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喜欢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呢?大致有以下的几类原因:
1
对心理疾病不了解
很多人对相关心理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不了解,通过自己简单粗暴的理解,就声称自己得了该心理疾病。
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No!)
一个人独处,就是“自闭症”(No!)
重复做某件事,就是“强迫症”(No!)
“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呢”。
2
自我保护
很多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动机在于自我保护。
减肥减不了,零食宵夜少不了,就说自己得了“暴食症” ,完全“控几不住技己”。
起不了床,上班迟到,声称自己得了“嗜睡症”。
这种自我保护式的贴标签,通常是为了达到推卸责任、逃避责罚、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认,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祸”。
3
从众效应
当周围人都在自嘲式的贴心理疾病标签时,这些标签俨然成了一种潮流、时尚,于是大家都争先模仿。
“小A有强迫症,每天不在朋友圈晒自拍会死;
小B有自闭症,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
小C精神分裂,对着领导发嗲卖萌,对着同事发飙卖臭脸……
?
2
为什么不建议
随意地贴心理疾病的标签?
1
自欺欺人,逃避责任
当一个人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时,“贴标签”往往成为其自欺欺人、逃避责任的一种方式。
“我有病我有理,你们都要迁就我”!
本来应该去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自我麻痹式的贴标签,逃避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2
以讹传讹,误人误己
很多人张口闭口就说自己有“抑郁症”,认为抑郁症逛个街、看个电影就好了。
如果这种错误的认识被广泛传播,大家也逐渐形成了对心理疾病错误的刻板印象。
心理疾病的标签大多传递着错误的信息,使用的人越多,更容易以讹传讹,不仅达不到科普心理疾病的效果,反倒容易造成很多误解,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
3
娱乐至死,伤害弱者
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本来可能就痛苦不已。当严肃的心理疾病,成为调侃自我和他人的工具时,标签化不仅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关心,更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没有真正经历过心理疾病的人可能难以感同身受,而娱乐化随意地贴标签,更像是在伤口上撒盐。
?
3
严肃科普,
那些常常被我们误解的心理疾病
抑 郁 症
【误解】
心情不好就是抑郁症,不要想太多,逛个街看个电影什么的就好了。
【严肃科普】
最新的学名为“抑郁发作”,连续2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伴随思维缓慢、动作减少或迟缓、失眠、反复地想到自杀等症状。
贪 食 症
【误解】
每天不停地吃吃吃……
【严肃科普】
又称“神经性贪食”,暴饮暴食,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自 闭 症
【误解】
封闭自己,不爱活动。
【严肃科普】
“神经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在发育早期(3岁以前)就一定有显示,主要表现为两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这些症状带来了在社交、职业等方面的显著障碍。
社 交 恐 惧 症
【误解】
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擅长与人打交道。
【严肃科普】
病情至少1个月以上,同时符合4个特征: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导致个人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