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孩子很多时候是情绪的化身,他们不会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情绪,会彻底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不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往往孩子的心境会很直观的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比如说一个三岁的小宝宝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时候,会毫无顾忌的放声大哭,这是他们诉求的真实表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会压抑这些情绪,所以对待孩子的情绪最好不要压制,而是要弄清楚孩子情绪背后的诉求。
小孩很喜欢吃甜食,头脑怀念思考这个味道,于是命令身体做出不断进食的动作,但是这时候妈妈出现了,理性告诉她过多的甜食不利于健康于是便会出手阻止小孩的这一动作,父母对孩子行为不满的时候会收回他们的爱,孩子逐渐懂得他们需要积极关注的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
为了避免痛苦孩子就会主动抛弃他们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而只接纳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后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但是他们的情绪还在,如果情绪得不到疏导就会深入孩子的潜意识。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 这就为后来的人格缺失埋下了伏笔,在18岁以前,也是孩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
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比如控制欲强的家长,会无觉知的打压孩子,那么很多时候孩子就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最后导致喜怒无常,爱撒谎,自私自利等的性格特征,等他们步入社会就会处处受到掣肘,事事不顺心,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会用行动来表达这些压抑的情绪,表现出一些很极端的举动,使之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人格就显得异常,其实每个人极端举动的背后是他们极端压抑的情绪表达,任何一种举动都是潜意识的情绪在作祟,弗洛伊德也曾经说:根本没有谎言这回事,每个举止的背后都是真实的表达。
所以在对待孩子情绪和行为的时候,不能一味打压孩子的情绪,的确孩子很容易情绪化,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大人的心情,从而形成对抗,但是你比较有力,所以你会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期待孩子并改造孩子,那么孩子就越会成为一个心身不能合一的人,当孩子逐渐不会表达了他们的情感, 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一个很重的能力, 那就是共情的能力,如果没有了共情能力,他们就不能活出自我,这是对孩子最大伤害。
不能将自己的负向情绪传递给孩子,情绪是相当具有传染性的,当家长带着疲惫的身心从公司回来,因为不顺心将情绪传递给孩子,这就是"踢猫效应",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会将这种情绪解读为自己的错误所导致,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就会产生自卑自罪的心理,这也是各种神经症的生发的地方,比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
我也经常提到,那些叛逆的孩子成人以后, 其心理可能比那些乖巧孩子更为健康,因为他们在坚持自我表达自我,挑战父母塑造的限制性信念,但这里作为父母仍然有一个误区,既然不能打压孩子,那么就放纵孩子,溺爱孩子,一切迁就孩子,并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个性,那么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犹不及了,因为孩子的思维还不成熟,如果父母不能好好引导就会导致"品行障碍"比如早恋逃学虐待霸凌说谎抽烟等等行为,作为父母这些行为是一定要严加管束的。
但在管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情绪跟事件剥离开来,这也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孩子的喜怒哀乐势必会通过表情行为加以体现出来,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个举动就彻底否定孩子,给孩子贴上标签,比如孩子打架了,我们就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实际上,家长要面对是打架这件事的本身,而不要带有情绪的去看待这件事,曾经提到一个"疑邻盗斧"的故事,情绪会歪曲事情的本来面目,如果你不能跟你自己的情绪保持距离, 那么你就会迷失在事情当中,一定要跟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意识到了,情绪就走了,你就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此外当孩子被贴上标签的时候,很奇怪的一点就是他们会不自觉的按照标签来行事,以某种病态的方式来达到身心的统一,并按照标签去行事,这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得以验证,标签会给他造成自己不可爱或无能卑贱的印象。那么他将用毕生的时光去撕这个标签去对抗这个印象,请不要吝啬您的赞美之辞。请记住,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宽容、接纳、鼓励和欣赏,是他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是他健康成长的基石,那么他就将心身交付给你,成为你的朋友,不要辜负了这种信任,不要想着我要回应什么,我要鼓励什么,只要让他们相信,他们可以什么都跟你讲跟你分享,就可以了!
家长要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和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生命中困难,让他们明白,无论怎么样还有父母站在自己的一边,守护着自己,那么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心身是和谐的,等到他们成人以后,不必回过头来,再花时间去疗愈自己,花时间整合自己的身心,他们会将自己的时间跟精力花在征服外在的世界上,那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更多些!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