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 用药还是不用药
精神/心理问题的治疗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必须要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
另一种情况是可用药也可不用药
第三种情况是不必用药
用还是不用,主要应该取决于医生的判断(而不是你的判断),当然医生也会尊重你自己的选择。
如果问题很严重,如精神病性障碍(不是老百姓狭义上的精神病)或严重的抑郁焦虑,医生会毫不犹豫地劝你服药(我也建议你毫不犹豫地听医生的话!)。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通过自己的力量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实在是耗心竭力,医生又认为药物可以帮助你,那你最好还是服药。
精神科医生确实存在过度“信赖”药物的倾向,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更倾向于相信越来越多的关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成因的研究成果(我不得不说,有些医生是不加分辨地相信),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恰当的渠道推荐你去做合适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按人均比例,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少的可怜,而且大部分医生并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训练背景,对于每天疲于应付众多患者的他们,建议你服药可能是最简便的方法。
因此,对于那些确实不必服药的患者(客观地说,到医院寻求诊疗的患者中,这类来访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地跟医生提出自己的主张。
不过,你千万不要上来就讲一些道听途说的传言,诸如:我听说药物能使人变傻、会把好人吃坏了、吃了精神科的药物就会停不下来,需要一辈子吃下去云云。
这会本能地引起医生的反感和不悦,因为这些问题对医生来说实在是太蠢。
你可以直接跟医生说:我知道药物可能是解决我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我想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因为我对服药有很大的顾虑,也听到一些关于精神科药物的传闻,如果医生您有时间,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我的疑惑,同时,我也想知道是否有其他非药物的方法能够适合我。如果你这么说,我相信,通常情况下,医生都会比较耐心地花些时间为答疑解惑。
总之,关于服药还是不服药,并没有人剥夺你的选择权!但是,如果你不具备良好的判断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一个明智的做法是跟医生探讨你的困惑,千万不要开始就抱着“说死也不用药”的想法。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信科学,是维护你的健康的最明智的做法。
2. 关于成瘾
除了一部分人长期或较大剂量地服用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物会有成瘾性外,其他精神科的药物都没有证据表明具有成瘾性。
一些人在突然停药后,很快(1~2天内,极个别的会在更长时间以后)会产生不适,这通常是撤药反应而并非成瘾,这些不适一般很快就会过去(极个别的会持续相对长的时间)。所以在你开始服药的时候,就可以跟医生探讨,将来如果停药,应该怎么停?有些药物需要缓慢停药,如果你问的话,医生会告诉你(好的医生会提前告诉你)。
另一种情况是,停药以后,原有的症状(或相近的症状)复发,这通常发生在停药几周以后,这也不是成瘾,而是病情复发,说明你还要继续巩固治疗。
3. 关于副作用
副作用肯定会有。但不是人人都有。如果有,通常都比较轻微,例如胃肠不适、神经症状(轻微的头晕头痛)、嗜睡失眠等等。一般几天就会过去。
对于小部分人群,有个别药物会存在长期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轻度的肝脏损伤、性功能障碍等。这些长期的副作用,医生也比较头疼。通常,他们会尽可能地选择避开对这类药物敏感的人群。但是,医生有的时候只能在利与弊之间权衡,如果医生仍然建议你服药,通常是他慎重权衡(疗效与副作用)的结果,有的时候,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患者或家属面对药物说明书中密密麻麻的副作用通常会看得心惊肉跳,不过,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那些说明书上副作用写的越详尽的药物,通常越安全,而那些只写寥寥几语的,反倒很危险。
一般按照发生的几率,将药物的副作用分为常见、少见、偶发、罕见。你可以这样问医生:这个药物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然后,你再问:有哪些相对少见的副作用,万一出现了,我好有个心理准备?一般医生都会乐意给你提供相关的信息。
患者本人或家属另外一个常见的担忧是:服用精神科的药物可能会让人变傻。这种“偏见”是由于以往所谓“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给大家留下的恶劣印象导致的。可以说,这几十年,科学家主要的努力就是通过开发新的药物,洗掉抗精神病药物的的这个“污名”,总的来看,科学家是成功了。
药物对大脑的长期影响尽管还有待研究,但是,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结论:药物可以减少精神疾病对大脑的损伤。换句话说,药物不是让你变傻,而是阻止你变傻。尽管你服了药,不等于病魔就老老实实就范。治疗实际上就是治愈的力量(药物和你自己的努力)和病魔较量的过程。有的时候,药物可能敌不过病魔的力量,所以,导致“变傻”(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损伤)的元凶不是药物而是疾病本身。
不过,我想强调一下,新一代的药物引发的最大问题就是体重增加(进而可能导致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增加),这已经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药物、也不是所有服药的人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同样,即使体重增加,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最终发展为代谢疾病。但是,医生已经在认真反省这个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担忧,我建议你跟医生讨论这个问题,同时,寻找可能的预防或补救的办法(例如饮食控制或体育锻炼,甚至服用其他减少副作用的药物)
4. 关于药物起效的时间与疗效
药物起效的时间一般在几周以内,当然也有很快的(例如几天)。
一般的规律是(与普通人的看法向左),症状越外显(例如冲动、狂躁),或者,大部分急性的精神病性症状,药物反倒很快就能大显身手; 而那些病程较长、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表现出效果。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平均起效时间为2周左右。治疗是以诊断为基础的,不同的疾病当然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所以你要和医生好好配合,让医生能够给你一个正确的诊断。
记住:如果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效果,医生通常比你还着急!
