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编码多达300多种的精神疾病始终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今天,2018年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分论坛在沪举行,各专家学者聚焦"新技术、新医学",探讨转化医学在精神卫生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及前景展望。
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诊断精神疾病不能仅凭症状学
在我国,重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总患病率稳定在1%左右,但较轻的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患病人数确在增加。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量达到85.9万,今年前三个月增长了8%,4月份增长了11%,5月份增长18%。
在徐一峰看来,病患人数的上升除了自然增长、大众更加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外,与国际诊断标准的日益规范也不无关系,"一些诊断标准的变化,将原来认为不是疾病的行为问题,归入疾病的领域。"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此之高,如果能更有效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就可能会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精神疾病传统的诊断方法依据是主观性的指标,缺少生物学标记物,这就是转化医学在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方向。"徐一峰指出,与大多数疾病相比,精神病学领域的诊断依据目前仍局限在症状学,即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和量表来判断,缺少生物学标记物的诊断方法无法为患者提供更明确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目前脑科学研究计划主要聚焦三大脑疾病人群,儿童发育脑人群、老年退化脑人群、精神疾病脑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表示,"建设三大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基础研究平台、临床转化平台和医学影像大数据平台),希望最终形成‘基础-临床-产业’三大环节全链条脑科学研究体系,提高脑疾病特别是精神障碍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我国精神学科建设正奋起直追,药物基因组学助推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转化,只有转化才能将这一概念落地,实现其目标。"与会专家认为,转化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基因组学近十年发展迅速,它的基础药理学和基因组学,用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化治疗用药。
"以往用药,我们是根据经验选择,遇到效果不佳的,再行调整,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徐一峰表示,药物基因组学做法则明显不同。所有的患者都先做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假如结果显示病人对某种药物效果好,就一步到位使用该药。可以根据药物代谢快慢,选择增加、减少或者使用正常剂量。
他举例,美国梅奥诊所已将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整合入患者的电子病历库,再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6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引进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两年时间内,检测了4300多例患者,16400多个位点。曾经有两个老年女性患者,一个是分裂症,一个是抑郁症。开始都走了弯路,按照临床用药习惯直接上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之后采血检测药物代谢酶基因位点,根据结果调整方案,病情都得以缓解。
药物基因组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预测不良反应。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用药不走弯路,减少总的治疗费用,降低药费支出。徐一峰说,药物基因组学检测除了使用全血之外,还可以更方便地从口腔黏膜细胞取材,适用性极高。"不过,目前基因组学检测的费用较高,且临床医生认知也有待加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精神科发展逐步将临床与研究相结合,在遗传、精神药理、影像、认知评估等方面与欧美国家接轨。"中国是人口大国,患者更愿意到大医院就诊,所以像精神卫生中心这类医院就能收集到更多资料,对学科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期望转化医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尽快运用于精神科临床,服务更多患者。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