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象的比喻,精神科患教可以试试!
编辑:ddayh.cn
精神科患教很重要,但也很有难度,尤其是考虑到精神障碍的诊疗与躯体疾病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意思,同时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以下列举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可能派上用场的一些比喻。尽管具体内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场景,但思路可供参考:
一、评估和诊断
问题:日常生活中,躯体疾病的诊断通常依赖客观检查,如抽血、拍片子、做病理等;而在精神障碍的诊断中,主观谈话却占据更大的比重,患者对此可能感到困惑甚至不满意。
患教原则:精神障碍缺乏一锤定音的诊断性检查,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非常重要。
患教目标:帮助患者理解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诊断方法的差异。
1. 水和糖
患者家属:为什么光在这聊天呢?看这种脑子的病不需要拍个片子?
医生:我们给这杯水拍个照,能知道里边加糖了吗?只有尝一下才知道吧?我们得先聊一聊,相当于尝一下,对诊断才真正有帮助。
2. 电线和电流
患者:我检查结果都正常,怎么就诊断出精神病呢?
医生:一个灯泡不亮了,既可能是电线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电出了问题,比如停电了。疾病也差不多,既可能是「电线」也就是神经的问题,也可能是「电流」也就是那些化学物质的问题。目前的医学检查,比如拍片子,主要查的是电线的问题;但精神疾病往往跟电流有关,检查有时候查不出来。
二、病因及症状
问题:精神障碍经常被患者的照料者解读为「情绪上的失败」,如偏激、冲动、脆弱、想不开等。
患者原则:每名患者对精神障碍的体验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
患者目标:照料者能够对症状重新归因,认为是疾病所造成的,而不至于责备患者;这一点对于患者、照料者及两者的关系都是有益的。
1. 墨镜
患者家属:你说他怎么就不能正常地看待这个世界呢?
医生:如果你戴个墨镜,世界也会变暗,即便世界本身不是暗的。疾病就相当于这个墨镜,把患者的世界扭曲了。问题在于,患者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戴着这样一个墨镜。
2. 癫痫发作的孩子
患者家属:对于他的行为,我们实在忍无可忍了。
医生:打个比方,你坐在饭馆里,一个健康清醒的成年人猛地踢了你一脚,你估计会很生气,对吧?但如果你是被一个癫痫发作的小孩踢了一脚,你还会那么生气吗?你会冲着小孩发火,还是会觉得这一脚只是癫痫造成的,小孩其实并不是故意的?病人的行为是疾病的一部分,并不是故意要让你生气。
3. 黑暗中的手电筒
患者家属:进一步了解这个病,对于我们照顾病人到底有什么帮助?
医生:比如你身边一片漆黑,如果有个手电筒,你就能看清楚地上那个东西是绳子还是蛇。疾病知识就相当于这个手电筒,我们需要拿着好好地照一照,才能知道正在发生些什么。
三、治疗及依从性
问题: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迫切希望停药,但时机并不合适。
患教原则:精神障碍与其他一些非传染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
患教目标:患者能够参与并坚持长期治疗。
1. 照料树苗
患者家属:我们已经知道了诊断,接下来该怎么办?
医生:一棵树苗需要时间和照料,才能开花结果,治病也是一样,需要
时间和注意力(如,规律复诊)
养料(如,治疗费用)
规律照料(如,每天吃药)
结出果实(如,治疗有效)
2. 结出果实
患者:我一直在吃药,怎么没啥效果?
医生:治病如同农民种地,需要开垦、除草、播种。你觉得地里长出东西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回答:几天吧)结出果实来,又需要多长时间(可能回答:几个月吧)。就是这样的:药物就相当于种子,需要给它一些时间成长,作用于身体。
3. 眼镜
患者:我现在好得很。我觉得我的病已经好了,不用再吃药了。
医生:你看那些戴眼镜的人,戴着眼镜,他们能看清楚东西;摘了眼镜,他们还能看清楚吗?你现在状况很不错,是因为你规律服药;如果停了药,就相当于把眼镜扔了,你可能也看不清楚了。
4. 锁门
患者:我症状都没了,为什么非得让我继续吃药?
医生:你这次来医院,家门锁了吗?你是因为知道有贼在附近等着才锁门吗?我们锁门是为了避免有人闯进去,而规律用药也是类似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出问题的风险。
5. 浇灌绿植
患者:我有一段时间没吃药了,但现在感觉很不错。这是不是说,我以后就不用再吃药了?
医生:不给绿植浇水(治疗不依从),绿植不会立刻就死(立即复发)。然而,一旦绿植真的死了(复发了),你就得从头再来了(重新开始治疗)。关键是,你失去了一棵健康而茂盛的绿植(过去取得的进步)。这么一想,坚持吃药是不是很重要?
