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母亲导致双相障碍病人变得更难
编辑:ddayh.cn
表面上看,是双相障碍导致母亲的过度焦虑,其实,双相障碍母亲的神经质比率确实比常人为高。什么叫神经质?神经质就是情感反应过强,在这里,通常表现为对子女疾病的过度重视,也就是过度焦虑,过度焦虑导致双相障碍病人的预后更差。为什么呢?过度焦虑势必把问题放大去看,这时你只看到问题的局部,而看不到问题的全貌,从而会歪曲你的判断。例如,一个大商场制作的巨型霓虹灯文字,你在1里路之外,对写的什么看得清清楚楚,要是走到面前,你看到的只是一束束灯光,看不出是什么文字。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看母亲对双相障碍病人的过度焦虑,会歪曲她的哪些判断:
⒈夸大疾病的现况:母亲看到孩子抑郁,整天躺在家里看手机,不上学,就想:孩子这辈子都这么躺着,我们死了,她怎么办?其实抑郁经过治疗是可以缓解的,甚至还会自发缓解,你过度焦虑,就会用一层不变的眼光去看它,当然得出悲观结论;母亲看到病人的抑郁缓解,心想,好了好了,年纪轻轻,就维持服药,对肝肾都有损害,早点停吧,医生说停药会复发,我看是不一定的。非要等到复发个2-3次,才知道要老实维持服药,知道这个病的厉害性,而复发次数越多,就越难治,这个账应该记在不支持维持服药的母亲身上。
2.夸大模仿的作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动不动就建立一个群,有双相障碍群,有精神分裂症群,病人的母亲们在这里畅所欲言,我是在哪个医生那里治好了,哪个医生厉害,其他病人母亲就按图索骥,去找哪个医生。其实你的病情与那个病人的病情不完全一样,那个医生对那个病人治疗有效,不一定对你的病治疗也有效。
病人的母亲们在群里讨论,我儿子是哪种药治好的,其他病人母亲看病时也点名要用该药。你想,如果就靠你群里的那点知识,就能治好病的话,要5年医学本科干什么?医生要积累经验干什么?病人根据群里的建议,到药房买药吃就是了。
群里说那个药物有哪种副作用,在医生开具该药物时,病人母亲就开始担心或抵制,其实,那个病人吃该药有这种副作用,你的孩子吃该药未必有这种副作用。可笑的是,群里病友的意见,在病人母亲看来,通常比医生的意见更权威、更可信、更有吸引力。
3.夸大说明书的作用:病人的母亲都识字,医生开一种药,病人的母亲很快拿药物说明书来看,发现药物治疗适应症中没有医生所讲的治疗指证,马上质疑:“这个药也不治疗这个病?”须知,临床上除了标签用药(就是药物适应症上标明可治疗这个病),还有脱标签治疗(就是药物适应症上没有标明可治疗这个病)。标签用药是卫生部门官方认定的适应症,脱标签用药通常是已经有研究证明有效,但尚未被官方认定。所以,紧跟医学发展的医生经常脱标签用药,当然不能倒过来说,经常脱标签用药的就是紧跟医学发展的医生。
4.夸大说明书的副作用:医生开一种药,病人母亲很快拿药物说明书来看,发现药物有许多副作用,就假定这些副作用都会在她孩子身上发生,于是她孩子服用该药,就会死上100次。于是她就担心,不肯服用该药,要医生改一种副作用小些的药物。其实,轻的副作用可能常见,严重的、致命的副作用只可能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假如100个病人服用,就有一个病人出现严重的、致命的副作用,则这种药物就不会被官方批准上市,所以,病人母亲根据药物说明书对这项副作用的有或无的记录,而不考虑这种副作用发生的机率,她就一种药物也不敢使用,即便用,也需要医生的反复保证。
表面上看,2-4条只是母亲在跟医生咨询、商量,实际上是在阻滞或修改医生的决定。医生跟病人母亲是什么关系?是治疗!病人母亲付了钱,买来医生暂时的医疗服务。所以,医生为了使这个服务有一个和谐的结局,对于付款人的意见,能让步的就让步。让步的结局是什么?医生最初的治疗方案在咨询、商量过程中,得到了修改。医生将最适合的药物改为次适合的药物,将最合适的剂量改为次适合的剂量。其结果是什么?病人本应该得到医生最高水平的服务,被折扣成次高水平的服务,本应该享受到最常用(也是效果最好)的药物治疗,被折扣成次常用的药物治疗;本应该有十种药物可选,被折扣成8种药物可选。这样一来,岂不是使双相障碍变得更难
如果需要很多的咨询,可以关注我的春雨诊所,或者添加我的微信号zsb956055988给你详细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