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对于心理或精神障碍,定期复诊请医生评估疗效,调节药物,全程指导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患者是否能痊愈,将来是否容易复发,可惜很多患者往往在就诊一次后不再复诊,无形中错过了痊愈的机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不再复诊,放弃治疗,我经常见到的原因和误区如下:
常见误区一:吃药对大脑有刺激,长期吃药能把人吃傻。
真相:药物不会刺激大脑,不会让人变傻,恰恰相反,长期的抑郁、焦虑或强迫可以直接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对大脑是有“刺激”的,药物可改善、逆转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常见误区二:我吃了几天药,但感觉很不舒服,恶心,头晕,还是不吃了,吃药行不通。
真相:个别抗抑郁药服用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会在一到二周内减轻乃至消失。如副作用显著无法忍受,可相对医生建议的药量再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缓慢逐渐加量,一般都可规避明显的副作用。
常见误区三:我吃了几天药,感觉症状加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医生诊断错了。
真相:尤其对于焦虑的患者,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颤,惊恐的感觉变得更加突出,一般缓慢加量可避免这类反应出现,药物一般见效需要二周,等到两周后往往效果出现,而加重焦虑的副作用会消失。
常见误区四: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没有必要再治疗了,也不愿意去医院。
真相: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都可能复发,但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无论对于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防止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往往很快症状就会再次出现,将来复发的几率同样会升高。
常见误区五:吃药就好,不吃就犯,药有依赖性,不能靠药,要靠自己。
真相:目前的主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都是没有依赖性的,不会“上瘾”。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疗程后方可逐渐减药停药,到了疗程后再停药就不容易再犯了。只有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存在依赖性,由于能快速缓解焦虑,患者也容易在心理上依赖这些药,此类药包括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可用于治疗初期来快速缓解焦虑症状,由于有成瘾倾向,不推荐应用一个月以上。“靠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却很难,患者往往受症状的折磨难以自救,就像掉在井底,自己爬不上来,而药物就像放在井里的绳子,会帮助患者爬出来。“靠自己”这种误区的本质就是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是自己想的,不需要治疗。而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还是精神类疾病也好已经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属于疾病,也有明确的药物可以治疗。
常见误区六:西药都是伤肝肾的。
真相:心理精神领域的大多数药物都没有伤肝肾的作用。西药伤肝肾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年电视广告的灌输,一些卖中药或保健品的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无根据无底线地毁谤西药,这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就是老百姓的利益。人们花了很多钱去买这些产品,最终钱花了很多,病不但没有好,而且耽误了应有的治疗。类似降压药,降血脂药,降糖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都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也是一样。对于一些敏感人群,某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引起一过性的肝功异常是有可能的,但停药减药后是可以恢复的。而某些中药,由于含有重金属成分,是明确对肝脏肾脏有直接毒性的,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大家不要忽视一点,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就在吃中药,那时的中药比现在的好,无农药纯天然,但是古人寿命并不长,得了结核和肺炎就会致命,相反,人类的寿命是随着近几十年来众多至关重要的西药的问世得以延长,让很多过去治不了的病得到了治疗,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常见误区七:西药不去根。
真相: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但中药,据我所知,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失眠是有效的,但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了。中药去根西药不去根的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常见误区八:吃药后病情好转了,尽早减少药量。
真相:为预防复发,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说初期吃哪个药量有效,就在维持期(无症状的状态下)继续服这个药量。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上文提到的种种误区。
常见误区九:吃药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
真相: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抑郁焦虑。所以医生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因为其药理特性对一些患者是会引起体重的增加。一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在复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尽量控制患者体重或使体重下降。
常见误区十:我感觉好多了,没必要抽时间再去医院了。
真相:“好多了”往往并不意味着痊愈,部分缓解的状态不等于痊愈,定期复诊,医生的目的是关注那些残存的尚未消失的症状,积极去调整药物(加量,合并其他药物,换药)以使患者达到痊愈。痊愈后,再经过维持治疗,复发的风险会非常显著地降低。而部分缓解,过早停药,直接预示着复发的可能。总之,治疗一般都分为两步:第一步,积极调整药物,达到痊愈,而非缓解。第二步,足量药物的足疗程巩固治疗。二者缺一不可。很多患者第一步都没有完成,这时就一定要定期找医生复诊,这直接决定了将来的预后。
常见误区十一:抑郁症就是有心结解不开,心结解开就好了。
真相:这种观点常常存在于患者家属心中。家属往往向医生表示,患者一定是有什么心结,你跟他唠唠,帮他把心结解开,病就好了。这种观点我倒希望它是真的,我希望我们医生有那么神奇的手段,像变魔术一样一次性就把患者变好。这种错误观点的本质是:抑郁症不是病,也不需要治。对正常人来说,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心情不好,有点“心结”,几天之后慢慢就会调整过来,因为人是有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的。超过两周持续不缓解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同时伴有疲劳,食欲下降,失眠,自杀的观念等等,就属于疾病了,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并不是心情不好就需要吃药,一定同时符合多条其它的症状,超过两周,才诊断抑郁,才会用药。对存在某些心理诱发因素的抑郁症在吃药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也是需要进行多次,每次50分钟,进行几个星期,才能有效的。
常见误区十二:吃抗抑郁药能把人变成抑郁症,吃抗精神病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真相:这种观念我听很多患者说起过,可见老百姓对精神类药物误解颇深。吃降压药能否变成高血压患者?吃降糖药能否变成糖尿病?答案是不可能。抗抑郁药也不会使人变成抑郁症,因为这类药物是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不会压抑人的情绪。对一些抑郁焦虑的患者,我们还常常会小剂量用一些抗精神病药,来改善睡眠、食欲、快速缓解焦虑,或用来缓解冲动行为,或者有时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增效剂,而且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普遍具有抗抑郁作用,应用这类药物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更不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
常见误区十三: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真相: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平均需要二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一到二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2/3左右,总会有患者吃某些药物无效,但这并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一种药物无效,我们常常会合用另外一种药物或直接更换其他药物,或是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切勿轻易就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的种种误区,就是一些常见的阻碍患者疾病康复的原因。只有按时复诊,全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才会有更好的疗效,更多痊愈的机会。
如果路途遥远不便经常复诊,可试行我的“家庭医疗模式”,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治疗,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相信科学,不可自己盲目治疗,或是半途而废,这对于治疗非常重要。
如有疑问,可加我微信
hnyuanhaiwei
加入患者群,进一步交流与沟通!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