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许多精神科病人在药物治疗期间检验肝功能项目,都可能有异常,如常见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几十个单位。此时,多数患者都会为此而担心:“吃药把肝吃坏了”,并认为这就意味着有肝脏损害、发生了“药物性肝炎”、会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等等。这些忧虑既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性预测即负性认知模式,更反映了他们将单纯的检验项目数值异常等同于肝脏功能的损害、肝脏的损害甚至是肝脏的实质性、不可逆的病变这样的非理性推断。
在此,我将上述以转氨酶数值升高为标志的“肝功能异常”概念做一梳理和解释,希望能减轻一些患者的顾虑。
首先,要厘清肝功能检验项目中以转氨酶数值升高反映的“肝功能异常”与“肝脏功能异常”的区别。所谓“肝功能”这项以检测血液中肝细胞某些酶活性为主的做法,是在尚无B超、CT或磁共振这些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年代,医学工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间接手段了解间接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的某些指标,进而推断肝脏疾病患者肝脏相应功能损害的程度。间接手段、间接反映这种双重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多有明确的肝功能异常;无肝脏疾病的人群中,也有一些人存在这项化验的个别指标数值升高。因此,仅凭这项检验的转氨酶数值升高就认为有肝脏疾病或有真正的“肝脏功能异常”,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高估了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大多数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期间检测到的转氨酶数值升高仅有数十个单位这种“轻度升高”,更不能作为“肝脏功能异常”的依据。有时这种升高完全没有病理意义:如健康人剧烈运动后、过于劳累、抽血前吃油腻的食物或酗酒都可能导致转氨酶的数值轻度升高。
其次,要厘清以转氨酶数值升高为标志的“肝功能化验异常”与药物治疗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精神科病人较长时间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出现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数值轻至中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肝功能化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并非药物的单一因素。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病人们既可能因为服药后的副作用出现疲乏、食欲增强而运动减少,更可能因为他们自幼的生活习惯或疾病症状,饮食多而运动少,治疗期间肥胖程度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患者往往伴有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血脂代谢异常。若此时对患者进行肝脏B超检查,也会发现他们有轻中度甚至重度脂肪肝。这种与血脂代谢异常及脂肪肝相伴随的肝功能化验异常(转氨酶数值轻中度升高),在未服药但有脂肪肝的“正常人”同样存在,在其脂肪肝治愈后,这些指标也会恢复正常。我的一名研究生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服药治疗期间有“肝功能化验异常”的精神病患者。她发现ALT数值升高的70名患者的ALT数值升高与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增加这些反映体重的指标有正相关关系。而经使用标准剂量的降脂药物治疗4周后,这些患者在体重指标降低和血脂指标改善的同时,ALT数值升高等肝功能化验异常也趋于正常。而且,这些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ALT改善程度与使用护肝治疗药物的患者相近。在我个人的临床实践中,我也发现以ALT数值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在经过减肥、降脂治疗后,在肥胖程度减轻的同时,相应的肝功能化验指标也都恢复到正常范围或趋于恢复正常。
最后,还需要厘清转氨酶升高程度差异所反映的不同病理意义。一般而言,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病理意义非常有限,完全不必如临大敌、大惊小怪。转氨酶如果超出正常范围,首先应尽早复查一次。但即使复查结果仍然异常,也不能简单地以转氨酶(ALT)升高的程度来判断病情,还要结合其它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如血清胆红素、胆碱酯酶、白蛋白等)和肝胆脾B超检查结果综合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肝脏病变还有很多全身症状和体征,如厌食、消瘦、腹胀、腹泻、明显乏力以及黄疸、低蛋白血症等,绝不仅仅只有转氨酶数值升高。
因此,精神科患者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期间,若在医院检查项目中的“肝功能”异常,既不必过分紧张,也不必急于将异常归因于精神科药物,而是要理性看待和理解,让医生来解决问题。
附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判定标准:
1、小于120 IU/L为轻度转氨酶升高;
2、120-400 IU/L之间为中度转氨酶升高;
3、大于400IU/L为重度转氨酶升高。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