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前两天偶然想到"思无邪"这三个字,忽然就觉得后面可以再加三个字——行无忌。
思无邪则行无忌,只要"思无邪",就能做到"行无忌"。
有些人一见"无忌"二字就吓(兴)尿(奋)了——以为自己将会赤身裸体满街乱跑,或在大庭广众之下行不可描述之事,又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会出现这种想象的人,说明平时压抑得过头,于是一看到"无"忌,心里那个暗黑版的自己就跑出来撒欢了……
无忌不是"不忌",是"不忌而忌"。换个不那么绕的说法就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吧,本文的标题是骗你进来看的,效果如同电影院门口写"七个猥琐男将一美女拖入森林深处……",其实那电影叫……白雪公主。本文真正的主题,是上面那七个字。
以前写过这个题目,今天推送时有一并附上。那篇文章的重心,是"心"与"欲"、"规"和"矩"的区别,今天的角度有所不同。
思无邪的"邪",不该理解为"邪恶"的邪,而是"邪见"的邪——它比邪恶更大。
邪见,就是不真实的认识。
"真实",就是"完整"。
有人觉得,自己的"邪恶"是真实的——那不可能。
因为"邪恶"这种状态,一定不"完整"——当我们把自己或他人定性为"邪恶"时,一定没有真正注意到邪念背后的渴望、焦灼、失控、孤独……或恶意背后的愤怒、委屈、无助、弱小等等等等诸多情绪,所以仅仅以一个选择性注意的"邪恶"来评价一个人,必然是片面且失真的。
同时,想象一下,假如一个人真正"看到"了自己除了"邪恶"之外的完整状态,内心的感知和接下来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同?
一个总想伤害别人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在掩盖更深处的悲伤,"对他人愤怒"就会转换成"为自己哀悼",于是攻击他人的冲动就会消失——这就叫"悲克怒";
一个总想损人利己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背后的匮乏和低自尊感,对外界的贪婪攫取,就会转向对自己的安抚和关注——这就是"思胜恐"……
顺便跑个题插几句私货:哼哼,让那些数典忘祖看不起中医的人开开眼——现代心理治疗运用的规律,中医的五行生克早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来了!
(注:五行中的"情志"悲从肺属金,怒从肝属木,金克木;思从脾属土,恐从肾属水,土克水。)
回正题,再说个自己的体验:
我近些年基本完全不杀生,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持戒,只是干这行久了,一直积累的觉察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自然而然变得更细微且敏锐,于是看到那些小生命承受痛苦时,能够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换句话说,就是假如我伤害它们,我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会很强烈,于是自然不会去干这样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好多年前我曾经拿玩具气枪打过小鸟,当时玩得兴高采烈一无所觉,但如今回想起那些场景,心中的后悔和歉疚却清清楚楚……
当时的我"邪恶"吗?或许更该说"无知"——既是"无知"的无知,又是"无知觉"的无知。假如,当时的我能有现在的感知能力,很显然,那样的"恶"行就不可能出现……
从我这个经历当中就能看到——当自己的觉知趋于完整,出来的念头和行为,就不会"邪"。
"邪见"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斜见"。
"见"一正、一"整",念就没法"邪"、也没法斜。
或者也可以把我开头的说法修改成:
思无邪,行自忌。
凡心所想必正道,顺心行事通达无碍、但又根本不会与环境产生冲突——那不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吗?
所以啊,人的心其实并不"邪",但确实经常、甚至总是在——"斜"。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