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如今,上网获取健康相关资料不再是难事。对于许多人,察觉到身体不适后,第一反应便是上网搜索与症状相关的疾病。患者愿意主动获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这些信息会对患者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一些患者来说,知情能够缓解紧张,然而对于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虑,甚至有可能影响医患关系。
悉尼 Nepean 医院精神科的 Vladan.S 医生在 2017 年 5 月的 Psychother Psychosom 杂志上对于「上网自诊狂」这个新时代的现象发表了他的观点。探讨了上网自诊狂的定义、可能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疗建议。
什么是「上网自诊狂」?
「上网自诊狂」译自英语 Cyberchondria,是由前缀 Cyber-(网络相关的)与 hypochondria(疑病症)结合而成。并不是说上网搜索健康相关信息就能被称作上网自诊狂,它包括异常的行为模式及特殊的情感状态两方面。
多种对上网自诊狂的定义都含有以下两点:
1、过度而重复地上网搜索健康相关信息(严重者甚至占用其他正常活动时间)。
2、焦虑水平随着搜索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网自诊狂」仅仅用于称呼这种特殊行为,而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诊断,它也不是疑病症的现代化变体,不论患者上网搜索前是否患有疑病症,在搜索后都有可能变得极其焦虑。
上网自诊狂严重度量表
2014 年 E.Mcelroy 等人在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杂志上发表了上网自诊狂严重度量表(Cyberchondria severity scale, CSS),使用 33 个问题评估患者的「强迫性」(过度地搜索健康相关信息)、「不安感」(上网搜索带来的负面情感状态)、「过度化」、「寻求保证」(向医学专业人士寻求确认)与「不信任感」(选择相信医生还是网络之间的冲突)。
强迫性不安感过度化寻求保证不信任感题号8、3、25、17、24、12、14、65、29、31、22、10、20、7、2313、18、2、19、30、11、1、2115、27、4、36、32、19、28、33从不
很少有时经常总是12345
表格用语定义:
症状:不能解释的身体症状(如咳嗽,头痛,肿块,疼痛等)。
自觉身体状况:认为自身可能患有的疾病,但并未得到医生的正式诊断。
上网搜索:使用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必应)搜索关键词并阅读出现的网页条目。
评分量表如下:
1、如果我发现有不能解释的身体不适,我会上网搜索。2、我把同样的症状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超过一次。3、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的时间占用了我使用微信或其他社交工具的时间。4、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使我向医生咨询我的情况。5、在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我难以放松。6、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占用了我搜索其他东西的时间(如工作/大学申请/作业)7、在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我更加易怒或易激惹了。8、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占用了我在线休闲的时间(如看电影)9、比起上网搜索的结果,我更认真对待专业医生的意见。10、当我发现我的症状出现在严重或稀有疾病症状列表中时,我开始恐慌。11、当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时,我访问相关论坛,浏览疑似或已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和经历。12、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妨碍了我的工作(如写邮件、编写word文档或制作数据表)。13、对于同样的自觉身体状况,我阅读了许多不同的网页。14、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妨碍了我的线下社交(与朋友或亲人相伴时间减少)。15、我和医生讨论我在线上找到的医疗信息。16、我向医生建议做在网上搜索到的检查(如组织活检、特殊的血液检测)。17、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令我在阅读线上信息(如新闻、体育、娱乐文章)时分心。18、我不只一次阅读关于自觉身体状况的同一网页。19、当我在网上搜索症状时,我认为搜索结果的排序显示了疾病的发病率,越可能罹患的疾病排名越靠前。20、在网上阅读到可能患严重疾病之前,我觉得我身体不错。21、当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时我访问可信度高的网站(如NHS、CDC、丁香园)。22、在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我感到更加不安和焦虑。23、在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因为胃不舒服没胃口吃饭。24、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打断或延缓了我的线上沟通(短信、微信、QQ、Skype)。25、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打断了我的线下工作。26、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让我去咨询其他医学专家(如高级顾问医生、会诊医生)。27、和医生讨论线上查到的关于自觉身体状况的信息让我得到安心的保证。28、比起网上自诊,我更相信专业医生的诊断。29、我无法控制地担心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得到的结果。30、当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时,我不仅访问可信度高的网站,而且访问用户自营的论坛。31、在搜索症状或自觉身体状况后,这些搜索结果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令我难以入眠。32、我发现我在想:如果我不在网上查那么多症状和疾病,我是不会去看医生的。33、当医生驳回我的网上搜索结果,我就对此不担心了。
上网自诊狂是如何产生的?
上网自诊狂与疑病症之间存在一些共同因素,比如患者无法忍耐不确定性、追求对症状的精确解释和选择性注意健康相关信息等,这些特点使患者反复上网搜索资料。
举例来说,当患者对自身病情不确定时,他会上网搜索资料,而网上的信息往往是模糊而充满矛盾的,这使希望寻求合理解释的患者不断进一步搜索。此外,患者很可能选择性地阅读诸如「这可能是癌症!」之类的夸大信息,加重了对疾病的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他只能继续搜索寻求确认。
上网自诊狂有其特定的焦虑加强因素。网络信息不仅模糊、矛盾,而且充满漫无边际的信息干扰患者,将患者导向潜在增加焦虑的信息。患者希望能得到确定的信息以心安,网络却不是个适合的场所,患者只能无助地继续在线上挣扎。
患者不懂得如何对待搜索到的大量信息也是增加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超载会引起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而盲信排名较前的搜索结果则会受到误导。
上网自诊狂的防治
对网络健康相关信息的处理可以降低上网自诊狂的发生率,比如官方健康机构将此类信息以清晰、友好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使搜索引擎将搜索结果中的疾病按照真实发生率排列。但网络上依旧存在各式各样的信息,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其内容难免相冲突。
对于有上网自诊狂倾向的患者,应适当宣教:网络只是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回答所有健康相关问题。网络搜索不能以诊断为目的,关于症状的综合信息不能形成诊断,网络资料即使给出了诊断标准或症状量表,也不能用于自我诊断。
医生需要教会患者习惯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和随之产生的大量矛盾,使得患者在接受不确定性的同时培养批判性与现实性思考。
听起来有些麻烦,可这比患者上网自诊后直接跑来说自己患了重病好得多,不是吗?
热门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