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纠结和痛苦,但实际情况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要应对的新事物的增多,舒适感或者说内心的平和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越来越少体验到的一种感受。
所以,焦虑是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在一个人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就会产生。
一般来说,人的一些情绪是有时间属性的。
比如抑郁情绪一般针对的是我们的过去,恐惧感多是由当前的一些情境引发,而焦虑的情绪指向的则是未来,因为不确定接下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的想要的和期望是否能够实现,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就产生了焦虑。
焦虑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甚至有点痛苦的感受,尤其是当这种焦虑的情绪和现实的情境严重不相符的时候,焦虑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比如焦虑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一点是,如果仅仅是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并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感受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对这种焦虑的情绪过于在意。
比如最常见的,很多人在公共场合讲话的时候会感到紧张,于是一些人会问该怎么办。其实,几乎所有的人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那怕是那些经常在众人面前做演讲的人,他们也依然会感到一些紧张。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人会表现出来,而有的人掩饰的很好,仅此而已。
所以,面对这些自然、或者说必然会产生的反应,要允许它的存在。如果能够摆脱,那是再好的不过的;但是如果暂时不能,也不要过于痛苦,因为它并不是问题。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消灭它,而是接纳它。
适度的焦虑是健康的,只要我们想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有自己的一些追求,那么,对结果不确定性的担忧就必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完美的事情,焦虑虽然让我们不舒服,但如果我们理性思考一下的话也会发现,相对于无助,焦虑带给人的伤害和负面作用还是要小的多的。
我们常说,人的很多痛苦地源自于欲望过多,这里的痛苦就包含了焦虑。
比如社交焦虑,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比较害羞的人身上,让一个人去面对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情境还期望自己能够表现的很好时,焦虑就会产生。
比如婚姻焦虑,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当一个人还没有进入婚姻,甚至身边还没有中意的人时就要求自己的感情一帆风顺,然后幸福到老时,焦虑也就会产生。
这样的焦虑会刺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内心失去了平衡。
为了恢复心理平衡,我们会通过减少一些追求的方式来避免这种焦虑。
比如,对与人交往感到焦虑,可以通过减少社交的次数和频率来缓解这种不适;对婚姻感到焦虑,可以通过独身主义来避免这种内心的冲突,只要自己让自己相信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和行为上的上的一些表现,此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内在的和细微的地方也在遵循这种"减法"的逻辑。
比如很多被动的人,他们不能承受需要独自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这样的风险,于是尽可能的不去做选择,把做决定的权力交给别人,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此外,这几年流行的"断舍离"也属于这样一种"减法"逻辑。
每一种应对方式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也都有其不足的一面。
通过减少自己的需求,和对自己的要求,我们的焦虑情绪确实可以迅速的得到缓解。就像一个对考试感到焦虑的学生一样,假如学校宣布接下来的考试因故取消,那么他的焦虑感也会立马消失。
但问题是,因为没有找到应对问题的新方法,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依然会焦虑。
人们对焦虑的一个最大误解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人和事引起了自己的痛苦,其实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没有能力应对问题。
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足够能力,是导致一个人的焦虑是严重还是轻微的关键。
一个准备充分,而且有熟练演讲技巧的人,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时候,可能只是轻微的紧张,但一个没有准备也没有演讲能力的人,在众人面前讲话时,就很可能是难以自制的恐惧了。
所以,面对焦虑,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我们可以忽略和回避,但是在一些对自己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上,积极的面对,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来解决焦虑,是一个更可行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生重要的课题并不是消除焦虑,而是制造焦虑。
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焦虑水平,可以不断的挖掘一个人的潜力,从而使之有可能在一个更高水平上成就自我。
一个人生活的动力有很多种,有的是来源于激励和奖赏带来的吸引,但也有的可能是源于痛苦带给我们的鞭策。所以,有时候我们不狠心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附,强迫类焦虑应对
强迫类焦虑的人往往有神经质性格,心中有个"确定=安全,不确定=不安 全"的公式,认为事物必须确定无疑、绝对肯定, 否则将会带来威胁、造成损害。这种不合理信念让我们对不确定性难以容忍,想要尽可能的杜绝和防范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强迫症患者通过逻辑辩论和重复行为来确保万无一失、正确无误,恐惧症患者通过回避社交来避免表现的失误或行为的失控,焦虑症患者通过信息收集和查找求证来确定危险不会降临、危险不会发生——于是,注意力集中在焦虑的对象和内容上面,会不会生病,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变傻,会不会发疯,有没有不好,是不是很严重;即使不担心这个了,又有新的对象和内容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层出不穷。
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宗教充满了与生俱来的敬畏与恐惧。据史料考察从古至今已经发生了5000场因宗教派别之争诱发的战争。这亦是人类与生俱来携带内在精神冲突的基因缩影。我们不去谈论宗教派别与是非,但足以窥见到人类是多么擅长二元对立,即非黑即白的思维,认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绝对的安全就是灾难,认为不确定就等于有危险,认为不舒服就等于患重病,认为有担忧的情绪就一定有危险,认为有理论可能就等于现实会发生,认为万分之一是万分之万。而强迫症则是二元对立的绝佳道场。若进入这个道场意欲修得正果,它不会通向天堂也不会通向地狱,它会活生生的把你带入一条死胡同,然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为什么会被玩死? 因为强迫背后老大是集体潜意识中的"魔鬼原型",它是一股邪见能量倾向。魔鬼原型一旦奴役了那个恐慌的子人格,就会彻底催眠那个小孩,然后让小孩不断的告诉那个当下不愿意继续承受焦虑的主人:我发现了很多危险信息,只要摆平了它们,就会立刻不再焦虑,请您一定要以十万分之努力去化解呀,哪怕它们看起来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那个笨蛋主人因为对现实的患得患失,急于过上标配的精神生活或放松的体验,因此采取了短期回报心理,开始去主动理会处理那个内在小孩发出的"邪见之谈",且认可那个"破小孩"是自己的同盟者,而这个破小孩实际上已经化身成心魔的内奸,但是主人哪里会知晓呀。
主人一向对专制的东西深恶痛绝,可当下自己早已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心魔"化身的邪见权威专制,开始不假思索的追随那个破小孩所担保的精神生活之许诺,允许恐慌子人格来扭曲自己的心智生活,这真实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我们需要在行动上拒绝这一场内在邪见权威,礼仪和教条。
心理学只是给了一个公式,具体的变量是你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各种事派生出来的情绪跟欲望,关键你要自己去求证积极去行动,就会求证到你想要的结果,否则一味囚禁于头脑思维,那就是一个大麻烦,那也是各种神经症(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的问题所在!
因为头脑思维总是寻找对错标准的限制性信念,并依照这些信念去生活,这些标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违背这些权威就会自责自罪,是头脑思维跟现实世界分裂导致的痛苦使然,你要明白的是,唯有感知后的行动才能改变你的处境,头脑思维只会让你更加僵化更加痛苦。
热门精神科