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 ??抑郁障碍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1%~9.5%。
? ??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抑郁障碍又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疾病,在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中有25%的人自杀。在很多国家,因抑郁障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巨大。患者要反复就诊、劳动能力降低、经常休病假或旷工。仅在美国,由此而导致的损失每年就约为400多亿美元。抑郁障碍不仅见于精神科临床,还常与内外科疾病或其它疾病并存。据统计,在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的患者可诊断出患有抑郁障碍。此外,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癌症、慢性肺病、脑中风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比例也明显增高。为此,国内外的专家一致呼吁,要重视对这一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其中包括对一般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焦虑障碍,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着名心理学家Auden曾指出,现代社会是“焦虑的年代”,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明显增加。其中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在美国,焦虑障碍患者的终身患病率为10%~15%左右。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焦虑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会焦虑障碍、强迫症、单纯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性焦虑障碍均归属于焦虑障碍。患焦虑障碍者被称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这是因为,病理性焦虑能使人陷于长期的高度不愉快和不舒服之中:模糊的恐惧感、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常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出汗、肠胃不适、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与呼吸有紧压感等全身症状;常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运动性不安状态。很多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人,实际上就是焦虑障碍。老年人、学生、妇女等均可患此症。为此,许多患者曾多次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或请专家会诊,但各种先进仪器均检查不出病症的所在,而病人却备受身心痛苦。由于焦虑障碍会引起长期的负性情绪障碍,因此可使人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躯体疾病。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这是一种更严重的病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两组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人身上。目前,心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 ?与单纯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相比,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患者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故有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疾病。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增加了疾病治疗难度、医疗费用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此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我国临床医师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此病症的临床研究、防治和管理。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特点
(一) 情绪
情绪低落(抑郁心境,depressed mood)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患者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悲伤、口角下垂,严重者可以出现典型的抑郁面容,额头紧锁,双眉间呈“川”字形。患者感觉心情压抑、“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简直如同“乌云笼罩”,常哭泣,无愉快感。
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患者的自我评价往往降低,感到自己能力低下,不如别人,什么事也干不好或干不了。与此同时,患者可以产生无用、失望或绝望感,患者感到个人的一切都很糟糕,前途暗淡,毫无希望。
部分患者有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患者可以感到生活没有意思,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仅没有意义,活着就等于受罪造孽,生不如死。患者容易产生自杀观念、自杀企图或自杀身亡。对此应高度警惕。
(二) 兴趣
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兴趣减退(decreased interest)及愉快感缺乏(1ack of pleasure),患者常常无法从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获得乐趣,即使对以前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患者常常放弃原来喜欢的一些活动(如体育活动、业余收藏、社会交往等),往往连正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一概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快乐,行为退缩。
(三)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
患者感到自己整个的“人”已经垮了、散了架子。患者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他(她)一把,否则就根本不想动。初期患者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到了后来,虽然想挣扎着做些事情,但总是坚持不下去。一位患者形象地说自己简直就是“一摊烂泥,扶不起来。”
多数抑郁症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疲乏感,且通过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对工作感到困难,常常不能完成任务。有时,疲劳感也可能与睡眠障碍有关。
还有一些患者出现无助感(helplessness),患者感觉很痛苦,很多患者难于表达。不少患者不愿就医,他们确信医师及其他人对他们的病情爱莫能助,因为他感到与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似乎已经离开了人世间,掉进了深山的谷底,一切已无法挽回,谁也救不了自己。一些患者感到度日如年、极度孤独,与周围人(包括家人)有疏远感。
(四) 思维及言语
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思维活动减慢、言语活动减少。思考过程困难,一些简单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决断能力明显降低,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甚至对一些日常小事也难以作出决定。抑郁症患者说话常非常缓慢,由于回答问题需很长时间,且常以简单的言语作答,故与之交谈很困难。
(五) 焦虑或激越症状
很多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紧张等症状。患者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不断地走动、来回踱步、搓手、元目的动作等。老年抑郁症患者这类症状往往更为突出。
(六) 躯体症状(食欲、体重、睡眠及性欲)
多数抑郁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他们进食很少。由于进食量少且消化功能差,患者常常体重减轻。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食欲增加。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以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典型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的患者常常伴有烦躁、焦虑症状。同样,临床上也可见到少数患者出现睡眠过多。
性欲低下在抑郁症患者相当常见,对性生活无要求及快感缺乏。临床上此类症状常被忽视或遗漏,但此类症状的识别不仅有利于诊断,也有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七) 自杀观念、自杀企图与自杀
