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玩过山车、荡秋千、坐旋转木马,可有的人就受不了这种危险、刺激的感觉。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面还有心理学的说道呢。
我们先从一位精神分析师谈起吧,这位出生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籍的迈克尔·巴林特是一个很有名的精神分析师。他先是在匈牙利接受精神分析,然后到了德国柏林,后来又到了英国,退休后发展了著名的巴林特小组(在医院里面处理医患关系的工作小组),67岁的时候成为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秘书长,68岁变成主席,70岁的时候因为心脏病去世。
巴林特在去世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叫做《THRILL》,是"震颤"的意思。迈克尔·杰克逊有一首特别震撼的歌就叫做《THRILL》,他这首歌的MTV里,基本上都是死人从坟墓里面爬出来。而巴林特以理论家的身份写了这个文章,意思就是,他提出的概念是全新的概念?
他有三个基本态度:第一个,要有一定量的有意识的恐惧,比如说外部的危险;第二个,主动有意的让自己暴露于外部的这种危险,以及由其引起的恐惧之中;第三个,就是能够自信地觉得自己能够耐受,危险会过去。
?
其实巴林特就是通过日常的观察写了这篇文章。他写"震颤"现象的时候,主要是联想到了哪几个活动呢?
?
第一个活动就是秋千;第二个就是旋转木马;第三个就是过山车。以秋千为例,大家会发现,玩秋千的时候荡得越高,小孩的尖叫越厉害。一开始他会有失重、危险的感觉,但之后他会让父母亲把自己晃得越来越高,因为晃得过程中既有危险又有刺激,自己还能掌控。
?
所以它特别适合"震颤"这个概念,符合我们刚才说的三个特点:有危险、接近危险、战胜恐惧。
?
不过,为什么他要写这个文章?写这个文章有什么意义呢?
巴林特后来发明了两个名词,是从古希腊文中得来的。第一个名词就是"亲客体"-ocnophil,这个亲客体是指喜欢震颤的人;另外一种人正好相反,就是那些不能耐受秋千、旋转木马所引起的这种感受的人,叫做"疏客体"-philobat,当安全受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喜欢牢牢地抓住某物。
?
我们先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亲客体(ocnophil)与受虐狂、被动性和女性气质相联系,而"疏客体"(philobat)与攻击性、男性气质密切相关。所以,亲客体和疏客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始态度,反应了两种极端形式的性格特征。
疏客体的特点是,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玩一些冒险的游戏、独处、周游世界等等。
所以,疏客体的意思就是远离客体、远离人,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不过,虽然他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但是可能会喜欢做一些探险的事,他可能会到大自然去旅行。所以关于疏客体(philobat),还有一种说法叫极限运动者,他不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喜欢人少的地方,比如徒步旅行、背包客,或者是去做探险,这种事情就是人越少越好,这是疏客体。
?
亲客体(ocnophil)在生活中中很常见,许多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一直唠唠叨叨,也不管后面是谁。他才不管你跟他熟不熟,就唠唠叨叨地把家里的事、隐私啊都跟你讲,好像你是他免费的咨询师一样。这样的人,就是亲客体。
亲客体的意思,就是他喜欢跟人亲近,喜欢跟一些活的东西亲近,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缺人的话,他会很自然地就跟人亲近了,是很难忍受沉默的。有些人总是要讲话,吃饭的时候、开车的时候都要讲话,甚至在自慰的时候也一点都不避讳,他一切东西都要跟人在一起,这就是很典型的亲客体的表现。
我们再来看一下亲客体和疏客体分别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巴林特在他关于亲客体的定义中说到:亲客体倾向,他的世界是由客体组成的,客体之间被可怕的空间所隔开,所以亲客体的生活是从客体到客体,尽量的缩短空间的逗留。离开客体就会激起恐惧,与客体结合后恐惧就会减轻。所以亲客体的倾向,就是依附于客体并且内射他们,总是生活在客体保护他的幻想之中。他认为只要和安全的客体接触,自己就是安全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客体所指向的客体不一定是完整的客体,具有亲客体倾向的成年人面临恐惧时的反应通常是紧紧抓住部分的客体,就像溺水的人会紧紧抓住救他的那根绳子一样,而不是转向救他的那个人。
?
相反,疏客体的世界是伴随着一些危险而不可预测的一些客体,他存在于所谓的广袤的空间之中,他谨慎地避免与有潜在危险的客体进行接触。他也许表现得很热情,但却是谨慎的、保持距离的,他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世界。
这类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技能。你可以看到,在一些极限运动爱好者中,他们会特别相信自己的技能,比如攀岩啊、登山啊。最近死去的一个攀登喜马拉雅山的登山运动员,他就是用冰镐和钉鞋徒手去攀登喜马拉雅山,在他拍的片子里,基本上都是垂直地在冰雪山上往上跑。
?
他特别相信自己的技能,但是对人却是最不相信的。
?
所以,亲客体和疏客体二者的关系是特别极端的关系。如果一个亲客体的碰上了一个疏客体的,那他们之间就恰好有点火星撞地球的味道。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