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临床治疗或平常的义诊中,经常有患者会问到“什么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简单说说心理治疗,及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心理治疗,通俗的讲,是将精神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等医学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巧表达出来,用以纠正患者与精神心理科疾病相关的心理障碍(这里特别强调“与病相关”)!而心理咨询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表达,主要用于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如就业、学习、升学、婚姻、儿童行为问题等等非病相关的问题(这里强调”非病相关”)!以上足以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最为本质的区别:实质内容不同(这里强调:运用的心理咨询技巧相同或类似)!见过太多的焦虑谱系或抑郁谱系或人格障碍的患者说“我之前做过很多次心理治疗,没什么效果”……殊不知,与病相关的这些心理障碍已经远远超过了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的范畴!通俗的讲:你用解决正常心理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属于“牛头不对马嘴”,没效是正常的,有效才怪呢!又有患者会问到:我自我感觉没什么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治疗……这里存在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误区,能够自我感觉到的,所谓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又称正常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是“非病相关”的,需要心理咨询来解决的问题……而真正的心理障碍,很少能够被患者本人感受的到或觉察到,因为心理障碍大都呈现“隐匿性”,经常是“披着症状的外衣”表现出来,所以,经常会让患者误认为心理障碍是“病”或“症状”的表现!那么患者又说了,既然心理障碍有“隐匿性”,又怎样才能发现心理障碍及解决心理障碍呢?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一个“责任划分“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心理障碍还是病亦或是相关用药的问题,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知识或认知范畴!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交给专业的人去解决专业的事情!专业人员,就是我们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不难理解;心理医生,很多患者误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医生,其实不然!所谓心理医生,重点在于”医生“二字,通常医学背景是基础,最好是从事精神科临床的医生同时开展心理治疗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之间的“沟壑”!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些临床或心理治疗中经常遇到的具体的心理障碍:
很多精神心理科疾病常会有睡眠障碍的表现,以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多梦比较常见!在具体治疗中,有很多患者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及“梦境”!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来说,睡眠时间往往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通常我们中国人接受最多的就是平均睡眠时间8小时!殊不知,这8小时睡眠时间,只是“平均”,对于不同的性别、年龄、躯体疾病、职业等等因素都有关系……在这里提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曾经有一篇报道说欧洲某一个国家,有一个老太太,连续40年左右没有睡过一觉,但她白天的精力和体力以及身体的各项检查指标都是正常的!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特例”吧!重点在于老太太40年左右没有睡眠,并且一切正常,你能说这是“病”吗?也就是说,睡眠时间,只是一个时间而已,不能作为评估睡眠好与坏的标准,因为具有睡眠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还有患者对于“梦”过度关注,认为“做梦不是有效的休息”!其实这是对于梦境常见的一个误区!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梦”是潜意识的表现,在梦里是没有法律、道德、单位制度等的约束,也就是说梦里你有充分的“自由”。而这种梦里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缓解清醒状态时内心的各种压抑!“情绪宜疏不宜堵”,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常年不做梦,那么,这个人得精神心理疾病的概率将远高于有正常梦境的人群,因为不做梦的人对于白天无法宣泄的负性情绪或思维的压抑“无处宣泄”!所以说呢,正常的梦境有助于使一个人的情绪达到一个相对的正常的“平衡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梦境可以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个概念,前面我强调的是“正常的梦境”!何谓“正常梦境”?通俗些讲,就是早上起来,可能对于晚上做的具体梦的内容有模糊的印象或完全忘记,这大概就是“正常梦境”了!那么,什么是“异常梦境”?这里有一个“微觉醒状态”的概念需要解释!微觉醒状态:是介于深睡眠和清醒之间的一种浅睡眠状态,在此状态中,是有短时记忆存在的!有短时记忆存在,意味着早上醒来后,对于晚上所做梦境具体内容如“放电影”般清晰,这样的“梦”意味着是浅睡眠,浅睡眠意味着睡眠质量非常低下,结果就是明明睡眠时间正常或过多,但患者本人往往感觉“睡眠不解乏”!总结一下,评估睡眠好与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以及有无“梦境”,各位读者,记住评估睡眠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是白天的“精力和体力”!只要白天的精力和体力足够用,哪怕通宵未眠、哪怕整夜做梦,也不能说您的睡眠“有问题”!并不是睡眠时间短就说明睡眠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本人将“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做梦就影响休息”,而是自认为“做梦影响休息”的思维定势促就了“做梦必然影响休息”的心理暗示!
很多焦虑谱系中的疑病症患者,经常会有心率快、心慌、胸闷等,在临床具体治疗中,有这样的一个常见的小的心理障碍,就是康复后期,很多患者会说:医生,我其它症状基本都好了,但唯独早上醒来前半小时左右,会有心率快、心慌、胸闷比较明显的情况,其它时间基本都没问题了……这样的表现在很多患者看来,这是病情的“残留”症状。其实不然,在醒来(特别是早上)一般半小时以内,心率会有生理性升高,原因在于你休息的时候交感神经(主导心率和血压的神经)也在休息,你醒来的时候,交感神经也“苏醒”了,而交感神经苏醒的速度正常情况下是快于意识清醒的速度的,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平均半小时,一般不会超过1小时),结果就是心率及血压生理性升高(交感神经休息了一夜,恢复了精力,开始会使劲过猛)!但随着意识及感觉系统的恢复,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会比刚苏醒的时候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血压和心率也会随之恢复正常水平!这种生理性变化在每天早上醒来监测血压的人群中容易观察到。那么患者又会问了,我的心慌、胸闷怎样解释呢?首先焦虑谱系(特别是疑病的患者)感觉系统往往呈现(过敏状态),就是对于身体的变化的感知觉比一般人要过于敏感!当焦虑谱系的患者感受到早上醒来后的正常生理性变化的时候,他们会自认为“心率快必然会导致心慌”!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思维定势)衍生的负性心理暗示导致的“心慌、胸闷”等!怎样解决呢?客观看待身体的正常变化,不要误将生理变化(正常的变化)视为异常的表现(症状),负性暗示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心慌、胸闷的这些暗示的结果必然也会消失!
诸如此类的心理障碍在实际心理治疗过程中太多太多了,如果将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一一写出来的话,恐怕我三天三夜不睡觉,也是写不完的……但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往往很难被患者本人察觉,只有专业的心理医生通过详细的了解病情才能发现“披着症状外衣”的各种心理障碍,只有发现了,才能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来针对性的解决相关心理障碍!
希望我以上的举例说明,能够让部分患者真正意识到自己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是单一用药,还是单一心理治疗,抑或是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这里简单归纳一下:焦虑谱系的患者,往往需要药物+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治疗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药物不能解决的症状,还能有效降低后期的复发率!抑郁谱系的患者,往往前期需要单一药物治疗,待症状部分缓解后,需要介入相关心理治疗来解决后期的心理障碍,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及降低复发率!人格障碍的患者,特别是20岁之前的青少年患者,心理治疗为主,对于有明显情绪问题的,需要暂时性应用药物,稳定情绪,待后续人格修复后,逐渐减药、停药!
最后祝愿身患精神心理科疾病的您,早日康复!
转自身边的高手袁海伟大夫,可以加他微信号hnyuanhaiwei进入病友圈。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