这个时候,你先不要怀疑医生的水平,因为任何一个医生都没有能力准确地判断哪一个药与你最匹配。在精准医学还没有到来的今天,医生也只能按照研究所得出来的统计学概率来判断药物对你的疗效(当然他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用来选择性地给你用药:诸如你的病史长短、疾病特征、个体生理特征等)。简单的说,如果这个药物对70%的患者有效,他们只能在开始的时候“乐观地”把你设定为这70%幸运的患者群体中,至于你不幸地落在了那30%里,那并不是医生的错。幸运的是,仍然有其他的药物可以尝试,解决你的问题。
5. 关于维持用药的时间
大部分药物都需要至少服用半年(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这主要是为了巩固治疗的成果。因为有很多研究指出,如果很快停药,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持续服药的时间更长,例如几年。至于终生服药的说法,并没有很强的科学证据,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人能真正做的到。当医生说“终生服药”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说,你持续服药的时间要尽可能、尽可能、尽可能地长,仅此而已!
6. ?疗效不佳
如果药物的效果不好,医生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增加剂量
另一种是换用另外一种药物
这也意味着,如果疗效很好,医生会持续建议你继续使用这个药物(所以如果一个药物对你很有效,又没有什么大的副作用,你就别老琢磨着要换药)。
精神科的药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都需要逐步加量(滴定)。因此,要想让药物发挥其作用,通常需要加到足够的预期剂量,或者要想让效果更佳,好上加好,也需要继续加量(临床治愈)。
另外一个影响治疗效果的要素,就是服药的时间。对于有些患者,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更满意的效果,在这一段艰难的时期,最好不要私自停药或换药,除非医生开始建议你换用另外一种药物。
大部分换用另外一种药物的患者,都会继续取得治疗的进一步改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得不尝试第三种药物甚至第四种药物。不过,临床医生可能更喜欢在第一种或第二种药物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或更多)药物,即所谓的增效疗法。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经过这么多轮的尝试,仍然有少部分患者疗效不佳,这部分患者被称之为“难治性”的。
7. 服药的具体方法
大部分药物一天服用一次即可,而有些药物需要一天两次,甚至更多。这主要取决于该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在血中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那些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医生会告诉你一天服用2-3次。
有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医生会建议你饭后服用。绝大部分的药物和进食关系不大,但有些药物需要和饭一起服用,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如果是一天服用一次的药物,早晨服还是晚上服有很大不同。一些药物有镇静甚至催眠的作用,如果你恰好睡眠有问题,医生就会建议你晚上睡觉前服用,以帮助你同时改善睡眠。或者有些药物如果早上服用会导致你困倦(因而影响你工作、学习或者驾驶),医生也会建议你改为晚上服用。当然有些药物即使晚上服用,也会导致你第二天困倦,这种情况除了减少药量或换成别的药物,医生也没有办法,不过一些患者可以慢慢耐受或逐渐减轻这一问题。
总之,这些细节,你也需要认真听取医生的指导。不要自作主张。对于没有弄明白的问题,一定要问清楚,以免影响治疗。
8. 特殊类型的人群
对于老人和孩子,医生一般都会格外留心,因为每一个医生都知道这两个人群服用精神科的药物需要更加的谨慎。
通常对于老年人,医生会从成年人的1/4~1/2剂量起始,而且也会以更慢的速度加量。一般而言,老年人药物起效的时间比年轻人和成年人要慢,因此,你自己也要了解这一点。
另外,大部分精神科的药物理论上都不能用在儿童身上(即没有儿童适应症),这主要是制药厂商没有在儿童群体做过药物试验(因为没有什么利益可赚),因此,也没有相应的科学数据。不过,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的药物如果使用的剂量较小,是可以用在儿童身上的。
但是,医生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会要求家属用书面的形式签写用药同意书(知情同意书),这是完全合理的,你要理解医生。同时,作为父母,你也要问清楚儿童服药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选择。
总的来说,在医生的指导下,儿童用药是安全的。而且,越来越多的药物正在开发儿童期的适应症。
另外一部分特殊的人群就是怀孕或哺乳期女性用药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医生不会建议让孕期的女性用药,虽然药物可能导致胎儿致畸的几率非常小,但还是要尽量谨慎。
但是,如果患者的病情足够严重,以至于医生判断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可能大于药的物影响时,医生会跟你讨论用药的问题。
虽然研究的证据还不是很充分,但是有些药物确实比另一些药物要相对安全。这种情况下,最后拿主意的应该是你而不是医生。医生只能给你提供信息帮助你做出判断,最后做决定的人,当然还是你自己。
总的来说,哺乳期的女性如果必须用药(例如产后抑郁),只能终止哺乳。
另外,有些患者没有病识(缺乏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识,这个可以说是精神科的“特色”)或者依从性差(不听医生的话),医生还会建议你接受针剂治疗(半个月一次或一个月一次),很多情况下这是必要的,因为,持续地巩固治疗确实对防止复发非常重要。
9. 中药与西药
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中药可以解决比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因此,如果你的问题比较严重,西药无疑是首选。
但是,中药对于解决一些轻型的问题(主要是躯体方面的问题或者缓解西药带来的副作用),仍然可能是有帮助的。
有一些植物药,也有证据表明对轻至中度的焦虑抑郁有效。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中药疗效的科学研究很少,这使得西医在给你推荐中药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不过,我也遇到过彻底诋毁西药治疗的中医,如果你相信了他的话,就很危险。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中药完全没有副作用,那也是太天真无邪了。
10. 小结一下
以上只是原则。具体的问题,还是要详细地跟医生咨询。如果你想获得真正有益的帮助,我建议你:首先,要相信科学;其次,学会沟通;另外,不要无端猜测医生的动机,尊重他们的工作;最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生不是神。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