6. 蒙眼过马路
患者:你的那些建议我一条都没听,但现在什么事也没有。你是不是错了?
医生: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过马路,就算你这次安全地过去了,你还会再试一次吗?同样的道理,你可能属于运气比较好的,这一两次没复发,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以,最好还是按照治疗计划来,不要冒险了。
四、治疗差异
问题:患者及其照料者经常会把自己的治疗跟他人做比较,并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
患教原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独一无二的治疗。
患教目标:患者及其照料者能够明白「同病异治」的道理。
1. 五个指头
患者家属:我看门口那人也是这个病,为什么听说用的是另一个药?哪个药更好?
医生:这就跟我们的手指头一样,都是指头,长短胖瘦都有区别。人也是一个道理。选药的时候,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药的副作用和其他因素都会考虑在内。
五、非药物治疗
问题:向患者解释心理治疗可能很困难,进而导致中途脱落及疗效不佳。
患教原则:心理治疗是一种旨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结构化、目标导向、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专业治疗手段。
患教目标:通过解释,患者对心理治疗有了更好的理解,并能坚持治疗。
1. 排脓
患者:心理治疗时间太长了,能不能缩短一下心理治疗的疗程?
医生:心理治疗很像外科手术。如果大夫跟你说,这个手术需要2个小时,你会不会跟他说:「2个小时太久了,半个小时做完行不行?」心理治疗也需要一个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好比你长了个脓肿,医生需要时间先把感染的地方清理一下,之后才能开始其他的治疗。
2. 骑自行车
患者:我们在诊室里说得挺热闹,如何帮助我应对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医生:如果不先在空地上练习怎么骑自行车,我们又如何能骑车穿梭在车流之中?我们的治疗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能够帮助你在镇定的状况下学会一些技能。通过练习,你就可以真正依赖这些技能,即便是在繁忙且充满压力的生活中。
3. 进步 vs. 得分患者:我已经治了一段时间了,我知道我比之前强了,但为什么我还没有真正获得我想要的治疗结果?
医生:踢球的时候,所有人都想得分,但大家也都知道不是每次进攻都能得分。然而,大家还是往球门冲,相信最后一定能得分。治疗也是一样:每次治疗,我们都距离得分更近一步;付出时间和耐心,你也能得分的。
4. 外科医生的阑尾
患者:关于焦虑,我什么都知道,但为什么我还是焦虑呢?
医生:外科医生再厉害,也不能把自己的阑尾拽出来。你可能了解自己的症状和治疗,但仍然需要外界的指导。
5. 旅程和目的地
患者:我现在感觉很不好。最开始有点儿进步,然后就没了。怎么回事?
医生:治病如登山,路往往都是那种曲折的小路,不是那种直上直下的近路。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但你每走一步,离山顶就近了一步。
六、出入院相关
问题:患者可能不愿意住院;一旦住进去,往往会要求快速出院。
患教原则:基于诚意及合作的关系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
患教目标:患者能够接受入院治疗。
1. 多次骨折
患者:我这次住院的时间为什么比上次还长?
医生:就像那些同一个地方骨折好几次的人,骨头再想长好,需要的时间肯定比第一次骨折之后更长。大脑也是一样,之前如果已经受过伤,再受伤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恢复。
2. 手术之后
患者:我的药都调好了,你为什么还不让我出院?
医生:好比一个人手术之后,外科医生也得先让缝合的伤口初步长好,交代注意事项,不是把病人缝上就让他出院。就算药已经调好了,我们也建议你花一些时间为出院做准备,这样你也有机会得到一些其他的支持。
七、心身疾病
问题:患者可能认为自己的病完全是躯体疾病,进而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
患教原则:躯体和心理存在联系,意味着与躯体不适相关的心理问题需要加以处理。
患教目标:患者能够认识到,心理层面的紊乱可以表现为躯体症状。
1. 心理是个扬声器
患者:我的所有检查结果都出来了,全是正常的,为什么我还感觉浑身疼?
医生:你现在听我说话,音调和音量都是正常的吧?你想象一下,如果我正在用麦克风跟你说话,我的声音是不是就会非常大?与之类似,心理就如同一个扬声器,一旦你处于痛苦之中,它就会扭曲一些正常的体验,让你感到疼痛。
2. 浇水要浇根
患者:我觉得你不理解我的痛苦,你关心的那些东西跟我的难受没什么关系。
医生:为了能从树上得到果实,我们需要给树根浇水;光给树枝浇水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果实是从树枝上长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关注症状的源头,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结语
使用比喻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强化治疗联盟。患者能听进去,宣教才有意义。以上比喻对于患者,患者的照料者,甚至医务人员,都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