子,才算异食癖。宝宝喜欢咀嚼、舔舐异物,甚至偏爱闻怪味,都是异食癖的表现或征兆。不过,对于0至2岁的婴幼儿,咬食"异物",如枕头、被子、玩具等,不能认为是病态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分辨食物和事物的边界。 家长想要知道宝宝是否患有异食癖,可以根据以下4点甄别判断: 1.持续啃咬、吞食"异物"1个月以上; 2.啃咬、吞食的"异物"对宝宝生长发育无益或有害; 3.宝宝所处的年龄段,已经能准确意识到该"异物"不属于食物; 4.啃咬、吞食"异物"的行为不属于当地文化习俗。 对于异食癖形成的常见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病理原因,不建议用"坏习惯"一概而论。 不同的"喜好"代表什么信号? 啃指甲、嚼头发:减压,增加嘴部运动 孩子处于陌生环境,情绪起伏,紧张、有压力时,啃手指、嚼头发这类重复性的动作能带来安全感,一定程度上能够舒缓情绪。宝宝抓紧衣角,无意识地撕扯课本、纸张,其实都是类似的原因。此外,有的宝宝嘴部肌肉没有得到充分活动,也很容易找机会啃咬自身或周边物品。 吃土、纸、鼻屎:好奇,有虫,缺锌缺铁 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有很多,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等。但有些患异食癖的宝宝,则偏爱用味蕾去品尝感知。比如有小朋友"交流心得":血痂是甜的、鼻屎是咸的、墙灰吃起来像面饼……大人听起来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其实引起孩子"异食"的原因,有时只是好奇心驱使,或者朋友之间的跟风模仿。 有的宝宝则会因为没吃饱,正常三餐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异食"。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考虑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在避免积食的前提下,少吃多餐。 如果宝宝日常三餐已足量,但还是总觉得肚子饿,需要靠"异食"来满足,除了胃强脾弱、可能生疳积的原因,家长还要考虑宝宝肚里是否有虫。肠道内有寄生虫,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缺锌也可能导致宝宝味觉淡化,产生奇怪的味觉需求。缺铁则可能会影响大脑海马体信号传导,形成奇怪的进食习惯,还会出现饥饿感。 爱吞食危险物:警惕神经、心理疾病 少数情况下,有的宝宝会吞食牙签、铁钉、勺子等会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异物。低幼龄宝宝往往是因为误食。但如果到了对外界有基本认知的年龄仍然这样,或纠正后反复出现,家长就要警惕了。智力障碍、发育障碍、自闭症、孤独症等精神类疾病或心理障碍,是可能导致"异食"并发症的,需尽早就医排查和治疗。 治好宝宝的异食癖:除了补锌,还要补爱 宝宝患有异食癖,营养缺乏和心理因素究竟哪个原因更重要一些,临床医学至今没有定论。家长在治疗、调理上需要双管齐下,情志的呵护尤其关键。 第一,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锌的需求量很高。有时因为饮食搭配不合理,容易造成锌摄入量不足。当异食癖宝宝出现明显缺锌症状时,须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锌。 第二,多注意情志呵护。对于有"奇怪"习惯的宝宝,呵斥、打手等粗暴的方法非但起不到纠正的作用,还会让宝宝更加隐瞒"坏习惯"。 第三,巧妙提醒,正面促进。对于轻微的、阶段性的、无伤大雅的异食癖,适当提醒和无视更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适当提醒和无视不等于纵容和默许。 第四,找到压力源。对于因为压力、紧张而造成的"异食"行为,家长要多帮孩子缓解压力。 第五,关注"异食"背后的心理需求。心理咨询在中国普及率并不高,但对于长期、顽固甚至伤害到自己的异食癖,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关注"异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进行疏导。
节选自 人民网,健康中国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