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大家看一份最近的患者自己写的病历:
?
“34岁,男。从1997年正式到专科医院就诊算起,到今天已经有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来,饱受病痛的折磨跑遍了南京、北京、合肥、徐州等各大医院就诊,都不能解决问题。以下是我的病情描述:
?小时候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好胜心较强。起病前后没有明显的界限,自己觉得病情是慢慢发展的。早在初中的时候,有时候就感觉到,两个不同时期会有两个“我”存在,一个时期的“我”比较兴奋,另一个时期的“我”比较抑郁。
?????? 1996年,有一次,情绪明显抑郁。然而,突然间,情绪出现好转,觉得思维变得很快,反应迅速。突然变得喜欢与人打闹,感觉自己的前程一片大好。还发明了“WC”的手势。又自称发明了“小偷可以在下雪天倒穿着鞋作案,这样就不容易被捉住了”等方法,感觉自己很不一般,话也多起来,行动也多起来。但还没有明显失控、没有去攻击别人。同学们能感觉到自己与平时有点异样,但未怀疑精神失常。
?????? 1997年,到南京某院首次就诊,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应用心理疏导方法,效果不佳。2001年,因为工作和恋爱问题,曾企图自杀未遂。同年7月,由北京某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给服文拉法辛。服药两周后,感觉突然好转,回到单位上班。原来自己不敢走大路,那天晚上,自己就特意走在路中央,不怕见人。晚上亢奋得睡不着,感觉这下自己好了。第二天到单位,到我们同事的办公室,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好像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时自己没完没了地说,周围同事只有在那儿听的份。2002年复诊时,把这事告诉医生,医生认为有可能是双相障碍,加丙戊酸钠一天一片。2年左右,还是反反复复,一直没有解决问题。
2004年,又一次抑郁发作,感到十分痛苦。实在受不了,就病急乱投医。星期六到某医院看病,觉得不理想。那时,听到有个护士介绍,院外有个心理诊所。到那里后,一下子感觉心情豁然开朗,心中充满希望,立马打电话给家人说,说自己有救了,还信誓旦旦的给妻子说,病好后,带她一起去旅游。激动、兴奋,好几天都充满自信。
2005年,2006年,又多次抑郁发作,仍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反复住院治疗,用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效果不佳。2009年,自行停药,进行心理治疗10个月,效果也不行。
2010年10月再次抑郁复发,某主任诊断抑郁症,给服文拉法辛,加量至225毫克。记得在治疗中途,有一段时间感觉良好,精力旺盛,沉迷于钓鱼,白天做有关周末钓鱼的准备工作,晚上上网看有关钓鱼的文章和视频,觉得睡眠需要减少,很是亢奋。甚至还想进行夜钓,想参加钓鱼比赛、成为钓鱼高手等等。在这段情绪好的时候,感觉生活非常美好,心情舒畅,行动起来争分夺秒。这样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后,感到疲惫,情绪又见低落,乏力嗜睡,早上起不来床,一睡一整天。这样持续了10天左右,慢慢好转。
2011年5月9日,到医院复诊,把上述情况告诉医生,医生说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在每天225毫克文拉法辛的基础上,加了250毫克一片的丙戊酸镁片。
?总之,在这十几年里,多次抑郁复发。最近几年,发作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一个月发作一次,最长不超过两个月,肯定会有一次情绪低落,四、五天到十天左右。情绪低落的时候,没有精神,不想说话,不想做事,思维缓慢,早上起不来床,自责,担心,恐惧等等。此后,情绪会突然好转,这时,感觉一切都没有问题,自己不比别人差,反而比他们反应快,比他们更聪明,一切都那么美好,给自己设定了远大的目标。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再次陷入抑郁和恐惧当中。十几年来,就一直这样地往复循环,曾自杀未遂一次,住过三次院,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没有办法逃出这个‘魔圈’。”
?
1、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躁狂抑郁症。很可惜,不少医生不认识,只知道他是抑郁症,只知道给他吃抗抑郁药。从已经无法计数的抑郁发作,以及1996、1997、2004、2010年,这几次明显的躁狂发作看来,这4本例的躁狂抑郁症的诊断,完全没有问题。很多医生或家长,往往把‘躁狂’与‘狂躁’混为一谈。我早就说过,我们的前辈在翻译mania这个名词时,错用了‘躁狂’这个词。其实,‘躁狂’只是指情绪高涨,就像这个病例那样的表现。‘狂躁’就不是如此,那才是真正的疯狂,会冲动,会乱打人,会乱胡闹。精神分裂症的兴奋冲动,是‘狂躁’,而不是‘躁狂’。
?
2、躁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在抑郁期,从表面症状来看,就很难区分。如果长期给予抗抑郁药治疗,躁狂抑郁症患者往往会突然变化,出现情绪突然好转,甚至过分高涨的情况,就像本例那样(一般称为“转躁”)。我们就可以借此作出躁狂抑郁症的诊断。
?
3、躁狂抑郁症必须应用情感调整剂治疗。所谓‘情感调整剂’,就是指可以治疗躁狂抑郁症的那几种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原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抗躁狂药’;后来学外国的样,改称‘情感调整剂’。实际上,这个名词改得很不好,让不少医生错把它们当成可以调整各种情感的药物,于是“只要有一些情绪问题,就给用丙戊酸钠”,就此乱用于精神分裂症等等各种患者。
?
4、在躁狂抑郁症的躁狂期,如果实在过分兴奋、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氯氮平、奥氮平或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把兴奋情绪‘压一压’。但是我们不会把氯氮平等药就当做情感调整剂;因为它们不可能真正解决躁狂抑郁症的问题。那些药厂的宣传目的是多推销药品;作为医生,不应该盲目听从、乱用药品。
?
5、再有一点十分重要:躁狂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能长期单用抗抑郁药;否则便会把病情转变成“快速循环”型,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我们把每年发作4次以上的病例,叫做“快速循环”型)。这种快速循环的病例,往往需要合用几种情感调整剂,才能解决问题。
?
6、情感调整剂的剂量必须到位。本例在2002年和2011年5月都曾有医生考虑过躁狂抑郁症的可能,但是都只用丙戊酸钠每天1片,当然不可能取得疗效。一般说,不论哪一种情感调整剂,一开始,可以每天2到3次,每次2片。在取得疗效后,改为每天2到3次,每次1到2片维持。看来,再减量的话,就很难维持了。
?
7、只要坚持服用维持量的情感调整剂,躁狂抑郁症就再也不会复发,可以完完全全地恢复到病前模样。?
8、碳酸锂、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有影响胎儿的可能,所以不太适宜用于孕妇。据报道,拉莫三嗪没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