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硬膜下积液,好发于额颞部位。通常是颅脑外伤导致蛛网膜破裂引起的,年龄越大、受伤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发生。
临床上分为四型: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
消退型病例,可以用蛛网膜破裂学说解释。即头外伤时外侧裂、视交叉区与蝶骨嵴紧密粘连的蛛网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出积聚在硬膜下腔,可以自行慢慢吸收。
稳定型病例,可以用脑萎缩学说解释。脑萎缩发生后,硬膜下腔增大,颅脑损伤时蛛网膜破裂使脑脊液积聚在硬膜下腔内,但是患者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也不明显。但是此型可转为消退型或演变型。
以上两种硬膜下积液不需要处理,会慢慢吸收或处于稳定状态。但是有必要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积液变化。
进展型病例,可以用蛛网膜活瓣形成学说解释。颅脑损伤造成脑表面的蛛网膜损伤,形成单向活瓣,使脑脊液经撕裂蛛网膜流向硬膜下腔,但无法返回吸收,积液逐渐增多,脑受压或相应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
演变型病例,常发生在积液后22-100天内,在积液周围形成包膜,包膜内含有大量发育不成熟的血管,这些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持续缓慢渗血渗液而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此两型硬膜下积液常常需要穿刺放液、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等手术治疗。
因此,针对硬膜下积液的单个病例来说,积液能否自己吸收,需要保守治疗下动态复查头颅CT,根据发展变化决定治疗方案。保守治疗过程中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阿托伐他汀钙片、长春西汀、尼莫地平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能有利于积液吸收。
热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