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和孩子讲道理怎么讲也讲不听
说了很多次的事情,孩子反而越来越不当回事
在公共场合因为玩具这些小事哭闹个没完,让人很丢脸
沟通,耐心很重要!
这3招教你搞定和孩子说话的问题~
1. 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动作,重点是要传递感受
2. 角色对位,以朋友、平等的角色和孩子沟通
3. 给出合理化、可操作的建议和选择,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道理
一个例子:说话要先有意思,再有意义
假设你的孩子5点放学,6点还没回家。你肯定很担心,也很焦虑。于是你到小区门口等,刚到小区门口,就看见孩子背着书包回来了。这个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老师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成都上课的一位爸爸,估计很多人都和他有类似的想法。他说“这还用问,我先打完再说”。老师就问这位爸爸,“你担心吗”?他说“我担心”。
担心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担心呢?如果真的担心,看见孩子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爸爸好担心你啊,妈妈早都做好饭了等你回来吃,这么晚了,你去哪了?跟爸爸说说。
当你真的担心,也表达了担心,孩子采集到了你的担心。孩子长大成熟的过程中,越来越懂事,为了不让你担心,错误的行为会越来越少。
如果你担心他,但是却表达了愤怒和指责。孩子为了不让你愤怒和指责,就学会了撒谎。同时,你太会愤怒和指责孩子,孩子成功的学会了如何愤怒和指责别人,包括如何愤怒和指责你。孩子回来晚已经害怕了,如果还一直责备,一来二去孩子的信任和沟通效率都会下降。
这种方法不仅使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领导和同事之间依然适用。
例子二:从心理需求角度去沟通
晚上回到家,妻子和老公说“我们单位领导真该死,无缘无故罚了我200块钱。老公听完就一脸正经的说“那肯定是你犯错了。你要不犯错,那人家领导怎么不发别人就罚你呢?”妻子一听就不高兴了,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吵,还把10几年前的事情翻出来了。
其实这种问题很真简单,就是丈夫没有满足妻子心理需求的沟通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丈夫应该说“你们单位领导早都该死了,给我讲讲他凭啥罚你200块钱?”并且还要边听妻子讲,边点头表示认同。丈夫没有从心理学需求角度给到妻子认同和关心,这才又裂变出了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看看这些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
问题1:孩子会写字,不会认字,怎么办?
这种情况很少,一般情况下是,会认会说不会写,我的第一反应是熟练程度不够,应该加强熟练的程度,就是重复。
说到这里,有一个理念可以分享给大家。比如3+5=8,有的孩子写成10了。这时候如果你问问家长、老师和孩子,3+5孩子会做怎么写成10了呢?你会发现,从老师到家长到孩子,答案几乎高度的统一:孩子不认真、马虎了、粗心大意了。
这个理念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但我觉得这个答案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孩子:3+5=8,不等于10,你写错了是因为熟练程度不够,而不是马虎。
因为什么是马虎,什么是不马虎,怎么做才能不马虎,没有清晰的概念。熟练程度就是次数的问题,反复地加强训练就行。
问题2:比较敏感的问题,孩子不愿意谈。
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大人也一样不愿谈,尤其是中国人。如果知道孩子不愿意谈的原因,并且知道孩子敏感,那么就不要谈了。
这里需要确认,家长是否真的知道原因,是否是主观判断的。如果孩子不愿意谈,就先作冷处理。即便愿意谈,也不能先入为主。先入为主的判断,是阻挡孩子和家长交流的原因。正确的方法是弱势一点。
比如可以和孩子说“孩子,爸爸想不明白,你出现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左思右想也想不通,你能不能和爸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敏感的话题,有时候家长需要装傻。父亲可以和儿子谈,因为都是男人,妈妈和女儿谈是一样的道理。保持角色对位的基础上,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当他发现你也不懂,反而能激发起孩子谈的欲望。
但如果以教育的口气和命令的姿态,去让孩子认识错误,还要谈敏感问题错误的根源,是谈不好的。
问题3:孩子到超市总是要很多玩具,不给买就哭闹。如何和孩子沟通?
其实这个时候和孩子沟通已经晚了。咱们不去探讨不买东西就哭怎么办,我觉得这没有意义。应该做的是:
1. 确定目标和目的。比如见天去超市还是去公园,是去购物还是什么。
2. 预算问题。比如今天预算是300元,包括路上开销、买东西都算在内。
3. 协商式的建议。
有时候让孩子主动买一些他愿意买的玩具,做愿意做的事,这是成熟长大的表现,也是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表现。没有建立规则,就盲目的制止是没有办法沟通的。
SPEC课程里面专门有说,只要孩子上小学了,就要从以前父母单向的指导为主,变成和孩子共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