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均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二九九”,即两项行动目标、个人和家庭九项行动措施,社会和政府九项行动措施。
一、关于行动目标
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这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利用。为此,亟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信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此,本行动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
二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推进,将可以控制这些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为此,本行动提出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二、关于行动内容
倡导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
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号召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二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针对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
三是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
四是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考虑运动对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号召每个人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
五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针对人们常遇到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
六是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鼓励公众发现心理异常时,树立求助意识,主动到专业机构治疗。
七是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针对目前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减药、停药等问题,要求精神疾病患者按照医嘱规律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八是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号召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歧视患者,营造关怀支持患者的环境。
九是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强调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平等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社会和政府促进心理健康的九项行动措施包括: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利用各类媒体和传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二是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网底作用,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同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与使用机制。目前,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面临专业人员少、工作岗位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本行动对加大专业人员培养、设立工作岗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等提出要求。
四是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借鉴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经验,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救治救助、康复服务等工作。
五是规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要求各地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模式,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由专业人员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六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具有心理行为问题人员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对易伴发心理行为问题的躯体疾病患者开展心理支持服务,鼓励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
七是强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职责。要求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在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上,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培训,使其具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识别、处置能力。
八是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和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九是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基层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