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当代心理治疗新渠道
编辑:ddayh.cn
社交网站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目前约有十亿用户正在使用社交网站。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填写个人资料,借助社交网站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亲友或陌生人社交、分享图片或新闻。由于用户量庞大,且得益于数字鸿沟的减少,社交网站上存有来自各类人群发布的各色信息,我们也能与生活中少见的人群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
剑桥大学精神科的 B.Inkster 等人在 2016 年第三期 Psychiatry Lancet 上发表文章阐述数字时代带给精神心理科的新机遇。他们认为,人们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文本或图片信息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学的分析素材,观测个体或某个特定群体的心理状况、性格特点、行为模式等,为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新的资源和渠道,并以经典社交网站 Facebook 为例作了具体说明。
线上数据可协助识别心理疾病
用户的 Facebook 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心理医生发现用户的患病征兆,例如,当实验者将 Facebook 数据与线下队列研究结果结合后,可以发现某些线上行为(朋友关系网改变、发布药品照片等)与用户线下临床表现和行为模式(社会隔离、同辈压力等)存在关联。
采用 Facebook 的数据进行心理分析有以下 6 个优点:
相较患者本人的陈述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经常准确反映患者的线下行为(例如:在 Facebook 上传酒类照片体现酒精滥用)
进行线下难以开展的测试。(例如:高强度的对话)
创造新的线上测试
庞大的样本量
费用低廉
多样的数据形式
在社交网站上,有以下几类数据可作为心理分析的参考。
「状态更新」:用户使用该功能上传视频、照片和文字。通过自然语言分析,计算机能预测用户的年龄、人格特点、精神紧张度等。此外,分析用户的心情与所谈论的话题可以得知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喜欢」:用户使用这个功能给其他用户点赞。有研究显示,通过分析用户「喜欢」的内容,可以较他的亲朋好友甚至妻子更准确地判断他的人格。
「照片」:Facebook 是全球最大的照片分享网站,每天有 350 万张新照片上传。心理研究者可结合计算机图片技术分析照片上用户的脸部表情等信息,找出照片中的隐藏线索,得知线下行为。
「朋友圈」:通过收集数据,可以形成用户在 Facebook 上的朋友圈网络图,并显示相互之间的互动。Facebook 的朋友数量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朋友数量少的人更可能有消极情绪。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用户的情绪也会随朋友圈发布的内容而产生波动。
临床干预
根据社交网站的特性,有以下两项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在社交网站进行:
患者-供者干预:心理医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用户发表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观察病情的发展,而且可以开拓新的治疗方法,如引用用户曾发表在社交网站上的内容,帮助抑郁症患者唤醒自传体记忆、改善健忘症患者的认知和心境。
同辈干预:同辈干预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力,在社交网站上与同辈进行社交可改善用户的心理状态。例如,研究显示使用社交网站的无家可归青年比不接触社交网站的同类人群更少有抑郁症状和酒精滥用等行为。
疾病预测与自杀干预
线上监测可以根据用户发布的信息,探查是否有预警信号,发觉有潜在精神疾病却不愿意寻求帮助的人群。在自杀干预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的循证研究,评估把社交网站干预纳入心理疾病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可行性和复杂性。
心理治疗与社交网站的结合仍存在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只有在患方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医方才可将患方的社交网站信息引入治疗。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社交网站的用户量将持续增多。越来越多的用户把信息发表在社交网站上,尽管我们不知道社交网站能对目前的心理学研究造成多大改变,但在未来,要了解人类心理学、帮助心理疾病患者,通过分析社交网站来了解患者的内心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或许,社交网站还能引起一场精神健康治疗的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