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武汉男青年张某,在一次夜间熟睡后,突然外出,家人四天后才在通往咸宁的道路上找到他,而此时的张某已经在外面漫无目的的行走了四天。 2007年6月,新疆男青年江某,在武汉旅游期间,夜间睡眠时突然起床外出,第二天无法找到同伴,求助于警方才回到同伴的中间。 某钢铁厂工人顾某,在一次夜间熟睡后,起床给孩子“喂水”,最终导致孩子呛咳才引起家人的关注。 他们在心理科住院调整一段时间后,病情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家人们所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种情况是什么疾病呢? 以上的这些个案,都有一个共同的诊断名称:梦游症。(现在的科学发现疾病的发作并不处于做梦期,因此改名为“睡行症”,但本文为了新闻方便,也方便读者的理解,仍旧沿用此习惯性的诊断名称。) 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而且因为症状的特殊,多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诡异”的印象。 事实上,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许多神话故事都与“梦游症”有关。比如著名的“田螺姑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学子,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发现自己家的大水缸里打满了水,最后发现是善良的“田螺姑娘”在暗暗的帮助他。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我们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在夜间发作梦游症,起床挑满了一水缸的水,然后第二天早上无比困惑,出于无奈,只有编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自娱娱人。 梦游症的症状有许多,大体上是指人们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舞蹈,甚至干家务。梦游者并不因为到处走动而跌倒、碰撞,最后又都能回到原先睡觉的床上。 梦游者常常处于一种特殊的个体情境中,有时候会喃喃自语,有时候会大声嚷嚷,但旁边的人很难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事后完全不能回忆。如果在梦游的过程中唤醒当事人,他的表现是“懵懵懂懂”,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向其解释并询问所发生的事情时,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困惑。甚至在再次入睡后醒来遗忘掉“被唤醒”这一事实。 梦游症是三大睡眠障碍之一,发生率较高,约1%~6%。常见于儿童,尤其是6~15岁的男孩子,一般1周一二次,10岁以后逐渐消失;但若发作频率较高,年龄较大者可延至成年。 与儿童所不同的是,成人的梦游症一般比较危险,具有伤人或者自伤的潜在可能,因此需要及时的处理。 本症的发作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而引起的、深睡状态下大脑呈现部分的觉醒时的运动。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本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重大的精神创伤如亲人亡故,意外事故等往往可引起本症。而精神紧张,睡眠环境变更,以及过度疲劳;服用催眠药物,或饮酒等,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又往往可以诱发本症。 梦游症只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这与在白天突然外出且没有目的性的“神游症”要有所区别。而有些成人的所谓梦游症还要与癫痫发作相鉴别。另外成人的梦游症常可能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但是患者处于一种“微觉醒”状态,生理上已经醒转,但很快的再次入睡使患者本人无法意识到。 对于梦游症的治疗,有以下原则: 1、对于儿童期的梦游症,一般不用太多处理,针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给与必要的生理心理调节就可以。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门外,家长可将患儿牵回家中,使其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不要强行叫醒夜游症发作的儿童,因为强行唤醒可能会使儿童出现更严重的意识模糊、兴奋躁动状态。对于发作频繁的孩子,应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夜游症的发作。大约在10岁左右儿童的梦游就会消失。 2、对于成人的梦游症,家属要加强监护。对处于熟睡中的人或正做梦的人,不要猛然打断他的睡眠,比如唤醒轮值夜班、站岗放哨的人,应该尽量缓和,避免因突然刺激引发意外伤害。睡前服用安定、利眠宁等药物,可以加深睡眠,减少发作机会。 3、如果患者伴有癫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快眼动睡眠期睡眠紊乱等疾病的,要及时处理伴发疾病,这样才可以比较安全的控制梦游症的发作。 4、对于有情绪问题的梦游症患者,要针对情绪问题使用情绪稳定剂、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