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杀观念,他们脑子里反复盘旋与死亡有关的念头,甚至思考自杀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观念常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在自杀观念的驱使下,部分患者会产生自杀企图,常采用的方式包括服药(毒)、上吊、跳楼等,但其中一些经抢救而脱险,而另一些则有可能自杀死亡。对于曾经有过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医师应反复提醒家属及其照料者将预防自杀作为首要任务。
(八) 慢性疼痛
慢性功能性疼痛和抑郁障碍密切相关。慢性功能性疼痛可成为抑郁症的重要症状或就诊的主诉,而抑郁症状使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疼痛症状明显加重。部分慢性功能性疼痛的患者在经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痊愈。有的患者在具有疼痛症状的同时,存在典型的抑郁障碍的症状,而有的患者的抑郁症状不典型。功能性疼痛常成为临床各专业诊断、鉴别诊断的难点和误诊的重要原因。
(九) 其他症状
除上述症状外,抑郁障碍还可具有其他多种症状,包括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常见的主诉包括头痛、颈痛、腰背痛、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咽喉肿胀、口干、便秘、胃部烧灼感、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视力模糊以及排尿疼痛等等。患者常常因为这些症状到综合医院反复就诊,接受多种检查和治疗,不仅延误诊断治疗,且浪费医疗资源。
? ? 关于自杀观念的检查:对于业已表露出抑郁症状的患者,医师一定不要忽略对自杀观念的检查,很多医师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怕自己的问话会冒犯患者,甚至等于是给患者“提了醒”,实际上这种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医师问得比较策略,大多数患者会对医师的关心报以感激,感到医师真正体会、理解其痛苦的感受。医师可以问:“您是否感到活得很累? 您有没有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如患者承认自己觉得生不如死,临床医师就可接着问患者有无采取过具体的行动。同样,如果患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则医师需要进一步询问患者有无具体计划;如果有计划,那么计划内容是什么,有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等。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组症状,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运动性不安。
1﹒精神性焦虑
? ? 表现为对日常琐事的过度和持久的不安、担心。焦虑的痛苦在精神上体验为对一些指向未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的担心、害怕,或担心灾难、意外或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如担心家人患病,小孩发生意外,工作上的失误,很小的经济问题,人际关系等,又称之为预期性焦虑,内容可以变化不定。精神焦虑可同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等。
2﹒躯体性焦虑
? ? 躯体性焦虑或植物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可表现手心出汗、恶心、心慌、心率加快、口干、咽部不适、异物感、腹泻、多汗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有尿频、尿急、勃起不能、性欲冷淡;神经系统症状有耳鸣、视物模糊、周身不适、刺痛感、头晕及“晕厥”感。
3﹒神经、肌肉及运动性不安症状
? ? 运动方面的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身体发抖、坐立不安、无目的活动增多、易激惹、发怒、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等。焦虑病人的外观可见到表情紧张、痛苦、双眉紧锁、姿势僵硬不自然,可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往复徘徊。个别病人有口吃,或原有口吃加重。肌肉紧张症状表现头挤压性疼痛、以额枕为主,肩腰背疼痛、僵硬感、动作困难。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为主,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可有噩梦,大汗,恐惧。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
相关链接:抑郁焦虑的共病/并病
? ? 精神心理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经常如影随形,结伴出行。
? ?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90% 的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0%-70% 的患者共病至少一种焦虑障碍。而共患焦虑是导致抗抑郁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从现实观察中看,我国目前临床中对抑郁?/ 焦虑障碍共病的识别和诊断远远不足。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 ? 1.?抑郁?/ 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表现较单一疾病复杂,导致诊断难度增加;
? ? 2. 焦虑障碍本身作为单一疾病的诊断具有不稳定性:国外有随访研究显示,开始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经 3 年随访后发现,约 40% 的患者演变为抑郁障碍;
? ? 3. 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DSM-III 诊断系统所强调的临床「等级诊断原则」对国内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思路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等级诊断原则,优先诊断「重性」精神障碍,同时发生的所谓「轻性」精神障碍则无需诊断;另外,国内适用的诊断系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和现行诊断系统《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既缺乏结构式、标准化诊断评估工具,也未鼓励共病诊断;
? ? 4. 临床工作繁忙导致医生无暇顾及共病诊断,临床医生通常的「功利性」做法是对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简单冠名以「抑郁症伴焦虑症状」或「抑郁症伴焦虑状态」等。
? ? 为了能够更容易识别共病,有学者提出了折中方案——单纯识别焦虑症状而不是做共病诊断。如「焦虑性抑郁症(anxious depression)」,是以症状维度(如 HAMD-17 焦虑 / 躯体化因子 ≥ 7 分)来定义,简化了评估过程,因此更具临床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抑郁障碍患者普遍倾向于以丰富的焦虑和躯体化症状来表达或「掩饰、否认」抑郁体验,提示以此症状维度定义的焦虑性抑郁症概念可能尤为适用于国内临床。
? ? 2013 年发布的 DSM-5 在对现行诊断分类进行大刀阔斧修订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关键疾病特征进行维度评估的重要性。如在 DSM-5?抑郁障碍及双相谱系障碍的诊断分类中添加了「焦虑特征」(With anxious distress specifier),为「抑郁障碍伴焦虑特征」,并且根据症状条目数判定其严重程度。该特征的设立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有效地识别抑郁障碍临床特征的严重程度,以及避免因严格的疾病诊断分类所导致的重要疾病信息的漏判。
? ?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DSM-5 中的这一修订能够更好地解决抑郁和焦虑共病的识别 / 诊断问题,但以焦虑维度定义的疾病特征,其稳定性由于缺乏长期随访研究尚未可知。另外,识别出共病后,如何帮助这类患者达到更好的预后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临床课题。
? ? 大量研究提示,无论是否接受治疗,抑郁障碍共病任何焦虑障碍的近期和远期结局均较无共病的抑郁障碍患者更差。如起效时间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治愈率更低,而且其不良预后倾向与抗抑郁剂种类(即无论使用单通道作用药物 SSRIs,或双通道作用药物如 NaSSA、SNRIs 与 NDRI)或治疗模式(如药物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认知治疗)的选择无关。
? ? 可见有必要对其临床特征、生物学机制、治疗效应、影响预后的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拓展临床对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现象的理解,为针对性的维度评估方法和成功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目前,在抑郁障碍总体治疗结局尚不理想的大背景下,或许基于评估的治疗(MBC)策略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抗抑郁治疗的结局。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