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过去十年间,双相障碍(BD)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及媒体的关注,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伴随着双相障碍漏诊的减少,其过度诊断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患者及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如心境不稳)时。
日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Marsal Sanches博士于Current Psychiatry撰文,就如何避免过度诊断双相障碍给出了四条建议:
一、注意症状的持续时长及内在联系。
短暂的躁狂/轻躁狂体验并不少见,加之患者在回忆和表述时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对诊断造成干扰。针对躁狂及轻躁狂,有效的筛查问题可以是:「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整个人特别高兴,特别生气,或者幸福到了极点?」「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不怎么需要睡觉,但仍然很精神,感觉很好?」
此外,如果患者报告的是易激惹,而不是典型的心境高涨,医生则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内容。对于躁狂患者而言,易激惹通常源于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常继发于夸大观念、精力增加及思维进程加速。顺着线索挖症状,并形成症状网络,有助于避免似是而非的心境症状对诊断的误导。
二、警惕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心境不稳」。
筛查躁狂及轻躁狂症状时,如果患者提到了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情绪不稳定」,医生不应根据表面意思下结论,而应让患者进一步加以描述,如具体是怎样的「不稳定」。如果患者长期表现为快速的情绪波动,则应高度小心——这种情况更多由外界环境因素诱发,多见于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与真正的心境极性所带来的持续性心境波动相鉴别。
同理,当患者描述自己「想法多」、「思维快」时,如果医生此前已经捕捉到了其他疑似躁狂/轻躁狂的症状,则可能自动将其照单全收,用于「凑够」诊断条目。事实上,焦虑患者也经常报告这些非特异性症状,需加以鉴别。
三、关注患者基线时的消费状况。
过度购物及挥霍被视为经典的躁狂/轻躁狂行为症状,媒体也经常报道以大量花钱为突出表现的双相障碍病例 (如成都商报2018年3月23日《女子患「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后花上千万买买买》)。
然而,在将此类表现视为双相障碍症状之前,需要澄清患者基线时的消费情况。长期持续存在的与购物相关的先占观念可见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性购物,尽管并不多见,也需加以考虑。
四、确认有无目标导向行为的增加。
这是发现真正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期的好方法,相比于心境更容易被观察到,较少出现回忆上的偏差,也更容易与其他精神障碍相鉴别。焦虑和激越性抑郁患者也可能报告精神运动水平的升高,但这些患者更多地表现为非建设性的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并非目标导向活动的增加。
此外,如果疑问尚存,在得到更多信息之前建议先给出一个临时性的诊断,一方面可以避免操之过急导致误诊,另一方面也足以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如尽量避免单药使用转躁风险高的抗抑郁药。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