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6月18日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游戏障碍」被正式认定为一种精神障碍,列入「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章节。此举确认了一些父母的担心,但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批评,认为可能会让很多年轻的游戏玩家背负精神障碍的污名。
WHO指出,将游戏障碍列为诊断实体有助于提高政府、家庭及医务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警惕性,并及时发现风险。WHO及相关专家也不忘指出,真正符合游戏障碍标准的人相当少见,在所有游戏玩家中的比例不超过3%。
WHO精神健康及物质滥用部干事Shekhar Saxena博士表示,他们接受了有关游戏障碍应被列为新问题的提议。这一提议基于现有的科学证据,以及「很多地方所存在的治疗需求及要求」。Saxena博士估计,游戏玩家中的游戏障碍患者比例约为2-3%。
还有一些人同样欢迎WHO的举动,认为找到这些游戏成瘾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或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且通常不会自己主动寻求帮助。
「我们遇到过心急如焚的家长,他们不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玩游戏而辍学,整个家庭也在分崩离析。」未参与WHO决定的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行为成瘾部门发言人Henrietta Bowden-Jones博士指出。她认为,游戏成瘾通常采用心理治疗效果最好,但一些药物可能也有效。
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Joan Harvey是英国心理学会的一名发言人。她警告称,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障碍名单可能会造成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大家都需要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在家里连着玩好几个小时游戏的孩子都是精神病,不然医生就要忙疯了。」她指出。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尚未将游戏障碍视为一种新的精神健康问题。2013年的一项声明中,APA称游戏障碍「在被考虑收入DSM-5之前,尚需更多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
APA工作组指出,关于强迫游戏的科学证据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亚洲年轻人。「研究显示,当游戏成瘾者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时,其大脑内某些特定通路被直接且高强度地触发,这一表现类似于某些药物成瘾者的大脑被特定药物触发时,」APA在声明中指出,「游戏诱发了可以影响愉悦感及犒赏感的神经反应,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即表现为成瘾行为。」
Mark Griffiths博士研究电子游戏成瘾的概念已有30年。他指出,ICD-11的新分类有助于将游戏成瘾这一问题摆上台面,并强化治疗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电子游戏就像是不沾钱的赌博行为,」Griffiths博士是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行为成瘾学杰出教授,「赌徒看钱,游戏玩家看分。」他猜测,真正的游戏障碍患者比例很低,远低于1%;这些人可能还伴有其他的问题,如抑郁、双相障碍或孤独症。
在Griffiths博士看来,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玩游戏主要还是为了娱乐。他举了前段时间大火的《宝可梦探险寻宝》的例子:「你偶尔也会短暂地深陷其中,身边的人也都在玩,但这不是成瘾。」
Saxena博士则提醒道,某些狂热玩家的父母及朋友应留意,他/她会不会真的玩到了疾病的高度。一旦发现游戏成为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这种担心即不无道理。
「如果发现游戏已经干扰到了这个人的正常功能,不管是学习、社交还是工作,可能就需要高度警惕和求助了。」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